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这时,宫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们短暂的宁静。

朱元璋眉头微蹙,目光警惕地望向宫门外,朱柏也随之站起身来,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两人相视一眼,心中都已有数。

“父皇,儿臣前去查看,您稍安勿躁。”朱柏言罢,迅速转身,大步向宫门外走去,朱元璋目光紧紧跟随,心中却已有了决断。

宫门外,并非紧急军情,而是内阁首辅刘伯温求见。

朱柏略感诧异,宣他觐见。

刘伯温行色匆匆,步履稳健,入殿后便奏道:“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朱柏示意他直言。

刘伯温看了一眼立于一旁的朱元璋,略作迟疑后说道:“陛下,新政推行虽好,但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循序渐进。”朱柏心中了然,新颁布的教育改革触及了部分官员的利益,刘伯温此来,定是代表了朝中一部分人的意见。

他淡然一笑:“刘爱卿所言极是,朕自有分寸。” 随后,他巧妙地将话题引至其他政务,避开了与刘伯温的正面交锋,也让朱元璋并未察觉到任何异样。

送走刘伯温后,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皇城内一片宁静祥和,然而,在刘伯温的书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昏暗的灯光下,几位大臣围坐桌旁,气氛严肃,平静的表面下涌动着难以掩饰的担忧。

他们是浙东派的核心人物:吏部尚书张紞,户部尚书俞士吉,礼部尚书王祎,兵部尚书章溢,工部尚书薛祥,以及刑部尚书吴祯。

刘伯温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诸位大人,今夜召集各位前来,是为了商议皇上新颁布的教育改革方案。”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面露担忧之色,原本就凝重的气氛更加压抑。

张紞率先发言,语气沉重:“皇上此举,意在削弱我儒家学派影响力,恐怕会引起朝野震动啊!” 他的话音刚落,书房内便响起一片附和声,众人凝神倾听,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刘伯温,等待他的回应。

刘伯温缓缓点头,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精光:“张大人所言不虚,此事的确非同小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皇上锐意改革,我等身为臣子,自当尽力辅佐。只是……”

昏暗的灯光将众人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气氛凝重得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俞士吉接过话茬,眉头紧锁,语气沉重:“张大人所言极是!如今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若是大动干戈推行新政,岂不是雪上加霜?下官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他重重地叹了口气,似乎预见了国库被掏空的惨状。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忧虑的情绪如同涟漪般在书房内蔓延开来。

王祎捋了捋胡须,神情严肃,从礼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皇上此举,有违祖制,不合礼法!自古以来,教育乃国之根本,岂能轻易更改?如此轻率,恐失民心,动摇国本!”他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在寂静的书房内回荡,更添了几分压抑的氛围。

众人沉默不语,各自陷入了沉思,仿佛都在权衡利弊,思考着应对之策。

兵部尚书章溢眉头紧皱,双手抱拳,沉声道:“末将以为,皇上此举过于激进,恐会引起各方势力反弹,甚至引发动乱!还望诸位大人三思而后行!”他语气坚定,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工部尚书薛祥也附和道:“如今正是国家用人之际,若是大规模推行新政,必然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恐会影响国家建设!”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似乎对新政的推行感到力不从心。

刑部尚书吴祯则从律法的角度表达了担忧:“新政的推行,必然会触及部分官员的利益,甚至会引发贪腐舞弊!下官担心,这会给律法的执行带来新的挑战!”他神情凝重,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刘伯温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目光深邃,不发一言,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又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深沉。

待众人说完,刘伯温缓缓开口,语气低沉而坚定:“诸位大人所言,老夫都已铭记于心……只是,皇上的决心,似乎已定……”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明日早朝,我等……”

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倾诉完心中的忧虑,刘伯温才缓缓开口,深邃的目光扫过众人,仿佛能洞悉一切。

“诸位大人所言,老夫都已铭记于心……只是,皇上的决心,似乎已定……”他语气低沉,带着一丝无奈,却又透着坚定。

书房内的气氛更加凝重,昏暗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担忧。

刘伯温停顿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书房内格外清晰。

“既然无法阻止,那便只能将改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他语气坚定,目光如炬,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众人迷茫的心。

“如何降低?”张紞急切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盼。

其他人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刘伯温的下文。

刘伯温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首先,我们要让皇上明白儒家学派的重要性,劝其莫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方能稳妥。”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见大家都在沉思,便继续说道:“其次,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激化矛盾,引发冲突。毕竟,稳定压倒一切。”众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书房内的气氛也渐渐缓和下来。

刘伯温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地说道:“诸位大人,明日早朝,我等……” 他故意顿住,没有说出后半句,而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众人一眼。

刘伯温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位,嘴角勾起一抹深沉的笑意,“明日早朝,我等当齐心协力,配合皇上,将新政的推行,引导至最有利的局面!” 他的话音掷地有声,如同暮鼓晨钟,敲击在众人心头。

原本沉重的气氛,在刘伯温的这句话后,犹如拨云见日,阴霾散去,转为豁然开朗。

张紞第一个响应,他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刘大人所言极是!与其抗拒,不如顺势而为,将这新政化为我等手中的利剑!” 俞士吉也一改之前的忧虑,神情兴奋,“此计甚妙!我等可从中斡旋,让新政在可控的范围内推行,既能迎合圣意,又能保全我等的利益!”

