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是想诈一诈张家哥哥,谁想张家哥哥老式的不要不要的,还真的以为得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
『不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吧?』
你人还怪好的嘞,张家嫂嫂撇嘴。
我哪里知道哟,大家虽然一个村子的,但是这澡堂子又不在一块儿,小的时候走街串巷地玩耍,倒还经常凑一块儿,现在大了以后,那也就是点头之交,而且我关心的是赵家哥哥,我关心她干嘛呀。
反过来,又替张家哥哥难过,这家伙,喜欢人家,但是呢,也属于第二梯队,连备胎都算不上,人家那头三天两头的,还能跟一帮赵家哥哥的备胎以及自己的备胎来个游园会,连玩耍的地方都是市里的大公园,
想想这个就很烦躁,
最后他们居然还去ktv。
看看我家的,我还有古风歌呢,市里的有吗?
哼,去市里也不来我家,这种风气要不得。
什么人敢破坏这种严肃的“娱乐环境”?
什么人敢让两个沉溺于“学习”中的高中生摘豆角?
哦,是经纪人啊,没事了。
张家哥哥其实跟路小雨以及大部分的人都差不多,胃口特别好,但是又特别瘦。
无他,主要是娜莎阿姨跟路妈差不多。
做的饭已经跟好吃没啥关系了。
倒不是娜莎阿姨保留了老家的饮食习惯,而是娜莎阿姨彻底入乡随俗了,就是随的有点大。
作为最早来中国的这批俄罗斯朋友,当初那些小姐妹多半都留了下来,这么多年,从手机到qq到微信,全都没有断联,反而与时俱进地时刻和高科技接轨。
一些小姐妹已经不仅仅在黑龙江闯荡,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也跟大多数黑龙江人一样,漂流四方,无论哪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什么深圳广东海南岛,西藏青海吐鲁番,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这些勇敢的闯荡者们。
这样一来,很多时尚时髦的玩意就在这些小姐妹中间传播开来。
颇有现在短视频里能看到山南海北各种资讯的意思。
包括现在,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就是美食频道的这些up主们,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做的菜五花八门,偏偏,这些菜看起来它又很神奇。
娜莎阿姨就是这么个人,听到了个神奇的菜谱,就要尝试一下。
张家叔叔经常出差,于是可怜的张家哥哥成了试菜工具。
凉拌折耳根,已经是这些菜品中相对温和的了。
娜莎阿姨还曾经跟村里的养牛大户要过牛瘪。
她做牛瘪火锅的时候,连舅爷都吓的翻墙去他家看,
那味道,很神奇。
神奇的居然舅爷和表叔俩人真的产生了想要尝一尝的冲动,但是看着旁边哇哇吐的张家哥哥,
还是算了。
另外娜莎阿姨还掌握了神奇的奥义——
俄罗斯姑娘,包括黑龙江东北部分地区的姑娘,都有一个坎要过。
那就是40岁发腮了之后,可能是基因的原因,这些姑娘会忽然发胖,然后整个人就横着长。
老天爷本意是为了让高寒地区的人类快速堆积脂肪抵御严寒,而古代的时候,这些脂肪也确实为了种族续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但是架不住人类它喜欢发明创造。
火墙和集中供热一出,这些脂肪,就显得有些不太合群。
但是北方的姑娘们也琢磨出了对抗的方法——
少吃肉,多吃菜。
放到早年,这事确实很难办,甚至不可能,特别是北方的冬天,就连北京城九十年代初期,那冬天也是土豆大葱大白菜,但是又要感谢时代的进步,让东北这以前发配的苦寒之地冬天也能什么菜都吃的到。
娜莎阿姨也害怕自己会发胖,于是一个好端端的俄罗斯人,一个好端端的混血小男孩,俩人成天看着那饭桌,你很难怀疑俩人是不是绵羊转世。
除了草还是草,
唯一不同的颜色,还是植物,那种植物叫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