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嗯,也好,是一项德政,也让百官念皇家的好。”

张欣觉得很不错。

救急的安排越多越好。

急递铺也是现成的。

她跟朱高炽张罗的时候还真不知道急递铺还能这么用。

“遣官察民利病。严禁法外用刑。这两件事老生常谈了,娘还要听么?”

唐赛儿翻到最后问了一句。

“可以了。老生常谈,可也屡禁不绝。以后,这些事怎么弄,就靠你跟瞻基帮着你们爹爹了。”

张欣很知道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年年都在杀贪官,去弊政,可还是年年有人顶风作案。

奈何,精力有限。

她也不确定自己还有多少的时间。

朝廷还是有那么些弊病无法解决,只能由活着的人接着做。

“娘,哪里就轮到瞻基跟我了呢,您跟爹爹很快就能回来的。”

唐赛儿也知道张欣眼睛的事,可一直觉得张欣不像那种将死的状态,她还是很乐观的。

“有备无患,等我跟你爹走了,你跟瞻基多去陪陪你们爷爷奶奶。”

张欣也不往丧气的方向说,只又再次叮嘱唐赛儿多去陪陪老人。

说到底身为皇家,算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家了。

可在天伦之乐方面,始终是欠缺的。

朱高煦跟朱高燧略长了几岁以后,懂了。

就选择了常年在海上漂着。

后来朱高炽被立了太子,连着朱瞻基被立了皇太孙。

他们俩就带着妻儿正式就藩,一年中,他们最多也就回京一次两次。

韦氏跟郭氏还有他们俩的孩子,几乎就是一直待在藩地。

公主们也一样,两小的在京师成亲生子没跟过来,俩个大的当初也跟过去京师,后来帮忙掌着各项事务,也回不来。

一家子人,在朱棣没登基以前,还是可以齐聚一堂的。

现在,都不太可能了。

徐氏偶尔提起都是惆怅。

“是,娘,我们每天都去的。”

唐赛儿爽快应下。

“你爹着急带我去看病,等你生的时候,我怕是回不来,到时候你记得跟你奶奶提一句,让你娘家来人陪你。想吃什么喝什么,都别藏着。”

张欣又想起一件。

“是,娘,奶奶也说了的,让我啥时候想要我娘来,就提一嘴,哪怕这会都成。还说咱们家不兴闷葫芦,该说就说,小时候如何现在就如何。”

唐赛儿又笑了起来。

同样的话,徐氏跟张欣都说了。朱瞻基也说过。

朱瞻基说得更直白。

意思是老朱家的男人其实都喜欢鲜活的女子,包括先帝在内。

当年的马皇后,河东狮吼那是经常的事,现在的徐氏则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张欣看起来弱,可也只是看着弱,实际上敢打他爹,脑袋瓜还好使,挣钱的能力一等一,朝廷政事更是门清。

就这三个女人,任谁把哪一个拿出来,都是个性鲜明,有棱有角的。

无论曾爷爷还是爷爷跟爹,都爱得不行。

先帝为了那个扶不上台面的朱允炆坐稳皇帝的位置,给皇子皇孙们选的都是什么贤良淑德顶在脑门上的民间面团人,让大家都没有了妻族的助力,也就没了谋反的可能。

先皇后为了让朱允炆的马氏能顺利接掌后宫,也是把后宫的条条框框都列地一清二楚。

现在的情况跟先帝那会大不一样。

所以,唐赛儿就做自己就好,不要强拗什么恭顺纯良之类的表现。

~~~~

本来是下一章是跟着前面走的,发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成了第二天更新的。

只能在这里补上一些字数。

瓜,十分抱歉!

【小科普——关于明朝太医院】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在医学上,也算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顶峰时代之一。

特别是从明朝太医院的科别的设置来看。

一共十三个科别,包括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医院。

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妇人=妇科;伤寒=传染科;

口齿、咽喉、眼=齿科、喉科、眼科;

疮疡、接骨、金镞=普通外科、骨科、战伤;

祝由约等于心理科。

针灸和按摩与现代名称相同;

注:这十三科后来清朝改成了九科。

明朝、清朝前期的太医院位置相同,位于大明门(大清门)附近。

太医院在明朝名义上是全国最高的医药管理机构。

实际上,其最主要的工作是为皇帝一家提供医疗服务,也就是纯粹的「御医院」。

换句话说,整个太医院是为皇室服务的私人医疗队伍。

宫廷之外的医药事务,很多是由各地自行管理。

所以,对于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里医学的发展,太医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带头作用,更没有对宫廷之外的医学发展提供多少助力。

插段题外话——

【相对来说,唐宋时期太医院起的带头作用,则非常巨大。】

唐宋时期的太医院,不仅负责皇亲国戚,以及重要大臣的健康,同时还肩负着对新生代医生的培养和医学教材的编订修改。

这里所说的医学教材,主要指的是历朝历代中医经典着作。

比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着作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唐宋时期,太医院的职能内外兼顾。

对内充当皇家专属医院,对外则是全国医疗体系的制定者和管理者。

所以,整个唐宋,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能人辈出。

比如明朝最着名的一位太医是因为开错药导致两位皇帝死在他的手里的刘文泰。

而唐朝,则是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

回到正题。

关于明朝的太医院。

【人员配置及品级】

最后开始是:院使、院判、同知、典簿等官。院使为正三品,院判正五品,同知正四品,典簿正七品。

后来又改为:太医令、丞、吏目、御医四种职位。

洪武二十二年,太医院被定位为正五品部门,普通的太医为正八品,吏目为正九品,这一制度自此便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末年。

【职责】

日常宫中坐诊看诊+皇帝出巡出征的随行+灾后重大支援。

除此之外,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

地方发现疑难病症,会向太医院请求协助。

【下属机构】

御药房——主要是监督药方的煎制。

煎药跟制药时,要有太医和内侍一同监视,做好后每剂药都分成两服,

一服先由御医、院判、内侍三人尝过之后,没有问题,才将另一服进献给皇上,整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以备查考。

如果皇上的疗效不佳,相关人等会被问责,甚至贬官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