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殷国的一代国相,最后竟然是以这种可笑的方式死去,真是活该啊,这就是祸乱国家的下场!”子赢走上前来感慨说道,而内心里子赢则更是暗暗补充了一句。
“陈信此子甚是歹毒,将人打成这样还能与其侃侃而谈,自己却是切不可得罪了他。”
张福瑞道:“如今于志既已伏诛,王上且快进王城,殷国应该重新回到您的正统统治之中。”
“张福瑞说的不错,我们应该快些进城!”说着,陈信看向那些于志带来的其他修士。“于志已死,尔等还敢抵抗天威吗?”
“我等愿追随王上。”
开玩笑,连松下忠一这种只在史书上才能知道的聚灵境强人都被陈信给干死了,其他人又怎敢再继续抵抗下去。
松下忠一很显然是个陈信了解这个世界其他地区情报的点,不过受限于陈信如今的实力不足,对付这些聚灵境强敌仍需用全力,因此倒也不敢留他性命。
也罢,既然松下忠一被于志等人请来,便必定是有路线,到时候问他们也就是了,况且这九州大陆何其之大,不能仅仅被殷国这一处地界给限制。
想到此处,陈信倒是不急,退回人群之中恢复体力,如今的陈信正是虚弱之时,正该在这个时候来恢复气力。
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子赢原本就是殷国的正统继承人,如今又带着大军归来,进入尚城之后自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御,唯有纪家乃是子赢与陈信的共同敌人。
纪家和于志都是子赢的最大敌人,当年若不是这两家联合,子赢这个太子也不至于流落这么多年,而陈信从纪家手中得知了归洪大陆之事。
不过如今那些出海之港口,已经尽在东夷手中掌控了,留着纪家之人倒也无用,自有纪家家奴出卖情报将归洪大陆之事告知。
去到归洪大陆需航行接五年之久,饶是寿命如陈信这样对时间无所谓之人,也颇嫌麻烦。
而且看松本忠一那个挫样,估计在归洪大陆也只是个底层,聚灵境修士还需要跑到海外来发展,足以见得归洪大陆是个不得了的地方,陈信确实不敢轻易涉险踏入其中。
子赢进了尚城之后有些飘了,他将弟弟子琅这个傀儡殷王罢黜之后,便欲整顿朝纲废除国相之职,国相这个职务在殷国虽然颇为古老,但一直以来也都处于荒废和非荒废阶段。
主要是这个职务权力太大了,一般权臣出现时这个职务便会复苏,而当子山王继位的时候便又不设此职。
于志上位,自然而然又重设了国相,陈信不想再为什么殷王之类的人效力了。
以自己现在的实力在战场上单挑千军万马也许做不到,但若是在殷国看谁不爽潜入刺杀的话,陈信不认为谁能挡得住自己。
况且这次的情况也跟陈信以往的经历一样,出大力的是陈信,子赢并没出太大力,也就占了一个法理而已。
因而在陈信的主导下,国相之职未被撤下,反而是继续保留了下来。
陈信倒是不居功,并未身居国相之职,而是以水良平在战争之时调度有方为由,提议让其担任国相。
这一选择的好处便是让水良平积极跟子赢作对,避免了水良平反水之可能,毕竟陈信再强也未能辟谷,万一在吃食上面被人动了手脚,也难保不会有陨落风险。
而让水良平担任国相,看起来好像陈信风头给了他出一样,但实际上却又让水良平不得不依赖于陈信。
可以说只要水良平还想要有个善终,他就一定得是背靠着陈信跟子赢作对,否则若陈信有事,日后水良平下场必会非常凄惨。
陈信虽未担任国相,但水良平却从古籍之中,又翻找出一职,名为“讨夷将军”,乃是殷国立国初年设立的职务,当说权力还是挺大的。
陈信自然欣然受之,倒是把子赢给气坏了,私下曾言“国虽已复,逆贼仍在”。
原本陈信的设想是,自己利用殷国的资源,来探索关于聚灵境界之事,看看能不能在这一世突破聚灵境界。
然而进了都城之后,子赢跟陈信之间的矛盾却是愈演愈烈了,子赢本就不是什么能隐忍的人,如今尚城几乎满城皆知陈信之心了。
更让陈信难以容忍的是,据水良平汇报,子赢还公开散播谣言,说陈信乃坎茂之弟子,当年其师曾弑君,其本人自然也不会满足于如今的状况。
当年于志惨状给予子赢的警示,在权力的争夺面前已经变得无所谓了,子赢一门心思是要与陈信作对夺回权力。
这其实是令陈信颇为恼怒的,进了这尚城才不到三个月,子赢就如此作妖,看来当年就不应该令他废除子琅,应该趁乱除去此人,然后自己学于志扶持子琅的。
本打算跟子赢有个了断,然而因为子赢上位后也不好好理政,光一门心思想着内斗,以至于边关告急,当东夷顺着尚河打到尚城时,方知大祸临头。
“如今之危局,非将军不能救也。”到了如今之时,子赢也不得不放下身段,跑去陈信的府邸求援了。
陈信所住之地,乃是当年卢本所遗留之宅,当陈信进入尚城后才发现卢本的府宅被他的那些所谓亲戚给霸占了。
这些人甚至连卢本葬在哪里都不知道,却有脸享卢本遗泽,到底是一群吸血虫罢了,被陈信给怒斥骂走。
陈信大多数时间都在闭关,外事全由水良平操持,此次东夷寇边,为消除陈信之影响,子赢却是执意要派张福瑞前去解决。
而最终的结局也已经明了,张福瑞面对莱王宇内亮被阵斩,大军兵败如山倒,子赢痛失一臂。
到这个关头,反而又不得不请出陈信出山了,陈信明白子赢已经足够明白自己的分量了,便也没有推辞,穿戴铠甲便去御敌了。
看着远去的陈信,子赢阴冷一笑,遣人于城楼上,为陈信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