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从上次视频过去了好几天之后,天幕一直没有再出现。
明成祖朱棣每天都要去往天坛一次,看看东西有没有到。
这一天,就在朱棣再次带着人来到天坛的时候,巨大的天幕横亘在天际之上。
“莫非是祈祷的物品要到了!”
朱棣立马加快了脚步,就在他刚刚登上天坛的时候,一件件的东西通过天幕传送了下来。
紧接着,天幕上发出了一道声音。
“什么航母核弹的就别想了,那是大杀器,买不到,就能给你些普通的东西,另外我把一个书店的书都买了,你们拿去好好研究吧。”
待得光芒消失之后,堆成山的东西就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朱棣急忙朝着天幕鞠躬行礼,有的大臣,甚至都跪了下去。
待礼毕,朱棣就立马上前,仔细的检查起了那些东西。
虽然朱棣的许愿清单内容很多,但张恒给的东西,和给其他人的,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木箱子里装的,依旧是步枪机枪弹药什么的。
大家伙也就是卡车,挖掘机,还有两台老旧的坦克,冒黑烟的那种。
当然,一些植物种子也是有的。
大概最大的区别,就是好多的书籍。
很快,朱棣带着的人就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物资清点、转运。
“这些都是些什么书籍?”
在喜滋滋的看完那些大家伙之后,朱棣来到了那堆成山的书堆旁边,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了看封面。
“高中物理?”
他随手翻了一下,看到里面的符号,图画,这...完全看不懂啊。
虽然,里面的汉字都被天幕做了优化,能看懂,但连在一起,再加上那些公式,符号什么的,完全就跟天书一样。
“初中化学?好吧,朕还是看不懂!”
朱棣绕着书山转了转,又随手拿起一本,看了看封面。
“金甁酶,兰陵笑笑生,这是什么书?”
说着,他随手翻了几下,顿时整个人都愣住了,表情变得十分的怪异。
朱高煦凑过来道:“父皇,这是什么书?你看得懂吗?我完全看不懂啊。这博主真抠,还不如给我们几万把火枪!”
朱棣赶忙合上书道:“去去去,一边去,你知道个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还是去盯着那些火器吧。”
朱高煦讨了个没趣,便回去盯着那些人搬运枪械去了。
朱高炽这时候拿着一本书凑上来,道:“父皇,这些书儿臣觉得,先不要让其他人碰的好。”
朱棣看到朱高炽一脸严肃的样子,不由得好奇道:“为何?”
朱高炽将一本书递给朱棣,道:“您自己看看吧。”
朱棣接过来,看了看封面《芼.......选...》
“哦,这是他的作品吗?朕倒是很好奇...”
朱棣刚开始还是面带着笑容,但是随着他不断的翻阅,他的脸色也变得越发严肃起来。
“这,这是很好的书,但是不能让其他人看到!这一堆书里面,还有这样的书吗?”
朱高炽摇了摇头。
朱棣左右看了一下,又仰天看了看天幕,道:“那就让其他人先退下,咱爷俩将这些书籍先浏览一下,分好类再说!”
于是,朱棣下令了,让所有的翰林院学士让开,不得再接触这些书籍,必须先由他和朱高炽浏览一下之后,翰林学士才能够接过书去分类。
哪怕是这书堆成了山,不知道有多少本书!
...
其他时空,和之前一样,都能通过天幕看到中奖者接受奖励的情形。
朱棣和朱高炽的表现,让很多人都十分的疑惑。
特别是那些皇帝,都在猜测,那到底是什么书籍,才能让朱棣竟然变得如此的慎重!究竟里面是什么呢?
不过,这些观众显然是无法知道了。
几天之后,天幕再次出现,原本因为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有奖问答的项目了,很多皇帝都懈怠了,就当看故事了。
但是因为上次看到朱棣获奖,许多的皇帝再次精神了起来,看到天幕出现,立马就派许多人骑着快马去通知大臣们,学士们来上朝。
...
【盘点明清火器发展历程。】
...
“嗬,这个好,这个好!”汉高祖刘邦看到标题,瞬间来了精神。
...
“快快快,让学士,画师们快快就位...”隋文帝杨坚激动得赶忙下令。
...
各大时空,几乎所有的皇帝,在看到这个标题之后,立马就激动了起来。
毕竟,看了这么多次天幕了,谁还不知道火器的重要性啊。
...
【前些年,网络上经常出现一句话:
华夏人发明了火药,但却用来做成了烟花,而西方人拿去却做成了火炮,轰开了华夏的大门。
这一看啊,就充满了浓浓的意林味,“觉醒”跪族味!
早先,我在视频中也说过一句话:
没有不灭的王朝,明朝灭亡不可惜,但可惜的是让满清得了天下,倘若接替明朝的是汉人王朝,我华夏最少最少也不会落后。
一些人对于这个说法不认可,依旧坚定认为是所谓的封建制度或者儒家限制了华夏。
那今天,咱们通过明清火器的发展来看看,以上两句话到底是什么个样子呢。】
...
“废物建奴!”
各路皇帝纷纷开始咒骂了起来。
画面被映射上天幕,清朝的皇帝们个个都是面红耳赤,浑身颤抖,气到爆炸了。
但这一次,乾隆也没有开骂了,因为他担心又出丑。
...
【首先,火器的发展,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火药。
火药的发明时间,有可能是在唐朝,也有可能是在先秦时期。
根据《范子计然》记载:“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
这就是火药最早的配方。
为啥是这个配方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古代人迷信,认为如果人能够吸收了金属和石头的特性,就能像它们一样长存于世,所以炼丹师们就经常拿各种矿来炼丹,因此吃死了许多的皇帝,就比如唐朝的皇帝,吃丹药吃死的就很多。
第二,就是因为蜂蜜的营养和黏性的特质,经常被用来搓药丸。
而蜂蜜是有机物,不充分燃烧的时候就会产生碳,所以就有了这个配方。】
...
