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县,曾是商朝的京畿重地, 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野王隶三川郡。
西楚元年,置野王县,归河内郡统辖。
到前汉后汉时期,野王则属司隶校尉部,依旧归河内郡所辖。
此时此刻,野王城头之上,汉军的旌旗正在猎猎作响。
随着于禁兵败太行陉南口,野王作为于禁驻守的城池已然易主,落入了汉军的手中。
于禁县衙内,原本被于禁征用的府邸,如今已成了徐晃的临时住所。
厅堂内,灯火通明,徐晃端坐于主位之上,面带微笑,注视着阶下那位曾经的魏国名将,曾经在曹魏立下汗马功劳,被曹操视为股肱之臣的于禁,于文则。
如今的于禁只着单衣,被紧紧地缚着,眉宇间虽有疲惫与落寞,却依旧难掩那股久经沙场的坚毅之气。
他就静静地站在那里,如同被困的猛虎,纵然身陷囹圄,仍旧散发着令人不敢逼视的威严。
“文则将军,请坐。”徐晃抬手示意,语气温和,打破了厅内的沉默。
于禁微微颔首,却并未落座,只是略带羞愧的道:“败军之将,愧不敢当!”
“文则将军何必过谦?你我皆为将者,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以将军之能,即便是在我大汉,以你的功绩也足以功拜柱国了!”
于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缓缓抬起头,望向徐晃淡淡的说道:“徐将军,你我各为其主,本无私交。今日于禁兵败被俘,生死由命,又何必多言?”
徐晃哈哈一笑,起身走到于禁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文则将军,我知你忠义,但如今局势已变,你又何必执迷不悟呢?”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陛下曾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曹孟德之死,疑点重重,曹丕继位,更是大肆排挤异己,重用宗亲。似将军这等外姓功臣,在魏国已无立锥之地,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徐晃的话,如同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于禁的心中。
他紧紧地握住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身体微微颤抖,似乎在竭力压抑着内心的愤懑。
自从在太行山中被徐晃生擒,他的内心便无时无刻不在挣扎。
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他铭记于心,不敢忘记。自初平年间,他随同鲍信投奔曹操后,这二十年间,随曹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
曹操待他,如兄弟手足,甚至于将最为精锐的魏锋重步卒交由他与乐进统领,这是何等的信任与荣耀!
可是,曹操的突然离世,却让一切都变了。
他还记得,当他得知曹操的死讯后,痛不欲生,几欲昏厥,他无法相信,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主公,竟然就这样驾崩了,他明明满怀斗志的欲与刘瑁一较高下!
可是这样的主公,竟然死的如此蹊跷,如此突然。
紧接着,曹昂意外,曹丕继位,一系列的举动,更是让于禁感到不寒而栗。
接着,曹丕一改曹操的用人策略,开始大肆提拔曹氏宗亲和夏侯氏一族,对外姓将领,则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打压和排挤。
于禁和乐进,作为曹操最为倚重的外姓将领,首当其冲,他们被剥夺了兵权,调离了要职,虽并未彻底弃用,但也绝了他们继续向上的路子……
更让于禁感到愤怒和失望的是,曹丕竟然听从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彻底堵死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
这意味着,那些出身低微、但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将再也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封侯拜相!
这与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于禁的心在滴血,他为曹操感到不值,又为魏国的未来感到担忧,更为自己感到悲哀。
他于禁戎马一生,忠心耿耿,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他的心中同样有着一股郁气!
“文则将军,如今汉魏相争,已到了最后的关头。您是聪明人,应该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将决定天下的归属,如今的魏国,尔等已无立锥之地,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徐晃的话,再次在于禁的耳边响起,将他从痛苦的回忆中拉回了现实。
于禁猛然抬头,望向徐晃,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徐将军,我于禁并非贪生怕死之辈。我之所以犹豫,并非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是为了那些跟随我多年的兄弟。”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于禁可以死,但他们不能白白牺牲。如果我投降汉军,他们可会受到牵连?”
徐晃闻言,心中大喜。他知道,于禁已经动摇了,只要再加一把火,就能彻底说服他。
“文则将军请放心!”
徐晃郑重其事地说道,“陛下求贤若渴,对天下英雄,向来宽厚仁慈。只要将军肯归顺大汉,我徐晃以性命担保,绝不会让麾下兵卒受到任何伤害!”
