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雨想死。
谁能想到路妈这种
每天躺在沙发上连刷手机这种事情都交给老公,
然后还要喊累的老太太,
居然能从早上干活干到下午。
连路小雨这种年轻人干几下子就浑身打摆子,
三个老太太居然能连干几个小时。
说好的连瓶盖都拧不开呢?
这就充分说明了,
人这个东西,
真的是干了自己喜欢的事,
那就没什么极限。
路小雨觉得
自己连着不开加速
再刷一遍甄嬛传
应该也是这个状态。
浑身打着摆子的路小雨
终于盼来了小舅舅接她们回去的车。
谁能想到
她会等一辆没有拉着食物的车等的如此心焦。
感谢小舅舅救我狗命。
自己怎么就脑袋进水了
非要跟老妈过来看种地。
还不是那10个种地少年闹的 。
看花容易绣花难 ,
少年呀 ,
还是你们继续种地吧 。
姐姐我呀,
还想好好活着。
『你这个是缺练啊 !』
小舅舅看着直打摆子的路 小雨说。
我这是缺练吗 ?
我这是缺爱呀!
都说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可算感觉到了这三个老太太是多么深沉,
而我现在只感觉腿沉 。
坐进了汽车里 ,
路小雨头一次觉得汽车座椅这么舒服 ,
跟棉花似的。
汽车一路朝着市里开 ,
居然,
居然堵车了。
谁能想到白天路上看不见几辆车的小城市里,
下班的时候居然堵车了 ,
堵的还是出租车 。
路小雨老家的出租车是白色的 ,
现在整整一条街都是出租车的样子 颇为壮观 ,
看上去就像陕西的蘸水面 ,
不行不行,
这样下去要饿了。
小舅舅有些挠头 ,
忘了 现在是下班的点儿 ,
这样下去一时半会儿的也回不去了 。
『随便找家吃点啥吧 。』
小舅妈提议 。
路小雨举双手赞同 。
陆妈的一通电话
差点儿吓得正在刷手机的路爸把手机给刷飞。
通知到位 。
小舅舅随便在旁边找了个位置 停了下来 。
这条路会堵 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
那条路的两边都是餐馆,
很多出租车里载的也都是来这条街吃饭的食客。
人虽然下车了,
可是车却还在路上。
这就造成了这条街拥堵不堪 。
但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看到这一幕的 ,
毕竟路小雨的老家这座小城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 ,
在八九十年代还曾经拥有过高光时刻 ,
虽然现在光辉不在 ,
可是这满街的出租车至少表示他们还活着 ,
如果哪天连上下班都没有这种景象了 ,
那整座城市也就没救了。
回想那些个辉煌年代,
那时小江苏、小浙江、小温州是对外来打工者的昵称 ,
没想到吧 ,早期的东三省居然是人口流入地 ,
而且小海南和小广东的称号,也有人认领,
小江苏、小浙江、小温州 他们最会做生意,
小广东和小海南都很时髦 ,
有意思的是从来都没有小香港 ,
一般都说是香港大老板 ,
可是随着经济的调整 ,
这些称呼渐渐都消失了,
就如同现在东北人到外地打工一样 ,
由于文化的不同
难免会遭到当地人的调侃 ,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冲突永远都会存在 ,
唯一能缓解这一冲突的是学会当地的方言 。
这一点对东北人就十分的不友好 ,
谁都知道东北话学起来可是太容易了 ,
你想让一个东北人去学温州话 。
你都别说是东北人 ,
就是路小雨那个杭州的研究生同学 ,
都直呼让她学温州话还不如让她再考一次高考,
要知道他们这些浙江的老乡团聚会也都是说普通话的 。
难怪都说东北人不合群 ,
实在是大家和群的难度不一样啊。
而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相比 又太吃亏 。
北方方言 ,有棱有角, 是刀凿斧劈 ,
南方方言 ,如云似雾 ,是温婉流转。
一个漂亮妹子,
她说北方方言和说南方方言对颜值的影响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
路小雨清晰地记得自己那个杭州研究生的妹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
从温婉的小家碧玉 到张嘴就能硌得人生疼 。
我们黑龙江可是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了 ,
你都是跟谁学的呢 ?
我们觉得我们也妹影响你啊。
是什么样你有了这么大的改变?
绞头发的掏泥老师吗?
净扒瞎,你们一个月才见一次面。
是食堂的……
我饿了。
小舅舅呀, 你要往哪儿走啊 ?
