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那一幕把秦小幺吓了个肝胆欲裂,要是他们再来晚一点,要是她的准头再偏一点,两个弟弟就都没了。
冲天怒火把她这么多年特意伪装的温顺乖巧烧了个干净,此时的她又变回了那个横扫整个街区的混混头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的道观生活太过压抑清冷,在以暴制暴成功后,她身体里戾气逃脱了樊笼。秦小幺触底反弹直接走上了极端,爱上了那种刀口舔血的日子。
打架会让她兴奋,从打倒三人增加到五人再到十人,这样的进步让她充满安全感。
那时候她确实过得无法无天,要不是有奶奶临终前的遗言,估计她得把缝纫机踩到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缝纫机还没踩上,她倒是先死了。
再次睁开眼睛,她深刻反省过,觉得可能因为她曾经太过暴力,造成的孽债需要她拿命来偿还。
所以,重来一次,她决定收敛所有戾气,只当一个长辈眼里的乖孩子,一定要活到寿终正寝。
她的演技不错,上辈子的大学同学和公司老板、这辈子的家人和邻居,都觉得她是个话不多,性格软弱的乖乖女。
可惜龙有逆鳞,而家人就是她的逆鳞,谁碰谁死。
前后两辈子的十多年隐忍,一遭破功。如今没有了上辈子的法律约束,她疯得更彻底。
横着那把吹毛立断的匕首,秦小幺杀红了眼。一人一狗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生生杀出一个安全区。那些难民别说冲上来,连与她对视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骡车的另一面,秦老二几人也到了。看着各个挂彩的大郎几人,秦老二几人也没手下留情。
家里的两个主心骨都回来了,大郎几人的腰板都比刚才直了,跟着冲了上去。不再束手束脚,手里的柴刀挥得毫不迟疑。
这些难民给他们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让他们第一次真真正正体会到了杀戮。
不进则退,你死我活!
刀只有见过血,才能真正成为兵器。
经过了这一场危机,才让大郎兄弟几人在这乱世中真正地成长起来,也算是因祸得福。
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时的老秦家全员,气势冲天,战力爆表,人挡杀人佛挡弑佛。
难民那原本一百来人的包围圈,眨眼间就散了个干净,只留下满地的尸体。
此一役,老秦家在难民中奠定了杀神的地位,从此绝了众人窥探的目光和抢劫的欲望。
惹不起,真的惹不起!
……
前后经历了两场大战,老秦家的男人们个个带伤。
秦老太太她们娘几个把骡车让给了秦老二、猴子和徐大山这三个重伤员,互相搀扶着跟在骡车后面走。秦老爷子领路,大郎兄弟几人推板车,秦老三带着五郎、虎子护在左右两边警戒,秦小幺和大黑断后。
一行人又往前走了一公里,秦老爷子决定提前扎营,他们现在急需要休息。
官道边上还是之前的那条山脉,秦老爷子找了个背风的小山坳做临时营地。背靠着山,前面用骡车和板车堵上,人在里面要安全得多,只要守好前面这一个方向就行。
家里都是伤员,战斗力骤减,后面还跟着不少难民,不得不防。
秦老爷子这样的安排,可以最大程度缩减站岗守卫人数。就算难民又冲上来,他们也可以放弃部分物资拖延时间,然后往山上撤退。
东西没了可以再找,人安全最重要。
女人们迅速铺好了地铺,让男人们躺下休息。秦老三拿着小幺给的药,给所有伤员包扎。秦老太太带着小幺娘做饭,大伯娘带着受伤最轻的五郎和虎子在附近的山根底下挖野菜。秦老爷子负责警戒,大马金刀地坐在骡车车架上,明晃晃的长刀在太阳底下闪着寒光。
别说是难民,就是北山村的人也都绕道走。他们也跟着扎营了,就是离得比以前远多了。他们怕,怕老秦家秋后算账,毕竟之前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帮忙。
殊不知老秦家根本就没把这些人的小心思放在眼里。趋利避凶是人之常情,那种情况下帮忙是情分,不帮忙是本分。只要不是落井下石,他们才懒得费力气去计较呢。
扎营在老秦家附近的是李家和徐家,当时护在骡车前的也是他们两家。
与老秦家一样,李家和徐家都是从外地逃难过来的。院子与老秦家相邻,平时就有来有往,是通家之好。
李老爷子比秦老爷子小了四五岁,有两个儿子,媳妇在生老二的时候难产死了。李老爷子一直没有再娶,自己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
李老爷子是个泥瓦匠,经常要去县城或者附近的村里干活,就把家里的两个儿子拜托给秦老太太照顾。两个孩子在秦家待的时间比在自己家还长。
尤其是李家老二李林,只比秦老三小三个月,可以说是吃着秦老太太的奶水长大的。小时候天天跟着秦老三的屁股后面跑,亲得像双胞胎似的。
李家也算人丁兴旺,第三代有四个孙子,一家两个。他们与大郎几人从小玩到大,那是一起撒尿和泥的交情。
之前护在骡车边上的,就是李家老大和两个大孙子。
许家的长辈前两年都过世了,如今的当家主母叫王桂花,是小幺大伯娘的本家亲戚。两人都是一个村子的,在家时就是无话不谈的手帕交,长大后嫁到同一个村子,更是紧挨着的邻居。
长嫂拉扯大的云水瑶一直管王桂花叫桂花姐,管她家男人许富贵叫桂花姐夫,关系可见一斑。
许富贵是个铁匠,连手弩的箭头秦老三就是找他打的。
许富贵是家里的独子,但桂花是个好生养的,一气给老徐家生了三个小子,喜得她婆婆恨不得拿她当菩萨供着。
老秦家一出事,桂花就把自家男人和大儿子派来了,还额外提供了砍柴刀若干把。
患难见真情。在整个北山村都在观望的时候,他们肯出手相助,这就是天大的恩情。要不是有他们两家那五个男人的助阵,仅凭大郎兄弟几人未必能挺到秦老二他们赶回来。
有恩就要报,有情就得还。
这份情老秦家人都记下了,此后能帮扶的一定会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