书房内,一扫之前的凝重,转为热烈的讨论。

王祎也不再执着于礼法,而是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等可奏请皇上,在推行新政的同时,保留儒家经典,强调道德教化,以稳定民心。” 章溢也一改之前的担忧,他双手抱拳,语气坚定,“我等需在朝中形成统一战线,向皇上进言,确保新政不至于过于激进,以防动乱发生。” 薛祥也加入了讨论,“工部会全力配合新政,但同时也要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不能因为新政而影响民生。” 吴祯也积极发言,他冷静地分析道:“我等应严密监控新政的推行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偏差,防止出现贪腐舞弊之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仿佛找到了应对之策。

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交错,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原本压抑的书房充满了活力,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焕发了生机。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政顺利推行的美好前景。

讨论持续了许久,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制定出了一套初步的应对策略。

这其中,有对新政的顺应,也有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更有对整个大明未来的考量。

他们仿佛一群运筹帷幄的将军,在密室中商讨着应对之策,准备在接下来的朝堂之上,展开一场智慧的较量。

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灯光依旧明亮。

众人散去,只留下刘伯温一人。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深邃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无垠的夜空,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低声说道:“明日早朝,好戏……才刚刚开始。”他将茶杯缓缓放下,发出了轻微的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在预示着接下来的波澜壮阔的朝堂风云。

官员们纷纷献策,书房内一时热闹非凡。

张紞首先提议:“诸位,此事非同小可,我等需联合众官员一同上书,劝谏陛下三思而后行!”他语气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联名上书的场景。

另一位官员则建议:“不妥不妥,仅凭上书恐难奏效,不如联络各大书院山长,共同商讨对策,以学派之力劝谏陛下。”他捻着胡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一位年轻官员则更为激进:“何必如此麻烦,只需暗中阻挠新政推行,陛下自然知难而退!”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狡黠,仿佛已经看到了计谋得逞的画面。

书房内顿时炸开了锅,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充满争议。

有人支持联合上书,认为这是最稳妥的办法;有人支持联络学派,认为这是最有力的途径;也有人支持暗中阻挠,认为这是最有效的策略。

刘伯温一直静静地听着,直到众人都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坚定而严肃:“诸位,我等皆为朝廷命官,当以国家利益为重!暗中阻挠,岂非置大明江山于不顾?此等做法,万万不可!”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让原本嘈杂的书房瞬间安静下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依老夫之见,兵分两路,方为上策。”众人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下文。

刘伯温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一路,由张大人牵头,联合官员上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路…”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一位官员身上,“由叶大人负责,联络各大书院山长,以学术之名,劝谏陛下。”

刘伯温话音刚落,书房内再次响起了嗡嗡的讨论声。

这一次,讨论的氛围逐渐趋于统一,众人围绕着刘伯温提出的方案,细化着具体的执行步骤。

夜色更深了,书房内的灯光依然明亮,众人的身影在灯光下交错,仿佛在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准备将这场风波牢牢地控制住。

刘伯温走到窗边,望着深邃的夜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轻轻推开窗户,一阵凉风吹了进来,让他精神一振。

“明日的早朝……” 他低声自语,却没有说完,而是转身看向众人,“诸位,早些回去休息吧。”

书房里的烛火摇曳,映照着官员们疲惫却又坚定的面容。

刘伯温的提议如一颗定心丸,让原本混乱的局面逐渐清晰。

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成了众人心中唯一的希望。

“刘大人此计甚妙!”张紞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充满了赞赏,“我这就去联络其他官员,共同拟定奏疏,务必让陛下明白我等的苦心。”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有人提议在奏疏中着重强调新政的弊端,有人建议用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来警醒皇帝,更有人提议将民间疾苦融入其中,以唤起皇帝的恻隐之心。

“诸位不必过于悲观,”刘伯温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陛下并非不明事理之人,我等只需将利害关系陈述清楚,相信陛下定会重新考虑。”他语气沉稳,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商议完毕,官员们陆续散去,书房内渐渐恢复了平静。

刘伯温走到窗边,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明日的早朝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气氛凝重。

刘伯温率领一众官员跪倒在地,手中高举着联名奏疏。

“臣等有本要奏!”刘伯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掷地有声。

朱柏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官员,心中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