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能是因为城中有人看见这么多孔明灯升空,很多同样买了孔明灯的人们,不管是买的九族的,还是其他商贩的。

或站在街道上,或站在自己家院子里,一家人一起,也将孔明灯点燃升空。

如果这会儿有神仙能俯视整个顺天府,那么就会看见,顺天府城内,角角落落,好多地方,都有孔明灯升空。

慢慢汇聚成满天繁星。

这一幕,就是在宫中参加宴会的贵人们也看见了。

燕王世子立刻让人去调查,知道原来是百姓们中秋佳节,自发祈福,就叮嘱了属下:“传令下去,一定要注意城内,以及城外状况,尽快通知下面的官员,注意防火。”

他转身进入宴会,向燕王禀报此事,燕王可能日夜操劳朝政,身体看上去却不咋硬朗。

他听到禀报,脸上没有任何怪罪之意,而是叮嘱世子:“百姓们祈福放灯,庆贺中秋佳节,可我们却不能放松,要防范火灾发生。”

世子应声:“是,父王儿臣已经安排下去了。”

燕王满意的点点头:“晏儿办事,孤自然放心,入座吧。”

宫廷宴会上响起一阵对世子的夸赞之语,也是一片和谐,其乐融融。

也不只宫中,就是很多顺天府的百姓,不管处于何地,都曾为这漫天灯火驻足。

“金玉楼,有人赢得两套金头面?”

当这个消息随着京城爱八卦的百姓,传遍大街小巷。

基本百姓们都是震惊于那人真是好运气,金玉楼东家真是大手笔。

而很多文人雅士,却是对流传出的两个对联十分感兴趣。

年年灯会猜灯谜,不管是上元节,还是中秋节,都少不了灯谜的身影,中间也不乏一些无人猜中的难题。

在大庆,谜语虽然小众,但被文人雅士看做雅致的文字游戏,不少文坛大家,都是制谜高手。

可今年猜灯谜又一次难度提升,倒不是谜底多难猜,是答题方式太刁钻。

谜题对谜题的形式,大家不是没见过,可你这谜题对联,两个对联的谜底还得能组合成一个词语?

更过分的,两个对联的谜底,必须还得是同一类型,且谜底也必须能组合成一对短联?

双谜的谜面是对仗的,谜底也是对仗的,并且要求符合平仄!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彷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上联是“猜”、下联为“谜”,合起来就是说“猜谜”。

不少人想过试着想出更多的对联对比,结果发现,不管是对当时之境,还是如今只看对联,没有比这下联更贴合的了。

青山书院,廊庭之中:

就有夫子忍不住感叹:“院长,没想到你亲手所出谜题,一日之间竟被对出。看来高手在民间啊,听说猜谜之人是一白发白须老者?极有可能是隐士大家。”

没错,金玉楼掌柜,就是出钱给青山书院盖院舍,才请的这个老院长出手的。

另外一名夫子:“赤日高悬人望扇,白霜初降君增衣,”这两句对仗工整,上句扣“大暑”,下句扣“小寒”,“大暑”与“小寒”也是对仗的。某还听说是一对父子对出?看来有家学渊源啊!”

老院长挺恍惚的,京都人才济济,他倒是没想着自己出的谜底能难住多少所有人,但咋听说是对出下联的时长,不超过五息?

自己出这两个谜语上联时,用了多少时辰来着?

“看来确实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

顿时众人一阵沉默,确实不能小看天下人。

结果,不久后,一个更劲爆的消息传出:“什么?答题之人竟然是一农户?还是逃荒来的?”

就有一个公子哥一脸洋洋得意,指着自己脚上,清竹样式的鞋底子说:“兄台们应知道如今风靡顺天府的胶鞋底子吧,就是研究出此物之人对出来的。”

“一个摆摊的农户?不,绝不可能,学兄,你还是不要开这种玩笑了。”

一个儒生脱口而出,这消息太致幻,他绝对不相信。

可那公子哥连连保证:“当时我就在场,而且还有傅世子和宁公子在,对了宁公子也参加了比赛,却没有对出这两题。”

好巧不巧的,这句话被从廊庭里走出的几位夫子听见,那位感叹高手在民间的出声问道:“你在场可否为我们讲述下当时的情况?”

这位夫子也是出于好奇。

那公子行过礼后,折扇一收,就开始滔滔不绝的将昨日的情况,讲了个接近九成,甚至其他的几个难的谜语,他都记住了。

夫子们更震惊了:“你说答出第一联之人,年纪不过三十?”

那公子一愣,咋他们夫子抓不到重点,不应该是说那人机智过人吗?

但他还是乖乖回答:“应是不过三十。这应该不难打听,先生家中可有人去卖过鞋底子,一问便知,他们还出摊的时候,那人是经常在顺天府出摊的。”

几位夫子面面相觑,他们还以为是啥隐士大家,起码也是和他们院长一个级别的。

结果那夫子想到啥,又出声:“你说他儿子对出第二联?他儿子如何年纪?”

“看着也就十一二岁吧,哎!难怪我爹总说我不学无术,现在我算服气了。”

他这边感叹发出,却给几位夫子震的不知今夕是何夕了。

可随着青山书院的对话传出,沈知秋他们的鞋底子,都快被抢疯了。

如果是啥贵重东西,兴许很多普通百姓因为兜里的银子有限,无力参与,也只能说说八卦,传传小道消息。

可十几文的鞋底子,谁拿不出?

因此,京城,很多进了沈知秋他们鞋底子的杂货铺都挤满了人。

“给我来双鞋底子,我要小孩穿的,兴许我儿穿了这鞋底子,也能跟答出对联的小儿一般聪明。”

“唉哟,大哥,我也是这么想的啊,咱真想到一起去了,掌柜的掌柜的,给我来两双,我让儿子换着穿。”

掌柜的:“哎哎,别抢,小孩子的卖完了,大人的要不要?”

“我,我要,大人的,我上次买的是三十九号,给我来三十九号!”

“小孩子的没了,你赶紧安排人去进货啊,再不去我们可自己去村里买了?咋赚钱你都不积极?”

掌柜的满头大汗:“我早派人去了,你自己去更买不到,听说等着进货的都在村口排了老长的队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