这哪个屋子进去不能吃好啊 。
问:在东北如何挑选饭店 。
答:远离市中心和旅游景点 ,
随便找一个纯居住的小区,
只要开着的,
开门进去就行。
在东北虽然工资低 物价也低 ,
但是对于路边餐馆的要求却极高 ,
没有一个难吃的餐馆 能在东北的餐饮环境下活过三个月 ,
特别是一些那匾额 又脏又破又小的,
那肯定是经过了几十年的 优胜劣汰 最后存活下来的老怪物 ,
毕竟从90年代开始 ,
很多人就靠着在街边支一个小摊子 或者包一个小门脸来维持生计,
这些老店铺里 ,
有的都已经来到了第三代,
东三省这么多年 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 ,
别管他多高的位置 ,
回到老家看到了店老板都得叫声叔。
说的就是路小雨现在做的这家 。
东三省的饭店命名很有趣 ,
那就是有一些饭店
他喜欢用一种自己饭店里的食物命名 ,
比如xx砂锅、xx春饼、xx手擀面,
这种纯粹的命名
让很多南方的朋友觉得这个店它是一个专营店 ,
只卖砂锅春饼手擀面,
但这些只不过是当初他们打出名号的食物,
事实上每一个这样的店铺 ,
煎炒烹炸炖样样精通 ,
甚至有一些已经基本不再做这些食物了,
就比如你走进一家砂锅店 ,
发现他家根本没有砂锅 ,
不用在意 ,反而要欣喜,
因为他家当初肯定是靠做砂锅起家的 ,
现在如果没有砂锅 还能开着店 ,
那味道必然不俗 。
当然,对于外地来的朋友来说,
如果不想这样开盲盒 ,
最好的方法就是揪着身边一个带着孩子的老奶奶,
这都是老坐地户了 ,
只要问他们 ,保证不会踩雷 。
路小雨做的这家店 ,就叫xx锅烙。
锅烙,
也就是煎发面饺子型大包子,
哪一个形容词错了,
都不叫锅烙。
准确的说 在传统的东三省的食谱中 ,
就没有煎包子这么一个选项 。
如果你把一个煎包子端到一个点锅烙的人的盘子里,
那你最好把这个包子捏成长条状,
他要是掀桌子,
都没有人向着你 说话。
就如同在东三省,
冷面和凉面,
都只是朝鲜冷面的代名词。
路小雨清楚的记得,
自己第一次出远门,
在北京某个面馆里,
看着自己面前的“凉面”是过水面条时的震惊。
锅烙、包子、发面饼,
是90年代街边小吃的主力,
馒头和面条甚至都只能靠边,
毕竟九十年代,
3块钱一碗的面条远不如6个五毛钱的锅烙抗饿。
毕竟锅烙里是有肉的,
比之现在这些馅料里菜比肉多,
那个时候可是实惠的多,
即便一个包子或者锅烙里的馅料可能少一些,
但几乎都是肉比菜多,
更不会出现粉条这种异端。
那个时候谁家馅料放粉条,
那他家开不过一个月。
小舅舅和三位老太太如是说。
路小雨在一旁 点头附和。
她哪里知道90年代是啥样啊,
她记事的时候,
一碗面条都6块了。
现在都10块了。
北京都奔着20去了。
点菜、唠嗑,上大白梨。
砰,吨吨吨,嗝。
路小雨爽了。
就是这个味。
小舅舅也喝了一杯。
就是这个味儿。
很多人对于大白梨和大窑这种
除了水全是食用香精的饮料
在东北地区能够流行十分不解 。
但这个原因其实和这种老店的原因很像,
因为大瑶和大白梨这种饮料 ,
他们的味道就是90年代的味道 ,
90年代当碳酸型汽水流行的时候 ,
很多地方上的小饮料厂 ,
不知从哪里搞到的配方,
自己都研制了 带有地方特色的碳酸性饮料 ,
像陕西的冰封
北京的北冰洋
这些饮料都是当时 的特色产物,
除了橙色的是橘子味汽水是统一的味道以外 ,
还有的就是像大白梨这种无色的碳酸汽水 ,
但是即便是大白梨,
也算是小弟弟,
路小雨的老家 ,
最早被一种叫做桦树汁的饮料统治着,
虽然后来销声匿迹 ,
但是这个配方却是天下大同,
至今还能尝到这种味道的 ,
就是大白梨和大窑了。
路妈如是说。
『桦树汁啊……』
桌上的4人陷入了回忆 ,
憔悴逢新岁,
茅扉见旧春。
朝来明镜里,
不忍白头人
再过三十年,
路小雨也会这样反应吧。
路小雨 记得自己见过妈妈20多岁时的照片 ,
那时候的路妈的样子,
和平时欺负自己的时候一样 没心没肺 ,
放心了 。
问:老餐馆有啥特点?
答:上菜贼快 。
路小雨刚给自己倒上第3杯 ,
点的菜就全都上来了 ,
扒肉条、麻辣豆腐、
家常凉菜、锅烙。
5个人 三个菜
是小舅舅不讲究吗?