“朕...简直...丢脸啊!”唐太宗李世民有些脸红的说道。
...
“哎,难道就没有方法能够长生吗?”秦始皇长叹了一口气,又往嘴里塞了一粒大蒜。
...
【而范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被誉为商人的祖师爷的陶朱公---范蠡。
至于计然,学者们认为应该是范蠡的师傅。
不过,这本《范子计然》只是据传是范蠡写的。
其内容则是最早出现在有小太宗之称却吃丹药吃死的唐宪宗李纯时期的大臣马总所编纂的《意林》一书中。
这部书,收纳了很多诸子百家的内容,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籍,只不过后来也没遗留下来多少。
没错,它就叫意林!
只不过,在现代,某个杂志也用了这个名字,但因为早年其内容里充满了各种虚构的西方人如何如何社会发达,品德高尚,工作认真等等...,因此被现代网友称为了跪族觉醒四大神书之一。
要是让那位马总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气炸了。】
...
“什么玩意?”
唐宪宗时空,被点名的马总一脸懵逼的看着天幕。
...
“怎么又是跪族!恶心!”
秦始皇冷哼了一声。
...
【所以,到底是先秦时期就有了火药,还是唐朝才出现火药,也难以说得清楚。
不过到了将火药运用于军事方面,确实是始于唐代,但都是很原始的运用。
比如将火药装在袋子、罐子里面,点燃了用抛石机之类的东西扔出去。
后面逐渐出现了将火药装在竹管里面,点燃了用弓箭射出去。
这些,主要就是利用火药能剧烈燃烧的特性,当做是引火物去引燃其他东西的。
到了宋朝,火药的运用方式更多了,并且在战场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
比如猛火油柜,就是将原生石油之类的东西装在车子里面,用一根管子加上液压装置,将点燃的猛火油喷出去。
又比如霹雳弹,内层包火药,外层裹猛火油(石油),点燃了用抛石机入敌阵,随着火药的引燃,发生爆炸,将石油炸得到处都是,烧敌人的,同时剧烈的烟雾还能用来熏人和遮挡视线。
后来,还有人往里面添加砒霜什么的毒药,用来产生毒烟,增强杀伤力。
不过,这些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火器。
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应该是从突火枪开始算起。
但,突火枪最开始也是用的猛火油和火药,乃是将其装在厚厚的竹管里面,利用火药爆燃产生的推力,将猛火油喷出去烧敌人,射程最多十来米,其实跟猛火油柜差不多,只不过更加的轻便。
到后来,有人往突火枪的竹管里面添加了子窠(石头,铁块什么的),这才真正算得上是火枪原型了。
再往后,就有人将竹管换成了铁管!
当然,这个时期的这些火器,杀伤力有限,所以主要还是用来引燃其他东西。
在蒙元时期,突火枪进一步演变,进而出现了火铳,碗口火铳,火炮等管状火器。
最开始,这些火器一般用青铜制造,后面又用上了生铁。
同时,这些火器技术也随着蒙古多次西征,逐渐传播到了西方。
西方逐渐开始发展火器技术,并最终将其发扬光大。】
...
“可恶的蒙古蛮子!都怪你们!”赵匡胤怒骂了一句。
...
“好你个赵老二,这还能怪我们?这些技术藏又能藏到什么时候呢?早晚都得被人学去,自身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怪就得怪建奴!”
忽必烈勃然大怒!
...
两人的跨时空联动上了天幕。
...
“这蒙古蛮子说得好像是对的。”汉高祖刘邦道。
“确实应该怪建奴!”隋文帝说道。
...
顿时...清朝的皇帝们炸锅了!
康熙:“你们...”
乾隆:“混账...”
...
【到了元末明初之时,火器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威力也增大了许多,如火铳,火炮已经频繁的运用于战场之上。
在《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的原型,鄱阳湖大战之时,朱元璋就利用火炮轰得陈友谅晕头转向的。
所以,朱元璋是知道火器的威力的,于是,在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设立军器局,专门研究制造火铳火炮。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火器研究制造机构。
并且,朱元璋还立下了一个规矩,就是在火铳火炮的身上,还要刻上制造时间,制造者的信息,编号等。
这样,如果出了问题,可以直接追究到制造者的责任。
并且,明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还发明了火铳三段式射击战术,并以此击败了当地的土着象兵!
这一战术,比西方早了400年。】
...
“嘿嘿,咱的儿子好样的!”朱元璋笑呵呵说道。
...
【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更加的重视火器的发展,并且创立了全球第一支专业的火器部队!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神机营。
神机营里有火铳手,火炮手,火箭手等等,相互配合,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后来,在张辅征讨安南的时候,又学会了铸铜技术,这使得明朝的火器威力进一步增加。
因为生铁和青铜都是硬而脆,容易炸膛。
而黄铜的延展性很好,而且具有金属润滑性,非常适合用来制作火器。
时至今日,枪炮的炮管已经采用了更高级的钢管,但是子弹一般都还是用铜子弹。
即使是像我华夏的铜矿相对稀少,所以采用钢制子弹,但子弹的外层也会镀上一层铜,来增加子弹的性能。
大名鼎鼎的郑和船队就装配了很多的火炮和火铳,在海上那是纵横无敌,管你是海盗船还是其他国家的船,击中了就是一个大洞,就得沉!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因为下西洋的停止和边境的战事减少,火器的发展速度相对开始变缓,但也只是相对变缓。
朱瞻基并没有停止对于火器技术的革新。
根据现在出土的一些宣德时期的火铳火炮的研究发现,当时的火器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并且史书还记载说这一时期的火器之利,历朝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