于禁盯着徐晃的眼睛,似乎要从中看出他的诚意。
良久,他缓缓地点了点头,道:“好!我相信你!”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然后,缓缓地半跪于地,向徐晃行了一个大礼。
“罪将于禁,愿降大汉,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徐晃连忙上前,将于禁扶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徐晃知道刘瑁对于人才的渴求。对于于禁和乐进两人,刘瑁几次表示过遗憾与可惜、
要知道,于禁虽然兵败被俘,但其领兵之能却是不容置疑的。如今汉军正是用人之际,若是能够得到于禁这样的将领相助,无疑是如虎添翼。
“文则将军快快请起!从今以后,你我便是同袍,当共同为陛下效力,平定天下之乱!”
于禁缓缓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自己这一跪,便意味着与过去彻底决裂,与曹魏彻底决裂。
但是,他不后悔。
他要为自己,为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徐将军,于禁既然已经效忠陛下,我愿为先锋,替将军拿下轵县,以表诚意!”
于禁也是干脆,既然已经选择了归降,便要拿出诚意,为汉军效力,轵县,便是他于禁的投名状。
徐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他哈哈大笑起来。
“好!好!好!文则将军果然是干脆利落!有将军相助,何愁拿不下轵县?”
说干就干,于禁很快便亲自率领一队汉军,打着魏军的旗号,直扑轵县城下。
轵县,位于野王县西北,是通往轵关陉的必经之路。
夜幕降临,轵县的城门紧闭,城墙上,魏军士兵手持火把,来回巡逻,戒备森严。
此时把守轵县的,是于禁军中的副将,名唤李七。此人是于禁一手提拔起来的,对于禁忠心耿耿,深得于禁信任。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打破了轵县的宁静。
李七心中一惊,连忙登上城墙,举目远眺。只见一支魏军兵马,正沿着官道,向轵县疾驰而来。
“来将止步,报上名来!”李七厉声喝道。
“……小七,是我!!”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队伍中传来。
“将军来了!”
李七听到于禁的声音,顿时松了一口气。他连忙下令,打开城门,迎接于禁入城。
眼看李七等人已经出城迎接之时,异变陡生!
“吾乃于禁,如今我已降汉,尔等可愿追随!”
于禁突然大喝一声,声如洪钟,在夜空中回荡。
李七猛然回头,难以置信地望着于禁。他发现,那些跟随于禁进城的士兵,肩膀上都系着一条红色的带子,与城墙上魏军的装束,截然不同。
“不好!中计了!”
李七瞬间明白了一切,他拔出腰间的佩刀,指着于禁,厉声喝道:“将军!你……你竟然背叛魏国,投降汉军?”
于禁眼神复杂地看着李七,轻声道:“小七,我已投降汉军,你是我一手带的兵,你,可愿随我降汉?”
李七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他看着于禁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心中充满了震惊、愤怒和迷茫。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为敬重的将军,竟然会背叛魏国,投降敌军。
“将军,您……您为什么要这样做?”李七的声音,带着一丝哭腔。
于禁叹了口气,道:“小七,如今的魏国,已经不是以前的魏国了。曹丕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根本不配为君。我于禁,不想再为他卖命了。”
他顿了顿,继续道:“小七,跟我走吧。汉军待我甚厚,我保证,你跟着我,绝不会吃亏。”
“可将军,您的儿子?”李七疑惑的问道。
原来,魏军如今之所以还能与汉军相抗,便是因为曹操所实行的士家制度,这也是后世军户制的缘起之一。
包括如今刘瑁所实行的半府兵制度,同样有一部分的世袭兵卒,用来进行正常的战事行动,当然,刘瑁对于军户的升迁并没有限制,即只要你能干,那么你就可以脱离军户之籍,向上升迁。
而像于禁这样的大将,他们的家眷如今都在邺城,若是于禁降了,那么就意味着他的家人最好的遭遇也是就此变为奴隶,而依照如今曹丕的性子,怕是南逃满门抄斩之罪!
于禁勉强笑着道:“只要你们无事……我就放心了……”
李七瞬间沉默了,显然他明白了于禁投降的理由,于禁选择了他们这些士卒的命,却放弃了自己的家人……
想到这里,李七缓缓地抬起头,望着于禁,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将军,既然您已经决定了,那小七……愿听将军号令!”
说着,他“当啷”一声,扔掉了手中的佩刀,单膝跪地,向于禁行了一个大礼。
于禁见状,心中大喜。他连忙上前,将李七扶起,道:“好!好!好!小七,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随着李七的投降,轵县的守军,也纷纷放下武器,归顺了汉军。
就这样,汉军兵不血刃,轻松夺取了轵县,彻底控制了轵关陉和太行陉这两条重要的通道。
拿下轵县后,徐晃没有丝毫停留,立刻率领大军,略过河阳,马不停蹄地向孟津关进发。
作为雒阳的北大门,孟津关的得失,将直接关系到雒阳的安危,关系到这场战争的胜负。
孟津关,能守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