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觉得你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当干部反倒是可惜了,有没有想过转入国企系统发展?”苏静秋忽然问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王笠纶想都没想的就答道:“不考虑这个,国企发展终究有限,我还是希望将来能做些更全面的工作。”

这里面有王笠纶的野心,也有他的不得已,毕竟国企系统上限摆在那,要想和‘贵人’正面抗衡,国企系统根本无法让他走到足够的位置。

“对了,还有件事想向你打听一下,我们县的书记周元义,听说也是京城的,你认不认识?”王笠纶换了另一个话题。

这话他说的也挺讲究,问的是苏静秋认不认识周元义,言外之意是打听周元义的背景。

“不认识,随后我帮你打听打听。”苏静秋立刻答道,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太多,显然周元义还不属于最顶级的大院子弟。

这顿饭吃完后,王笠纶就和苏静秋道别,他打算随后就前往青竹县,临走时也邀请苏静秋有空去徽山县玩。

下午在车站买到了第二天到临原省的车票,当天晚上王笠纶又带着韩丽逛了逛京城,到底是一国首都,再怎么也比西北那些地方好的太多。

只在京城停留了两天,王笠纶和韩丽就离开了,三天之后他们来到了西南地区的临原省,又用了一天时间,才从省会锦城到了青竹县。

青竹县这个地方竹编历史已经很长了,在县政府驻地的镇上,王笠纶和韩丽就看到很多人家门口摆着各种竹器售卖,有实用的,也有装饰物。

在这里还能经常看到有人搬运竹子,看起来是在上山砍的,准备拿回家加工。

一些居民门前,也有人在处理竹子,或者用竹条竹丝在编织。

在这里王笠纶也是第一次看到,竟然有极细的竹丝,看起来柔软如线,用这种竹丝编织出的东西,也是柔软细腻。

两人还是住在县里的招待所,接下来他们走访了许多人家,才从交谈之中也知道了镇上谁的手艺最好,也知道了这里竹器的大概价格,还有制作一件竹器需要多少时间。

两人已经在镇上住了三天,第三天的时候,他们来到一户居民家中,这里也不是第一次来了,这家的主人姓吴,叫吴宇林,是个已经编了二十几年竹器的中年男人。

“吴师傅早啊。”王笠纶主动和吴宇林打着招呼,看起来好像很熟的样子。

吴宇林也笑着和王笠纶打招呼,这两日王笠纶已经来了几次,之前表现出了要大批采购吴家竹器的意思,吴宇林也将王笠纶当成了大客户。

这也是王笠纶的一种策略,而今天他再来就是要实施最后一步了。

果然坐下后片刻,王笠纶就言归正传的说道:“昨晚我想了一下,与其从你这买竹器,不如在我们工艺品厂成立一个竹器生产部门,我想聘请吴师傅去做我们的技术主管,我给你开16级工资标准,不仅是厂里的正式职工,还属于管理层。”

王笠纶向吴宇林发出了邀请,这也是他三天来做的一个决定。

但是听到王笠纶的话,吴宇林有些不太相信,要知道16级工资可是副县级干部的工资,一个月可是一百一十多元。

理论上这个时期是不存在这种普通职工领这么高工资的情况,职工就是职工,干部就是干部,一切都泾渭分明。

但王笠纶想要打破这种常规,而周元义也答应过,工艺品厂的生产经营完全由王笠纶自主决定。

而打破这种惯例,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就算现在王笠纶不开这个头,几年后其他地方也会开这个头。

“吴师傅不用担心,我们是正规的厂子,是县里直管的国营企业,王厂长不仅是厂长,也是乡党委的干部,我们厂主要做出口贸易,一笔订单就是几万块。”韩丽也跟着帮腔说道,她是女同志,这些话由她来说确实更合适。

就这样在王笠纶和韩丽一唱一和下,吴宇林还是有些信了。

而一点有些相信,那每月一百多元的工资,就变成了巨大的诱惑,这个时期普通人根本挡不住这样的诱惑。

随后吴宇林就问了很多自己关心的问题,王笠纶和韩丽也都给了令他满意的回答。

“到时候你再找几个信得过手艺好的同乡,我一并录用,只是他们只能作为普通职工,肯定享受不到吴师傅你这个待遇。至于你担心的,徽山县竹子材质无法达到标准,随后我去找你们县里,欠的一个长期的购买合同,到时候我将青竹县的竹子运到徽山,你们相当于只是换个地方加工。”最后王笠纶将吴宇林全部顾虑都打消了。

“好,我干,以后就跟着厂长你干。”吴宇林没有拒绝的理由,换任何人也不可能拒绝,因为王笠纶给的实在太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王笠纶就去县政府商议购买竹子的事,因为第一笔就直接是一车皮的竹子,而且价格给的相当不错,青竹县的县长甚至因此亲自接待了王笠纶,还为王笠纶和韩丽办了个招待宴。

这场交易敲定,韩丽就去银行取了钱,王笠纶又找文城铁路站的站长,向西南铁路局协调了一节车皮,这些更让青竹县的县长对王笠纶刮目相看。

王笠纶这趟出差足足有一个多月,等他回到峪平乡时,距离过年都只有一个月了。

因为考虑到马上就过年,所以这次吴宇林和另外几个竹编师傅没有一起过来,王笠纶让他们过完年再来。

不过那一车皮竹子已经到了文城市,王笠纶找了好几辆卡车,才运回到厂里。

在他回来后不久,东北机械厂也打来电话,说机器已经完成,正在运来的路上。

考虑到机器马上就到位了,王笠纶终于在新年前,让峪平乡几个村,共计三十七名群众,进厂当了职工,开始集中培训,让他们学习各种规章制度。

王笠纶觉得这种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身份的转变不可能让这些群众马上适应,集中的培训学习,不仅能让他们快速转变身份,更便于管理,提升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而这第一批职工,也可谓是精挑细选的,不仅大多年轻,也都是能识字写字,有些文化的群众。

很快东北机械厂的机器就到了,同行的还有几个技术员,做机器安装和调试工作的。

借着安装和调试的机会,王笠纶也让几个准备培养成技术骨干的年轻人,跟着学习熟悉机器。

很快厂子也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模样,同时李相贤主动联系到王笠纶,开始了第二批石锅的订购,王笠纶也在电话里提到了竹器商品,表示在下次交货时,会给李相贤提供一批样品去验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