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气象 > 第17章 叛逆太子李承乾,发生在贞观年间的夺嫡之争(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章 叛逆太子李承乾,发生在贞观年间的夺嫡之争(上)

【01】聪明懂事的小承乾

前文讲过,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我国历代君王中一对难得的恩爱夫妻,他们少年伉俪、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相敬如宾。

长孙皇后在18岁时,为太宗生下第一个儿子李承乾,接着又先后生下李泰和李治两个儿子。

老大李承乾比老二李泰大一岁,比老三李治大九岁,因出生在承乾殿,被爷爷李渊赐名李承乾。

当时的李渊曾动过废掉太子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的念头,把“承乾”做为孙子的名字,也隐含有将来让李世民这一脉承继乾坤的用意。

后来,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箭射死了大哥李建成,他麾下大将尉迟敬德则杀掉了李元吉。李渊在连失二子的伤心无奈中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自己隐退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则于武德九年(626年)即位称帝。

这段史实的全过程在《资治通鉴》中有着详实记载,并未刻意隐瞒。

作为父亲的李世民,自然不愿让兄弟相残的人伦悲剧再次上演。因此,即位不久就将年仅八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按照明君标准,为他精选老师悉心培养。

年幼的李承乾在严父慈母的谆谆教诲下,表现的既聪颖好学又善良懂事,深得太宗夫妇和朝中大臣嘉许。

从贞观四年(630年)起,太宗开始有意培养锻炼李承乾的理政能力,时常让尚书省挑些“老大难”的事务交给李承乾,没想到十来岁的小承乾竟处置的有模有样。

一次,太宗让他写篇治国理政方面的文章。他很快写完交给太宗,太宗看后大喜,拿着小承乾的文章在群臣面前得意显摆,那模样像极了儿子考试得了满分到处炫耀的父亲。

李承乾从小身体虚弱且经常生病,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虽贵为太子,得了重病除去喝药基本也只能生扛。爱子心切的太宗不忍心看儿子遭罪,经常让高僧为小承乾念经祈福。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高祖李渊病逝。李世民依制为父亲守丧,诏令太子监国,军政大事一并交由李承乾处理。在一个多月的守丧期间,李承乾干得异常出色,没让太宗分过半点心。之后,但凡太宗巡幸外地,都会让李承乾坐镇长安,暂管国事。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在太宗百年以后,李承乾定会接任,成为大唐另一位明君。但天有不测风云,发生在贞观十年(636年)以来的两件大事,让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李承乾彻底改变了模样。

【02】一味苛责要求,让青春期的李承乾变得叛逆

贞观十年(641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享年36岁。长孙皇后的死,对太宗和李承乾来说都是个沉重打击。

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年满17岁,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痛失爱妻的太宗虽然在大事上仍能从谏如流,但没了长孙皇后的婉劝,脾气日渐严厉,对待成年的太子更像是接见大臣,不再把他当成年幼时的乖宝宝。而李承乾在又一次身染重疾后,留下了跛脚的后遗症。

从小养尊处优的他,面对不再慈祥的父亲,行动不便的双脚,失去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像是突然从天堂沦落到人间,以往温情的世界忽然变得冰冷,让原本听话懂事的他变得日渐叛逆起来。

而太宗安排在李承乾身边的那些属官,没人关心他内心的变化,只知一味挑刺儿、找茬儿,他稍有不从,他们就会向太宗打小报告,引来太宗一顿斥责,让他倍感厌烦。

为了摆脱烦恼,他不再喜欢端坐深宫,与那些面容严肃的官员逗闷,身上游牧民族的基因开始苏醒。

不知从哪天起,他疯狂迷恋上了畋猎,深深陶醉于纵马驰骋、弯弓放箭中不可自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发泄他心中的苦闷。

面对突然变性的儿子,那个指挥作战用兵如神、治国理政游刃有余的太宗,竟然表现的束手无措,只是下令让东宫属官更加严格的约束太子。

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一月,右庶子张玄素劝谏太子不要因畋猎而耽误学业,太子不听(注:左、右庶子均为太子属官)。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二月,太宗得知张玄素在东宫能够认真履职,数次规劝太子,将他晋升为青光禄大夫,兼任东宫左庶子。

这无疑给众多东宫属官释放了一个鲜明信号,对太子越是严苛、越是勇于劝谏,就越有可能升官。当了榜样的张玄素,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

太子有次在宫中敲鼓,张玄素听到鼓声跑了过来,苦口婆心劝太子不要这样,太子被他缠磨的无处可躲,只得当着他的面把鼓砸烂。

太子有段时间没出来接见属官,张玄素又来劝谏:“朝廷选拔贤良辅佐您,您却动辄月余不见我们,我们又怎能发挥作用!再说深宫之中只有女人,不知在您身边可有像樊姬那样的嫔妃劝您向善(樊姬是楚庄王之妻,以善于劝谏闻名于世)。”

太子听了这暗带讥讽的话,恨不得狠狠抽张玄素个耳光,又怎肯接受他的劝谏。

张玄素出身寒微,靠着实干和才能,一步步做到了五品官(地市级)。但他好面子、慕虚荣,从不提及自己过往,与和他经历相同、却总公开谈及个人卑微历程的孙伏伽相比,格局上差了许多。

