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景看着姜老夫人坐着马车走了,他才想起今天有文会,今天是叶辰宇和卫嘉过来,他没过去,去了叶二郎的糕点铺子帮忙。
叶辰景走着过去的,他没什么事,不用赶时间,好久没这么悠闲的看看武安城。
等他到了糕点铺子,手里还拿着买的饼子。
进门的时候,他只顾着回头看店边上的马车,这辆马车很漂亮,马也很精神。
他转头回来的时候吓了一跳,差点撞到旁边的一个姑娘。
叶辰景赶紧道歉,眼睛看着地面,没有盯着对面的姑娘看。
那个姑娘没有被吓到,其实两人之间还是有点距离。
叶辰景听着姑娘说了没关系,带着人出去了。
叶二郎在店里看着这一幕,看着机灵的弟弟今天像呆头鹅一样。
叶辰景平缓了一下被吓的狂跳的心脏,往叶二郎的方向走。
叶二郎带着他去了后院,接过弟弟拿过来的饼子。这是武安城新开的一家,最近很火,叶二郎去了两次都没买到。
叶二郎吃了几口,觉得这个饼子做的真不错,他晚上回去试试,看看能不能做出来。
叶二郎说了半天没听到叶辰景的动静,抬头看见还在发呆的他。
“怎么了,不是没撞到吗,看见凌姑娘太兴奋了。”
叶辰景猛地抬起头,“什么,凌姑娘,就是凌家的姑娘。”
叶二郎抬手要摸叶辰景的额头,叶辰景拦住了他的手,“我没病。”
“那你说的叫什么话,凌姑娘不是凌家的姑娘,是谁家的姑娘。”
叶辰景紧张了,他低头看了一眼身上的衣服,回想刚才的表现。
“二哥,我刚才没有很呆吧。”
叶二郎看着眼前的弟弟,实在说不出口,真的很呆。
这么大的人了,还不会好好走路,过门槛的时候,还要看着外面。
叶二郎怕他打击太大,只能敷衍他。
“没有,刚才认真看外面的神情简直太吸引人了。”叶二郎偷偷的摸了摸身上的鸡皮疙瘩。
叶辰景好多了,刚才没有盯着姑娘看,也看到了姑娘的长相。
这姑娘简直长在叶辰景心尖上,声音也好听。
叶二郎看着转身要走的弟弟,赶紧拉住他。
“刚来就走,你去哪。”
“我去姜夫子家,姜老夫人帮我去凌家打探口风了。”
叶二郎看着魂不守舍的弟弟,知道这桩婚事他很期待。
叶二郎去了灶房,包了几包糕点给他。
“这一点时间老夫人应该还没有回来,你去福安阁订桌酒席,一会请老夫人去吃饭。我去请大嫂,一会再带上你二嫂,去陪老夫人吃饭。”
叶辰景赶紧答应,他相信二哥是对的,家里的几个哥哥都很会为人处世。
叶辰景带着糕点出去了,叶二郎出门去接郑琴,两人一起去卫欣那边。
两家住的不远,卫欣很快把两人迎进屋。
“三宝,让大伯娘抱抱,几天没见,又长大了。”二宝在旁边趴着看三弟。
“现在可调皮了,会爬会坐,要一个人一直盯着。”郑琴抱怨。
“等会跑了,你更要一直看着,一转眼人就跑远了。”卫欣生了两个,很有经验。
“大嫂,我们今天来是请你一起去福安阁。”
卫欣看了一眼郑琴,“在家吃吧,我买了好多肉,在家热闹。”
“不是,是请姜老夫人吃饭,姜老夫人去帮五郎探口风。”郑琴身子往卫欣方向倾了倾。
卫欣哎呦一声,“这么快吗,昨天才打听完,我以为还要两天。”
卫欣把孩子还给郑琴,她要去换身衣服,出门见人要正式一点。
等卫欣换好衣服,才想起来要不要去喊叶大郎。
叶二郎想到姜夫子不在,就没去叫,他把两人送到福安阁,顺便一起点了菜。
快到中午,叶辰景赶着马车来了福安阁,叶家三人在门口迎接老夫人。
卫欣扶着老夫人的胳膊,带着去了他们订好的包间。
包间的伙计看见人来了,催着后厨上菜。
福安阁的大厨是叶二郎的师伯,刚才他去打过招呼,现在上菜的速度很快。
“老夫人,今天这么冷的天,你还帮五郎操心,专门跑一趟,我们一家都感激不尽。我娘专门交代过我们,您和姜夫子对我家几个弟弟的大恩大德,永世不能忘。”卫欣说着感谢的话,一边给他倒了杯酒。
老夫人听得高兴,叶家人都是懂得感恩的人。他们在靠山村住着,一直受着叶家的照顾。
他们就没买过菜,都是叶家几家轮流送过来的。
“咱俩家的关系,哪里用这么客气。五郎是我和他夫子看着长大的,能看着他成亲我们也很高兴。”
郑琴佩服的看着卫欣,就是比她会说话。
郑琴也跟着说了几句感激的话,还让叶辰景敬了老夫人几杯。
等说完这些客套话,卫欣问起今天去凌家的事。
老夫人喝了两杯,已经有了几分酒意。
“凌家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五郎这么好的孩子,让你爹请媒婆去一趟吧。”
叶家几人都是喜气洋洋的,“老夫人一会我们就回去给家里的长辈说,我娘明天肯定还会来谢您。”
“你娘就是太客气,咱们两家的关系哪里需要这些。”
这顿饭两边吃的都尽兴,叶辰景亲自把老夫人送回家,才往靠山村赶。
卫欣拉着郑琴去买提亲的几样固定的东西,其他东西等叶老大和周氏来了再买。
两人在家都没事,把孩子给了叶二郎,在外面逛了一下午。
家里得了信也很激动,叶老大和周氏一大早就进了城,他们去了叶大郎那里。
周氏看着她们昨天买的东西,嘴里不停的夸赞。
她从钱袋里拿出五两银子给了卫欣,“好孩子,五郎有你们这样的哥嫂,是他的福气。”
卫欣不愿意要,又没花多少钱,她手里也不缺钱。
周氏不同意,五郎是他们当父母的责任,兄嫂能帮着操心,已经是他应该感恩的。
卫欣最后还是收下了钱,这样的公婆值得他们孝顺。
一家几个孩子,尽量一碗水端平,也没让他们当老大的吃亏,她们遇到了好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