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沈知秋以为,上边有动作得等着三日后,他去户部参加了被服商会议才会有。
毕竟之前就等了好几天,他还感觉朝廷办事效率低。
结果,果然他还是不了解毛大人,这位尚书毛俊逸,绝对是实干型。
就在第二日天还黑着,沈呦呦和一帮哥哥们起来练功的时候,就听见大门口有动静。
打开门,被眼前的这些东西吓一跳。
只见大门上挂着的,是被捆着爪子,捆着翅膀,甚至仔细一瞅,连这些鸡鸭鹅的嘴巴都用线拴上了,估计是为了不让它们发出声音。
挂的大门上,满满当当的,大略一看,还以为他们大门不是木头的,反而是各种毛做的呢。
地上还有一筐筐的各种蔬菜,堆的大门口也是满满当当,把大门堵得死死的。
沈大宝看妹妹:“呦呦,咋回事啊。”
“可能是村里人送的吧,大哥,咱们先搬进来吧,我瞅着这些鸡鸭都活着,直接解开扔鸡鸭圈子里去。”
是,鸡鸭都活着,没有真宰,还是唐九公出的主意,他说:
“你们想送鸡鸭,也别宰了,到时候再有血腥味,他们又住河对岸,你们就把鸡鸭捆了挂他们大门上去,要是怕给他们半夜吵醒,你们用线把鸡鸭的嘴也捆上。”
因此,鸡鸭鹅们,虽然暂时捡回了一命,但却被人捆的死死的,挂了一晚上,关键是,嘴都不给动一下。
沈呦呦他们搬东西的时候,才看到,哪里是光有鸡鸭鹅和蔬菜啊,还有猪肉,干蘑菇,野果子,山楂干,笋干,
还有不知道谁家做的豌豆黄,这个弟弟妹妹们肯定爱吃。
“花椒?不用说,肯定是唐芯家送的。”
这一日清早,还有一个人被吓一跳。
那就是房县县令。
紧张兮兮的看完户部直接发给他的令件,再看看一起来的传旨太监。
连忙安排人:“去,将杨家村的里正,也叫到唐家村等着。”
唐家村和杨家村就挨着,不!正确的说是杨家村的地和唐家村的地挨着,两个村子还是有些距离的。
因此,一个时辰后,唐家村。
迎接来了他们的死对头,杨家村的里正,
更是有房县县令带的队伍,以及传旨的队伍。
唐家村所有人以及九族所有人,再次全部集结,就是小娃子们都不缺一个,黑压压的跪在沈知秋他们家前面的荒地上。
三千多人的队伍,老大一片了,在接圣旨。
圣旨的意思,一看便知,是嘉奖圣旨。
县令贺大人,也是激动的满脸通红,双手颤抖,这唐家村可是归他管辖的啊。
这啥九族的,也是他县内的百姓啊!
他这个从六品在王爷那里还没啥印象呢,而他县内的百姓,竟然得到了燕王的嘉奖。
这简直是无上荣光,相信以后,说道唐家村,说道九族,那也是他管理有方啊!
嘉奖这些人,就等于嘉奖他,这都是政绩啊!
而且圣旨不是一道,而是三道,两道是给九族的,一道是给唐家村的。
听听这话!九族?
燕王旨意里都承认了他们是九族,证明以后他们就不是自己人所说的九族了,是在真正意义上,他们就是九族。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燕王是下朝后,把燕王世子以及傅怀安叫到了御书房,了解道了他们这群人的特殊情况,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义,决定给他们正名。
尤其是沈知秋那句话的意思:他不要奖赏,不想去户部,他只是想用自己的学识,通过科举,回报王爷,回报父母亲人。
至于燕王有啥心态呢?
他是觉得,当时宣布接收难民的时候,朝中有一半的朝臣是持反对意见的,毕竟难民接收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情,期间朝廷要承受的风险很大。
燕王可以说,他是顶着很大的压力,接收的难民。
后来又有消息传来,说很多难民对被划分为军户和边塞平民有很大的不满,
甚至也有官员上奏说,酌勤队伍也有人不满荒地太贵的,就更寒心。
而如今,知道有难民还是很感恩的,那些难民知道他接收难民的不易。
他一直以为,百姓才是头上的天,万事要以民为先。
而如今,他的百姓,也将他与朝廷放在了前面,自己还不能吃饱穿暖,就能献出自己的方子,为他为朝廷,也为了戍守边关的兵士。
所以,沈知秋,沈太爷,沈老爹,花老太,所有九族的人,所有唐家村村民,包括死对头杨家村的里正,都跪着,
听传旨太监传旨:“奉天承运...”
第一道圣旨,就是宣布,沈知秋他们九族,以后成为军需商,也就是皇商,但特赐不入商籍。
之前说了,在大庆皇商家不禁止考科举,但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商家的子弟,没有超过五品的官员,那是有一个上限的。
九族人不入商籍,就不用遵守这个规定,也就是说往后不管是沈知秋,还是九族其他的后代,只要不改朝换代,考中进士当官,只要你有能代,能做出成绩,就不会有这个上限。
第二道圣旨,赐予九族乃“忠义之族”
虽然一长串的两道圣旨,九族大部分人不咋能听懂,
但有两句话听懂了,当场一个个硬汉们热泪盈眶。
燕王说他们做军需商不入商籍,
燕王还说他们是忠义之族。
沈知秋,沈太爷,沈老爹三人在最前方,带领着所有人磕头:“燕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燕王亲笔御赐的牌匾也被抬了出来,四个金晃晃的大字:“忠义之族!”
这四个字才露面,所有人,不止九族,再次磕头。
就连唐家村的村民们也跟着红了眼眶。
虽然这圣旨是给九族的,但九族人也是他们的村民,他们心内也感觉无比骄傲。
还有种啥心态呢,如果非要形容,就好像那句《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有句歌词:“金瓦金銮殿 皇上看不见!”
而他们的燕王,百姓们的付出,他看得见。
虽然唐家村的人们没有听过那歌,更不知道《康熙微服私访记》,但他们知道一句话:“天高皇帝远!”
所以他们此时也很激动,他们的燕王,不高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