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行动虽然圆满完成,但是像郑春燕、老司机、一连长这样的党员、共青团员,以及早就暗中加入地下党组织的人数,所占比例极小,所以第一兵团司令决定,将他们全部转移到大后方休整、整训,对广大官兵进行思想教育。
所以,临汾战场的解放军兵力还是只有三万余人。
由于阎锡山要确保晋中这个产粮区,所以他拒绝了蒋介石命令他继续向临汾派遣援军的指令,严令赵副总司令完善晋中防御圈的建设,要把解放军彻底挡住晋中平原外围,因为再有两个来月,晋中的小麦就要成熟了,只要能抢割到绝大部分小麦,阎锡山就不用愁军粮了。
由于临汾守军异常顽固,守将梁培璜为了尽量拖延时间,不仅在战斗中使用了毒气弹,他还重新制定了“八杀令”:
奉命进攻迟延不进者杀;
主官伤亡次级不挺身而代行职务者杀;
谎报军情企图卸责者杀;
未奉令放弃守地者杀;
邻阵被陷不坚持本阵地者杀;
滥行射击虚报弹药、阵前无敌尸者杀;
奉令赴援迟延不进者杀;
未奉令放弃守地者杀。
并由上一级军事主官组建督战队,严格执行“八杀令”,所以解放军打的很艰苦,鉴于强攻的话、伤亡会更大,徐司令调整战术、放慢了进攻的节奏,因为此时,徐司令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如何拿下临汾城了,他的眼光看得更远。
假如解放军不计伤亡的猛攻,是可以短时间内攻下临汾,肯定会造成更大伤亡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那样做,一定会让晋省野战军司令部产生一种紧迫感,加强、加快晋中防御圈的基础建设力度,这对徐司令正在谋划的晋中战役蓝图、会造成较大阻碍。
不是只有阎锡山惦记晋中平原上的小麦,徐司令也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不过与阎锡山要抢割老百姓的小麦不同,徐司令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百姓尽可能的将小麦收回自家粮窖中。
但是没有解放军的武装保卫,广大晋中人民是无法与国民党军抗衡的,徐司令在临汾战役还在进行时,就已经开始谋划下一场战役了,放慢进攻临汾的进程,就是为了实施晋中战役做准备。
4月8日,解放军开始进攻位于电灯公司内的国民党军据点,由于电灯公司与临汾东关紧紧相连,是东关最后一个前沿阵地,解放军通过一场激烈战斗、拔下来这个钢筋水泥构筑的坚固堡垒。
4月9日,解放军开始同时挖掘四条坑道,至4月10日凌晨,解放军完全控制了突击地段的外壕,并且挖好了坑道和药室,并在一夜之间将一万二千六百斤炸药安装好。
10日18时,三条坑道同时爆破,将东关城墙打开缺口,同时,炮兵掩护步兵冲锋,突击队趁着掩护迅速冲锋,迅速登上城头,并向纵深发展,于11日晨拿下东关,国民党军被迫西撤,解放军完全扫清了临汾城的外围。
此时,国民党方面因总统、副总统选举而导致的派系矛盾公开化、白热化,作为晋省最高长官的阎锡山没有赶回晋省坐镇指挥,因为他暗中支持桂军首领李上将竞选副总统,所以他继续留在南京参加会议。当时国民党各方面要人齐集南京召开国民大会。
但阎锡山也不是完全不管临汾战场,南京方面派遣更多的飞机支援晋省,给临汾城内投放物资,猛烈轰炸攻城的解放军。
解放军为了尽量减小伤亡,也为了让部队得到锻炼,更是让攻城部队轮番休整,以便未来连续作战,徐司令决定让参战部队轮流进攻临汾城。
5月2日。
徐向前下达了对临汾的总攻命令。
临汾前线部队开始挖掘坑道,守城的国民党部队则进行着反挖掘和破坏,坑道作业需暗中通过外壕,一直挖到城墙底下,长度达百余米,所以作业量大。
为了加快掘进速度,解放军战士们用胸部顶着铁锹把挖掘,胸部顶起了一块块紫色血迹,运土的战士,膝盖上包着垫有棉花的布,跪在地上来回运送。
为了保证坑道作业的进行,其他部队在火力掩护下,展开了外壕争夺战,挖了多条暗道,同时伸向战壕底部,解放军就是在极其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在主攻方向上挖了破城、争夺护城阵地等不同战术目标的十二条坑道。
5月16日。
坑道终于挖掘成功,徐司令决定提前发起最后的总攻,工兵开始向两条坑道内填充炸药,由于国民党空军白天的狂轰滥炸,所以解放军在夜幕降临后,成功爆破坑道。
解放军不怕牺牲的登上城垣、并立即向临汾城内的纵深发展,经过激烈的巷战,守城国民党部队开始四处逃窜,凭借各种战壕、碉堡、居高临下的楼顶据点负隅顽抗。
战至5月18日,临汾城内的巷战逐渐平息,残余的少量国民党守军从西门逃出,国民党守城总指挥梁培璜及协助其指挥的两名日本军官均被活捉。
临汾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