贞观十五年(641年)五月,太子詹事于志宁劝太子不要在农忙时修建宫室,不要喜好郑、卫靡靡之音,不要过于宠信宦官,太子不听。

得知太子私自把突厥人达哥友招进宫来,于志宁竭力劝阻,语气颇为不善,惹恼了太子,派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暗杀他。

这两人趁夜摸到于志宁住所准备行刺,可当看到于志宁家中的寒酸景况,知道这是位好官,没有忍心下手。

【03】来自魏王李泰的压力

就在太子行动愈发出格之际,比他小一岁的魏王李泰却开始活跃起来。

李泰是位文学发烧友,喜欢与当时的名儒大家交际往来,太宗对这一行为非常欣赏。加之李泰不是储君,太宗便将浓浓的亲情倾斜到他身上。

依唐制,亲王李泰身边也有一支专门服务于他的官员队伍。这些人看出太子失宠,便开始动了念头,不断怂恿李泰迎合太宗,好好表现。

魏王府司马苏勖劝说李泰,让他仿照古时贤王,编修一套大部头着作,以示博学多知。李泰接受了他的主张,在王府开设馆舍,延聘当时能人,一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贞观十六年(642年)正月初九,这部名为《括地志》的宏篇巨着编修完毕,呈交太宗御览。

全书共计555卷,详实介绍了大唐所设十道(相当于省)、358州(相当于地级市)、1551县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等相关情况。

不论魏王出于何种动机,这部书确实是一部在人文、军事、科考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的实用性书籍。

太宗很满意,大幅提升了李泰的月俸。可能是过于高兴,没有考虑太多,李泰月俸竟超过了太子。这种做法在等级森严的年代,无疑犯了大忌。

谏议大夫褚遂良当即指出:“圣人制定礼法,要义在于尊上而卑下,太子的待遇怎能与亲王相等。您即便再疼爱魏王,也不能让他僭越太子,这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保证。如果应当亲近的不亲近,应当尊重的不尊重,奸佞之徒就会伺机而动。当年汉朝窦太后宠爱梁孝王,反使他忧郁而终。如今魏王刚刚开府任职,您应教育他在遵守礼法的基础上保持谦谨,这样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反应过来的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太宗又让李泰搬到距他很近的武德殿,以便时常接见。魏徵劝谏说:“陛下您既然疼爱魏王,就应时常压抑住他的骄奢之气,让他远离是非场所。您让他住进东宫西侧的武德殿,这可是当年李元吉的居所。虽然现在人心不同,但恐怕魏王不会心安。”

太宗恍然大悟:“要不是你,我险些做了错事。”立即打发李泰迁回原宅。

六月二十日,为了安抚李承乾,太宗下诏:从即日起,皇太子从国库中取用财物,职能部门不得再加以限制。

左庶子张玄素又看到了表现忠直的机会,抢着奏告说:“当初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统一海内,都可称作英主。但他们儿子却很混帐,以至社稷绝灭。圣上您与太子在私情上是父子,于国家讲是君臣,您对他花钱不加限制,这才不到六十天,他所消耗财物就已达七万,简直骄奢到了极点!”

“何况在他身边看不到忠贞正直的官员,尽是些奸淫取巧的小人。在外人看来,过错都已如此明显;深宫中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又有多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只希望他能居安思危,一天比一天谨慎!”

太宗叫来李承乾,狠狠训斥了一顿。怀恨在心的李承乾派身边奴仆守在张玄素府旁,在他早朝时把他拉到僻静处用马鞭狠狠抽打,几乎要了张玄素的命。

眼见太子正面形象在他信马由缰的胡作非为中日渐坍塌,而魏王李泰却倍受恩宠,朝中大臣开始议论纷纷。太宗为此忧心忡忡,仿佛又看到了玄武门之变那一幕幕惨景,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底线。

在一次朝会中太宗问:“当今国家哪件事最急?”

褚遂良答:“如今天下太平,最急的恐怕就是处理好太子与各位亲王的名分。”

太宗点头称是,对侍臣说:“如今朝中大臣,论起忠直没人比得过魏徵,我让他做太子师傅,以此断绝天下猜疑。”

九月初四,诏令魏徵为太子太师。

此时的魏徵健康状况每日愈下,担心无法胜任,挣扎着来到朝堂上表请辞。太宗批复他:“周幽王、晋献公废嫡立庶导致国破家亡,汉高祖也曾差点废掉太子,全凭商山四皓才得以保全。我今天仰仗您的声名,也是出于此意。知道您在生病,可以躺卧床上安心静养!”魏徵这才接旨。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十五,太宗借着朝中集会,正式告诫群臣:“我听外面有人传言,说太子患有足疾,魏王李泰聪颖且又经常随我出游,有些投机钻营之徒便开始结党攀附。太子虽有足疾,但并不影响其他。而且按礼法讲,嫡子死、立嫡孙,现在承乾的儿子已经五岁,朕永远不会让庶子取代他的地位,开启抢班夺权的祸源。”

太宗这番话显然是有所指的,他在尽自己作为父亲和君王的责任,努力挽回在叛逆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