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错,那些小屁孩欺负人还有理了是吧。”赵念安把百里观棋从地上抱起来,她这才发现百里观棋怀里一直紧紧揣着一本书,刚刚他居然宁愿自己被打,都要把书护好吗?
“你家在哪里?”赵念安问。
她跟着百里观棋指的方向,成功找到百里观棋的家,金线的另一端拴住的是一个少年,也是她正儿八经的直系血亲,百里观棋的兄长百里观星。
破落院子里,老翁正躺在摇椅上懒洋洋的晒着太阳,他明显是年事已高,行动都有些迟缓。
百里观星正在浆洗衣物,唯一一个女孩百里青雀在院中玩耍,还有一个正在打扫院子的中年男性。
“你是?”中年男人问道。
“终于找到你们了。”赵念安发挥毕生演技,她的泪水蓄满眼眶,“我的家人们,或许你们不知晓我,但我确确实实是百里家的血脉。”
一听赵念安说她是百里家的血脉,老男人立即来了精神,他盯着赵念安看了一会,斩钉截铁道,“你是淮淑的女儿。”
百里英淑在百里家族谱上享年三十五岁,根据百里观星的年纪判断,她应该是能认下这个身份的,赵念安抹着眼泪道,“呜呜呜,祖父我终于找到你了。”
“淮淑,我的孩子,她太叛逆了,年纪轻轻非要出去闯,结果葬身魔族手中,你和她长得这么像,肯定是她在外面不知道和哪个野男人偷偷生的遗腹子。”魏太祖嗷嗷哭,赵念安也跟着嗷嗷哭,“孩子,你受苦了。”
中年男人是百里青雀的亲生父亲,百里淮秋的正夫杨晓旭,他感性的抹了抹泪水:“这个家终于又多了个可以传宗接代的女丁。”
一番哭诉后,赵念安改名百里念,成了百里观棋那几个小辈的姑姑,杨晓旭的妹妹。
如今魔族和人族的大战死的人数不胜数,圣殿年年都要征兵,头一年魏太祖的妻君老家主被征走,她在战场出事后,第二年就是百里淮秋本人主动从军。
百里淮秋作为这个家唯一的女人,她的离去也导致这个家没个主心骨。
百里淮秋的母亲老家主有三个女儿,长姐百里淮秋,二姐百里淮淑,小妹百里淮夏。
百里淮淑年轻时比较叛逆,不顾父母反对少时离家,不幸在外边落了一个死于非命的下场,百里淮夏作为百里观棋和百里观星的母亲,不幸在百里观棋出生时难产丢了性命。
百里淮夏的夫郎在她死后,相思成疾,没过多久就跟着百里淮夏去了。
百里淮夏的死变相导致了百里观棋在这个家里极其不受待见,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害死了这个家的下一任家主。
现在的百里观棋就是个多疑又敏感的小孩,他甚至和家里的两个孩子都没什么交流。
赵念安和岁涵洗了个脸,两人换上虽说破旧,却干净整洁的衣物,整个人都干净清爽不少。
“呦,我家阿念可真俊啊,穿上你母亲当年的衣服,一点不比她当年逊色。”魏太祖夸赞道。
魏太祖拉着赵念安絮絮叨叨,杨晓旭独自一人在一边忙碌,赵念安想上前去帮忙来着,但魏太祖坚信这么些家务活就不是女人干的,女人应出门在外,搞出一番大事业。
赵念安看不下去,强行上前帮忙,竟然导致杨晓旭被骂了一顿,迫于无奈赵念安只能把家务放到一边,安静坐下来陪魏太祖聊天,赵念安想把岁涵带在身边,便各种各样找理由劝魏太祖同意岁涵留下来。
魏太祖一听闻岁涵在赵念安颠沛流离的路上一直和她相依为命,两人是亲姐妹一样的感情,她还救了赵念安一命,还是同意了把岁涵留下来。
“吃饭了。”杨晓旭端来一碗黑黢黢的东西,几个小辈看到立即露出狰狞的表情。
“这玩意是给人吃的吗?”岁涵口无遮拦道。
赵念安赶紧捂住岁涵这张淬了毒的小嘴,她笑眯眯的,“哈哈哈,兄长,岁岁她还小,不懂事,你别跟她一般见识。”
“我知道,我做的饭实在太难吃了,好好地粮食被我嚯嚯成这样。”杨晓旭沮丧道。
不管怎么说,百里家其实也是辉煌过的,他在嫁过来之前,从来没在娘家做过活,这些年战事频繁,举国之力支持前线战事,百里家的情况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这两年闹饥荒,他们不得已只能变卖家产换粮食,家中奴仆尽数解散,他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夫君,变成了一个受尽磋磨的黄脸公。
“死了太多人了,土壤变的不再适合种植粮食,改善土壤的农官,帮助粮食生长的庄稼官也没有办法,这一定是我等对母神不敬的天罚。”杨晓旭哀叹。
什么跟什么?母神?唯一的真神难道不是父神吗?
赵念安在帝国待这么长时间,从来没听说过母神一说,这个该死的西陵帝国,到底怎么记录的历史啊。
在见到百里家的人的那一刻,赵念安就不觉得这个地图中关于西陵帝国的内容是虚假的,她更倾向于这里就是真实的历史,不然为什么现存所有人都能和她所了解的百里家的历史对上。
如果这里是真实的历史,那就说明了帝国的掌权者们故意掩盖了历史真相,那些人用男权社会掩盖了过去的女尊社会。
赵念安没问太多关于母神的事情,她现在勉强算是这边土生土长的的人,问多了容易露馅。
杨晓旭把黑黢黢的饭分给在场的几个人,不是,这一碗居然是家里所有人的饭,且不说这玩意能不能吃,就单说这么一点量谁能吃饱啊。
怪不得百里观棋十一岁长得跟七八岁一样,其他两个小孩也是严重发育不良。
岁涵这狗脾气,她看都不看饭一样,但那几个小孩明显是饿怕了,即便这玩意很难吃,他们还是把饭强塞进肚子里,赵念安把她和岁涵碗里的饭倒到孩子们碗里,“你们吃吧,我不饿。”
赵念安去厨房看了看情况,家里只有这么一袋杂粮面,目测根本吃不了三天,她必须得出去挣点钱,或者找点吃的。
赵念安传承正宗的中华儿女思想,打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她去附近的水里捞鱼,发现朝廷已经禁止捞鱼了,估计是这里的百姓快把鱼捞完了,朝廷怕破坏生态环境,禁止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