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张联盟院士,1955年1月23日出生于湖北天门。
天门市,古称竟陵,湖北省直辖县级市、省直管市,湖北省区域中心城市。
天门历史悠久,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
秦朝设置竟陵县,属南郡。
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
梁大宝元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
北周保定元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
隋开皇三年,废除郡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
唐武德五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
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
后晋天福元年,改竟陵县为景陵县。
北宋建隆三年,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
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
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嘉靖十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
雍正四年,改景陵县为天门县。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
民国17年废道,天门县为省直辖。民国21年,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
1949年,天门县属荆州专区所辖。1987年8月3日,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
1994年10月24日,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天门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国蒸菜之乡”,蒸菜文化源远流长,有粉蒸肉、蒸鳝鱼等多种特色蒸菜 。
此外,天门糖塑、天门民歌、天门渔鼓是天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天门历史遗迹丰富,有茶圣陆羽故园,是为纪念茶圣陆羽而建。
胡家花园是湖北省仅存的一座巡抚官府。
白龙寺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天门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天门有468人荣中进士举人。
东乡蒋立镛金殿夺魁成为状元,其父为翰林,其子为探花,其孙中翰林,谓之五代进士,三朝翰林。
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参加者李长龄、沈肇年,同盟会干事白逾桓,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湖北省省长刘佐龙等均为天门人。
还有曾任山东、浙江两省主席和海军上将的沈鸿烈,国民革命军抗日名将卢醒。
出生地解码
张联盟院士出生于湖北天门,天门独特的地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天门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着名的文化之乡。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张联盟院士自幼可能就受到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观念影响。
这促使他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天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糖塑、民歌、渔鼓等,也培养了他对艺术和创造力的感悟,这种创造力在科研中同样重要。
天门是“中国蒸菜之乡”,以蒸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本味和营养均衡。
这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张联盟院士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提供了充足的精力和体力支持。
天门人有着勤劳、坚韧、勇于拼搏的精神特质。
在成长过程中,张联盟院士可能深受这种家乡精神的激励,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钻研,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天门市重视教育,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在基础教育阶段,张联盟院士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当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为他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院士求学之路
1975年—1978年,张联盟就读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武汉工业大学)玻璃钢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1986年,张联盟就读于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3年—1996年,张联盟就读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物性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张联盟院士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联盟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本科学习,让他接触到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他的科研之路开启了大门。
玻璃钢专业的学习培养了他对材料制备、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初步认识,使他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分析方法,这是他后续深入研究的根基。
这段经历不仅构建了他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材料领域的浓厚兴趣。
张联盟从玻璃钢专业转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攻读硕士,拓宽了他的研究视野。
在这个阶段,他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调控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硕士论文,他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从复杂的材料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这为他未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联盟在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张联盟院士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先进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研究理念、技术和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
材料物性学专业的学习,使他对材料的本质特性和物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解决材料科学中的关键问题。
同时,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也培养了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在他日后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日本的学习期间,他可能还受到了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思维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为他成为院士积累了强大的学术实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78年—1983年,张联盟担任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新材料系讲师。
1986年—1988年,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粉体教研室主任。
1988年—1995年,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研究室主任。
1995年—1996年,张联盟担任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平井敏雄研究室助手。
1997年—1997年,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研究室主任。
1997年4月—1998年,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999年4月—2000年5月,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1999年5月—2000年1月,张联盟担任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文部省A类客座教授。
2000年5月—2015年7月,张联盟担任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
2017年11月,张联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6月,张联盟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张联盟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张联盟担任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新材料系讲师,这期间他通过教学不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将知识清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为培养材料领域的后续人才奠定了基础。
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粉体教研室主任,这使他在教学管理和学术团队领导方面得到了锻炼,学会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日后领导更大规模的科研团队积累了经验。
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研究室主任,他得以专注于前沿科研工作,带领团队在材料复合新技术领域进行深入探索,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张联盟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担任平井敏雄研究室助手,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推动自己的科研工作。
回国后,他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研究室主任,继续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将国内外的研究优势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科研水平。
张联盟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到后来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等职务,他在学校管理和学术领导方面承担了更重要的职责。
这不仅让他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规划学科发展,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还提升了他在协调各方关系、争取科研资源等方面的能力,为科研工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张联盟担任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文部省A类客座教授,进一步加强了他与国际顶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国际学术影响力。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这些荣誉是对他长期以来在材料科学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也激励着他继续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院士科研之路
张联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功能梯度复合材料专家,长期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创新与设计、制备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工作。
张联盟院士提出了研制波阻抗梯度材料(梯度飞片)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梯度飞片撞击次级飞片的动态加载效应与梯度飞片的组成、结构梯度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优化设计方法。
这一成果为相关工程领域提供了关键材料与支撑技术,例如在国家极端高压加载平台、航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联盟院士创建了“异相颗粒可控共沉降”“物理约束超临界微发泡”“超薄焊接与微区梯度精控”“非均相薄带的流延成型与整体致密化”以及“梯度剪裁与模块装配集成”等系列梯度材料制备新技术及其成套装备。
这些技术突破解决了梯度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难题,实现了梯度材料的可控制备,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建成了中国唯一的梯度飞片材料的生产、供货基地。
张联盟院士提出了集粘弹性损耗、多相异质界面摩擦损耗、压电转换损耗于一体的阻尼材料的“多重能量耗散”创新思路,突破了仅靠“降低模量、增加形变”来提高材料阻尼减振性能的传统模式。
张联盟院士发明了复合阻尼材料新体系及其拓温、拓频关键技术,设计出具有阻尼\/模量梯度效应的材料新结构,建立了阻尼材料及其构件的“真空压力灌注、旋转充填、分次固化”的梯度构筑工艺与技术。
张联盟院士研制出在宽温域、宽频域内兼具高模量、高损耗因子的系列阻尼材料及其典型产品,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和供货,在潜艇、高速舰船、航天飞行器等领域应用,大幅减振降噪。
张联盟院士先后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60篇,编、译着6部。
他还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倡导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改革,主持教改项目,主编专业教材,领导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学团队建设。
科研之路解码
张联盟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联盟院士提出的研制波阻抗梯度材料的思想和方法,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创新。
他建立的动态加载效应与材料组成、结构梯度分布的内在联系及优化设计方法,为材料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在极端高压加载平台等领域应用广泛,极大提升了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
张联盟创建的系列梯度材料制备新技术及成套装备,解决了梯度材料制备难题,建成国内唯一的梯度飞片材料生产基地,实现了材料的可控生产,为相关工程提供关键支撑,成果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显着提高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
张联盟院士的“多重能量耗散”创新思路及相关技术和结构的发明,突破了传统阻尼材料的性能局限,研制出的宽温域、宽频域高性能阻尼材料及其典型产品,在潜艇、高速舰船等领域批量应用并大幅减振降噪,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张联盟院士发表大量ScI收录论文且编、译着多部,在材料科学领域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为同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
张联盟院士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果显着,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体现了他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
后记
张联盟院士的出生地湖北天门,其浓厚的文化底蕴、重视教育的氛围,激发张联盟对知识的渴望。
求学时,他从本科到博士,不断积累材料领域知识,掌握前沿研究方法,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从业阶段,他从基层讲师到高校领导,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让他积累经验,提升科研与团队领导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在梯度材料、阻尼材料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产生巨大效益。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