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温克勒尔(clemens A1exanderwinkler,1838~1904)发现锗(Ge),他们所测定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量和比重,与当年门捷列夫所预言的“类硼”、“类硅”几乎完全符合。从此,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的又一个层次的伟大综合。它把原先彼此孤立的各种元素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为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体系,为研究化学元素和化学变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元素周期律更使人们意识到原子必有内部结构,为日后人们进一步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作了必要的准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律只是以往人们关于元素的知识综合的结果。并没有理论上的依据,而纯粹以原子量来确定元素的排列顺序也是有问题的,20世纪以后这一切才得以彻底澄清。 第五节 生物学的重大突破 在自然界中,生命现象远比其他现象复杂。虽然人类自远古时代起便时时刻刻与各种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自身)打交道,然而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至为肤浅,而且还经常蒙上种种神秘的色彩。上文已经说过,在近代的早期,欧洲解剖学逐渐复兴,曾经在人体生理学上长期占居统治地位的,以盖伦为代表的人体生理模型在大量实验事实面前崩溃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不仅是对盖伦学说的冲击,而且对于吹散那些笼罩着生命现象的迷雾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精神从此进入生命科学领域,使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有了转机。近代生命科学的起步,应当说是从解剖学的复兴和生理学的突破开始的。 5.1生物分类学的进展 世界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如何辨认和区分它们早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事情,种植业和畜牧业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需要。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曾对动物作过粗略的分类。亚里士多德及其后继者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堪称古代伟大的尝试。我国明代李时珍的名着《本草纲目》虽是一部药学着作,但他对生物药物的分类排列也反映了他对生物界类别的看法。古代欧洲也有不少类似的药物学着作,其中也表现了一 些生物分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分类工作。不过,真正的、科学的分类只是到了近代才形成的。 一. 近代生物分类学的两个派别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兴起之后,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使人们的眼界大开,更多的生物物种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生物分类便成了16~17世纪间生物学家们的重要课题。由于生物分类原则上的分歧,这时在生物学家里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以意大利解剖学家切萨皮诺(Andrea cesalpino,1519~1603)和马尔皮基(mareellomalpighi,1628~1694)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物种是不连续的,因此可以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为选择的标准把生物区分成界限分明的类群,例如根据花的形状或者子叶的数目来给植物分类。这种分类法叫做“人为分类法”,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许多生物分类所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另一派以法国植物学家洛贝尔(matthias de L'obel,1538~1616)和瑞士解剖学家、植物学家鲍欣(Gaspardbauhin,1560~1624)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物种是连续的,人们所应当做的事情,是把生物物种分为“自然的种”,为此要尽力对一切能够找到的动植物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确认某一个种内各亚种的亲缘关系,然后据此分类。这种分类法叫做“自然分类法”。鲍欣除了积极主张自然分类法之外,他还是给生物命名的“双名法”的始创者,他用属名和种名并用的方法为植物命名,以避免植物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这对于分类学有重要的意义。 到18世纪,人为分类法为瑞典着名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所继承和发展。林奈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者,曾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学术职务。1735年他出版了《自然系统》的第一版,他在世时此书总共出了十二版。他在书中写道:“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他的这些意见在当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林奈是人为分类法的集大成者。他分类的目的只在于认识事物,所着眼的是分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他的分类不能充分揭示物种的内在联系,这是他自己也意识到的。他把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相似的植物或动物归并成种,相似的种归并成属,相似的属归并成目,相似的目归并成纲,于是形成了界→纲→目→属→种这样的分类系统。对于植物界,他以花为分类的依据,用花的雄蕊数目区别纲,雌蕊的数目区别目,花果的性质区别属,叶的特征区别种。对于动物界,他则根据动物的心脏、血液、呼吸、生殖器的形态和状况来分类。林奈发展了鲍欣的双名法,把它推广到动物界,并且一律采用拉丁文,使双名法更为规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