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教授这几年花了不少心血,来编纂北大校史系列文献。开始是专为北大百年校庆做准备,后来发现,校史的整理对一座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持之以恒第做下去了,还形成了一个研究课题。很多知名院校跟风,也在编纂校史,为自己独特的专业做推广。
大学校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在这个独特的研究门类中,人们发现那些名人辈出的世界名校,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育人之道。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里,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激励着学子们追求卓越。也不乏浪漫,因为大学的主角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有人说诗这种文学样式是属于青年人的,但事实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都是有故事的人写的。写诗需要激情,不需要技巧。年轻时,人人都可以是诗人,但是不是真正的诗人,要看他年老时,还能不能写得出诗。
名校成就了不少诗人,说不清是他们的诗让名校更有名,还是名校让这些诗人出了名。大家都熟悉的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再别康桥》,就是这样的好例。
北大在纪念二十周年校庆时,有过一首校歌,其中有下面的句子:”-------南北儒,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春双鬓,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虽然是一首好词,但毕竟拗口,所以没能流传。
经过学校现在的学生会集体讨论,决定用一九五二年新创作的一首歌《燕园情》来纪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上都刊载了歌词。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惜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指点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心中黄河月。
很多校友读到这个歌词,都纷纷给学生会写信,申请加入学校合唱团,只为了能在百年校庆时,上台演唱《燕园情》。就像他们说的:在北大上了四年学,坚持在未名湖边晨读了四年。后来的光阴里,还在坚持晨读,而未名湖却留在回忆里。
大学出名人,知名大学的名人校友,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资料库。
学校机制的独到也是很引人关注的。比如国外很多大学是名人捐资兴建,并且都设立了私人捐助奖学金,这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贫富的距离,形成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的社会和谐。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会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提升。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许多从学院走出的企业家,纷纷为母校捐款。
在《北大人》杂志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题是为什么上大学?听上去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热点。自从大学不再包分配,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凸显 出来。所谓热门专业都是就业市场火爆的专业,人满为患,大家削尖脑袋往里钻。而一些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革命的年代,甚至战争年代都一直有人主张教育救国,那时的学生上大学都自然地想到救国。不少人放弃了热门专业,去学国家需要的冷门专业。而和平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专业的选择却从自我出发了,两个阵营的人争论异常激烈。
进入九十年代,北大以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开始了与国外名校的广泛合作,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参与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大学学生会是不可小觑的存在,你眼中的学生娃娃能量很大。现在的北大学生会更是手握经济大权,这一点跟以往的学生会不可同日而语。掌握经济大权好处很多,无论组织活动,邀请名人名家都有自主权。
但也有负面作用,就是在富甲一方的学生会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会,这个由同龄人组成的团体,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你再有才华也不及别人身后有资本的力量,这不能不令莘莘学子黯然。
在校园内,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同学们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但也有不少教授反映,往往家境贫寒的学生不热衷参加课外活动,他们认为会耽误时间,他们恨不得把全部时间用到读书、考试上。从他们内心讲,还是期待着靠考试成绩来为自己争取到名誉,对于所学专业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热情,更谈不上热爱。如此培养出的毕业生,其实算不上人才,只是读了一些书。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以学生会为核心,形成了圈层,越靠近核心,你的人脉越广,但要靠近核心,靠的不是以往的才华,而更多的是关系。各科系教授都有感觉,现在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远远不如媒介的影响。很多教授感慨,他们曾经认为网络的力量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没有权威性。可短短几年,学校里的风头就被网络占尽了。学生们热衷网络用语,对古典名着嗤之以鼻,他们不再尊重什么修养,而是崇尚机遇。
在校外,学生会积极与企业和社会各界联系,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但这些机会落到贫困家庭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不大。
留学海外的学生都有相同的经验,如果履历中有当过学生会干部的经历,会给自己的留学加分。
而在校园里有另一群学生,他们总是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为了追求更高的考试成绩夜以继日,连锻炼身体的时间都被他们省掉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完成学生会布置的任务,也能为留学加分。
这些学生还认为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把参与学生会的工作看成浪费时间。他们不具备企业需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或者说,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没有独立的思考,更不会有他们自己的结论。
吕一鸣的《北大边缘人》杂志,没有学生会的参与,有一些老校友的回忆文章,北大的轶事,还有一些社会热点的讨论及小说连载。受欢迎应该是因为没有太多指令性文字。尤其邱枫的通俗小说,那些整天坐在电脑前的理工男认为读起来很过瘾。
群莉接到最近一期的《北大人》,发现上面有校歌,异常兴奋。和萧乾两人每晚都会练习。萧乾笑称:”我们家以前真的缺少歌声。
为百年校庆,学校与电视台合作举办文艺汇演,邱枫看了节目单,她鼓励吕一鸣上台朗诵他自己写的散文或者新诗。吕一鸣眼睛翻瞪着,咧着嘴笑。
“我说大教授,又作践我是吧,我都没闹明白诗是什么呢?还上去朗诵?想让我出丑是吧?再说了,我跟北大也不沾边呀。别拿我寻开心哈。“吕一鸣说着凑到邱枫身边。
”唉,让我儿子上台来一段兴许成。“吕一鸣眼睛里透出狡黠的光。
邱枫没想到吕一鸣会想到让吕程上台表演,可是吕程个头、神态怎么看都还是个孩子。邱枫似乎很犹豫。
吕一鸣一眼就看出邱枫在担心什么,”怎么?我儿子那是神童。“
吕一鸣只顾自己开心,丝毫没察觉邱枫的脸色在急剧地变化。
”枫,你怎么看现在的学生会。我只是听说哈,说他们现在可不比丽丽他们那会儿,可是鸟枪换炮了。而且,好多家庭北京一般的学生都受到排挤。我想写一篇文章,可我没办法去调查,你就在学校里,帮着调查一下呗,我出提纲。“吕一鸣请求着他的枫。
邱枫略一思索,缓缓地说:”我觉得你还是别写这样的文章了,你的杂志又不缺文章。“邱枫的语气很肯定。
吕一鸣觉得奇怪,枫一贯都支持自己写文章的,这次怎么突然变了。他拉过枫的胳膊,笑着盯看着妻子。
”有些事你不懂,还是不掺和的好。总之现在学校里不像过去那么清净了。“邱枫说。
她很多时候羡慕吕一鸣,他有自己自由的空间,根本不用考虑什么人际关系。连邱枫自己一个堂堂的教授都要考虑很多关系,一旦照顾不到,就会给自己惹麻烦。就说当初群莉,自己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可最终变成自己像个罪人一样。现在吕程大了,很有主见,甚至很多想法都比吕一鸣更成熟,邱枫提醒自己,要准备吕程离开自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