不
是菜码太大了 吃不完 。
对南方朋友来说,通常,
形容一个盘子大,
用脸来衡量。
对东北人来说,
形容一个人脸大,
用盘子。
直径40厘米的盘子,
你扔个ipad进去都显得娇小可怜,
直接扣在一些车的轮毂上,
弄不好轮毂都没它大。
虽然没有叠的山高 ,
那就是这平铺一层 ,
它看起来也很吓人 。
东北饭馆的特点就是
让你看着就觉得自己已经饱了。
别的地方,
路小雨觉得自己能吃一桌。
回到东北,
路小雨觉得自己一盘子怕是有些够呛。
她觉得,
这三盘菜,
最后怕是要打包一盘半。
扒肉条,猪后腿,
瘦五肥五虎皮纹,
一般都是先做熟,
有人点了,
切片下锅热油一滑,
勾芡淋汁,
最重要的是,
入锅时就是摆的整整齐齐,
出锅时一样要整整齐齐,
味道大差不差,
但是这样子一定要拿得出手,
谁家扒肉条要是出锅时候散了,
那多半这家就没人去了。
一排肉条摆在40厘米的盘子里,
横着放,就是禁止车辆驶入。
斜着放,就是禁止车辆停留。
这盘子是竖着对着路小雨的。
那就表示,
筷子不能停。
家常凉菜和大拉皮是两种凉菜,
大拉皮这种凉菜多出现在非东北地区的东北菜馆,
多用麻酱调味,
主要吃的是拉皮。
家常凉菜则不然。
黄瓜、胡萝卜、大头菜、
紫甘蓝、洋葱、白菜、苦菊、
五色俱全,
按颜色环着盘子摆好,
正中间放上拉皮,
酱油醋香油糖调汁,
热油下肉丝,
颠两下把肉丝炒散,
下料汁把肉丝浸透,
见调味汁有些粘稠,
倒在拉皮上,
抓一把葱丝蒜末辣椒丝堆在肉丝上,
一勺热油
哗,
香味“挠”的一下就起来了。
撒上香菜。
用筷子拌匀。
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
用小舅舅的话说,
这是最不90年代的菜了,
那时候哪有紫甘蓝和苦菊,
最早的苦味是酱油提供的,
那时候的酱油齁咸还苦,
但是却正好补足了五味,
现在有了紫甘蓝和苦菊,
反倒是酱油那种苦味反倒再也找不到了。
锅烙,
煎发面饺子型大包子,
路小雨咬了一口,
嗯,猪肉大葱馅的。
事实上,
除了酸菜包子之外,
其他的类似食物路小雨都不会先掰开问味道,
纯粹是酸菜这种食材给路小雨留下的阴影太大。
这个锅烙就完全满足路小雨对那个年代食物的想象。
皮厚馅大油水多。
即便已经见识了太多让馅料汁水多的技巧,
路小雨仍然对这个馅料大加赞赏。
照理说包子这种做法,
发面的程度低一点,
那就显得口感发硬,
如果发的过于好了,
那汁水又很容易渗进包子皮里,
这家的发面程度正卡在了即吃起来软软的,
又保证了一口下去,
馅料中的汁水还能像汤汁一样的流淌出来。
而包子的馅料整体还是一体,
皮是皮,馅是馅,汤是汤。
倒点醋,放点蒜泥,
再加上一小勺辣椒油。
美味。
路妈舀了一勺麻辣豆腐,
满足地点点头。
『就是这个味儿。』
其余三人吃过后也纷纷点头。
啥味?
路小雨也吃了一口。
咦?
路小雨又吃了一口。
和麻婆豆腐绝绝对对的两种味道 。
但是花椒辣椒一样都不少,
哪里出了问题?
这辣椒,
刚入口没什么感觉,
但是后劲越来越大。
一口一口,
它就停不下来。
路小雨看着这盘麻辣豆腐陷入沉思。、
整体来看,
跟麻婆豆腐那种璀璨夺目的红完全相反,
辣椒好像就是点缀,
通盘都是豆腐的白,
豆腐用的也是老豆腐,
没有入口即化,
反而是都有些嚼劲了,
这股麻辣味更是不如麻婆豆腐那种入口就爆炸的霸道,
反而像是憋在了口腔里,
刚入口没有感觉,
但是咬了两口把豆腐咬碎的这个时间里,
麻辣的味道开始逐渐占据口腔。
非要形容,
麻婆豆腐就像是早期春燕那种红底画布东北棉袄,
那麻辣豆腐就像周秉坤那件粉红掉色的运动外衣。
路小雨居然吃出了年代感。
啪。
路小雨终于想通了。
原来是这麻辣豆腐中没有麻椒。
早期的东北调味料就那么几样,
不能说完全没有,
但是街边的小饭馆几乎就靠酱油醋香油和豆瓣酱这几种来调味,
麻椒这种东西也是进入21世纪才开始用起来的,
如果想吃麻辣,
那身边能拿来用的,
也就只有花椒了。
即便是现在,
这盘子麻辣豆腐里,
勾的芡也比较少,
跟那个时候能少一点就少一点的风格太相似了。
好家伙,
这不光是口味啊,
连吝啬也都传承下来了。
冥冥中这豆腐的味道好像很熟悉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
路妈吃了一口就不再吃了。
反倒是扒肉条被她给霸占了。
『妈呀,为啥你不吃豆腐?』
『怀你的时候,
单位食堂天天做,
我都吃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