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个命令下达时,秦国的军队简直迫不及待地想要用鞭子抽打随行的移民军,以加快他们的行进速度。因为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失去荣誉固然重要,但特殊口粮配额和庆功酒水的取消更是一种切身的痛苦。
原本移民军中还存在一些抗议的声音,但自从品尝过秦国特殊口粮中的大量甜味剂制品后,这些反对声就几乎消失了。而当他们得知庆功酒水中多数是葡萄酒和金浆酒时,他们的行军速度竟然快到让步兵几乎能与马匹相媲美。
秦国的特殊口粮是由红枣、椰枣、葡萄干以及印度甘蔗制成的红糖块等食材组成的。在甜菜和甘蔗能够工业化制糖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甜食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西域地区由于阳光充足,所产的水果比其他地方更甜美,即使放在后世也同样出名。
而葡萄酒自从刘胥打下西域后,价格才有所下跌,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是普通人家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至于金浆酒,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可是贡品啊!若不是移民军大多由世家大族和地主豪强组成,恐怕他们连听都没听说过这种酒。
移民军不禁好奇地询问身旁的秦军:“难道你们平时吃得这么好吗?”
身旁的秦军一脸不屑地回答道:“你们懂不懂什么叫特殊口粮?这种食物,除非是高强度作战或孤军深入时,否则基本不会配给。而且就算是这样,每个人每个月也只有初一和十五才能分到一点,就连军官也是一样。如果因为你们这些家伙,让我们失去了这份福利,想想看我们会怎么收拾你们吧!”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一直对酿酒有着严格的规定,严禁用粮食来酿酒,所以秦国以前喝酒的人很少,而且主要喝的都是一些水果酿的酒,像葡萄酒、枣酒之类的,度数较低,味道偏甜,口感较好,但因为酿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数量稀少,一般只有王室、贵族、官吏才能享用。
而现在,随着秦国征服了印度部分地区,带来了大量的蔗糖,这些蔗糖被用来制作马奶酒,这种酒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饮品。马奶酒口感甘甜,香气扑鼻,很受民众喜爱。
从产量上来说,甘蔗制作的金浆酒最少,它的原料就是甘蔗汁,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而成,其颜色金黄透明,如同黄金般闪耀,因此得名“金浆”。这种酒味道醇厚,入口回甘,是秦国最为珍贵的美酒之一,一般只供应给王室使用,只有在大胜的时候才会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能喝到的只有中高级军官和立功将士。
其次是葡萄酒等果酒,这类酒价格不低,产量还算可以,多为王室或官吏宴饮、日常饮食时饮用,作为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卒大胜时的奖励,也是限量的。
最后是马奶酒,这种酒产量最大、最烈,口感也最差,但是由于价格便宜,所以成为了普通人和仆从军们的最爱,不过他们也只是在宴会或者大胜后才舍得买或者作为奖励来喝。
总的来说,在秦汉之际,酒始终是一种奢侈品,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他们更多地只能喝一些苦酒、醪糟之类的低度发酵酒,虽然口感较差,但度数较低,可以解渴,而且价格相对较为亲民。即便如此,这些酒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不是想喝就能买得起的,往往需要等到重大节日或者庆祝活动时才会购买一些来享受。
一路行去,等到哈拉帕时这十万人已经可以达到郡县兵的水准。加上这些人在大汉非富即贵,各个膘肥体壮,又有大汉被武帝培养出来的傲气。只要实战几次,不会比护军的战力差。
此时的霍去病正率领着草原诸国联军,他们早已等待得心急如焚。在这里的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收获颇丰,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决定留下的数千人外,其余的两三万人在完成交接后立刻启程,连一秒钟也不愿多停留。
战利品和俘虏早已送回国内,当他们到达月氏草原和乌孙草原时,秦国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蒙古马,以方便他们行军。
霍去病离开后,刘胥开始着手统计手中的力量。留在哈拉帕的秦军包括禁军、护军以及卫所军、靖绥军、新附军、汉协军等,总计二十八万五千人。
此外,还有最早派遣而来的三万卫所军分别驻守在各个地区。再加上二十万的移民军和七万的印度仆从军,总计五十多万的大军。
这支庞大的军队使得刘胥信心倍增,他坚信自己拥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去应对任何挑战。然而,面对着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后勤保障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粮草、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物资的供给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将会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仅仅征发了七万印度仆从军,刘胥感到非常不满。经过询问驻守在此地的将领后得知,这些人是之前那些反复无常的婆罗门贵族手下的人,他们被干掉后这群人被汉军收编。
刘胥当机立断下达命令,要求印度统治区内每户人家至少派出一名壮丁,如果家中有超过三名壮丁,则抽取其中的两人;如果家中有四名壮丁,则抽取三人,依此类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片由区区三万汉人统治百万人口的土地上不会出现动乱。
这个事情由呆的比较久的新附军带领印度仆从军去做,新附军只负责确保人数达标,其他的放手让印度人干。
刘胥偷偷给新附军五位将军下令,印度人只要不造反逃跑其他的随他们去,做的越过分越好。之后汉人来了施行统治,哪怕严酷但是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形成反差,让统治成本更低。
至于他们新附军自己,刘胥也是允许过分一些的。新附军和汉协军长相与汉人完全不同,仇恨大多不会落在汉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