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局曝光大明阴谋论,老朱破防了 > 第101章 明朝是宗室拖垮的!宋朝是官员拖垮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1章 明朝是宗室拖垮的!宋朝是官员拖垮的!

先秦,春秋时空。

孔子一脸懵逼加惊愕。

不是,我家被牛了?

这特么被牛了是个什么鬼?

莫非……

他脑海中有个恐怖的念头,旋即又一脸便秘似的看向天穹。

很是怨念。

不是,你要说,你就一口气说完啊,说到一半不说了什么鬼?

……

大宋,仁宗时空。

“嘶……”这一刻,仔仔细细听完秦镇说的一切后,赵祯倒吸口凉气。

曹皇后勾结宦官,谋害朕?

这……

赵祯脸色变了又变。

不可能吧?

不会吧?

他脑海中不由想到了曹氏的面庞。

这么个女人,真的会谋害自己?

朕可是皇帝!

这谋大逆之言,到底是朕有病?还是真有其事?

朕有病?

朕……

朕……

赵祯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一时间,他竟不知用各何种言语来表达自身的心情。

吊诡!

简直吊诡。

到底是相信秦镇的?还是不相信?

阴谋论?还是阴谋?

朕如果真的有病的话……

不!

不对!

朕没病!

朕没病!

是曹氏,是张茂则!

是她们谋逆!

是他们图谋不轨,他们想要朕死。

这一刻,宋仁宗的脸色,逐渐阴沉下来。

该死的曹氏!

该死的张茂则!

你们该死!

你们都该死!

而此时,包拯与范仲淹对视一眼,皆沉默无言。

……

同一时间,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继续开口了:“前面提到,皇后与张茂则谋逆。”

“其实对皇后而言,仁宗立不立太子都无所谓。”

“你立太子,我就是名正言顺而已。”

“可你就算不立太子,也问题不大,反正高低就是个矫诏的事情。”

“这天下间,又有几个人能分清什么是矫诏?什么是真诏呢?”

“总之,接下来,要是宋仁宗立了太子也就罢了,要是没立,那可就由不得仁宗了,你要是不立,那就只能被驾崩了,到时候,再拿出‘遗诏’让xxx继位,也就行了!”

“所以,在嘉佑七年的时候,宰相等大臣,再次找到仁宗,商议皇储之事。”

“这里面的人就包括,韩琦、包拯、范镇。”

“当时,韩琦表示:皇嗣,天下安危之所系,皇嗣关乎国本,太子不立,国本不稳,以往出现的祸乱,都是因为没有定下皇子太子,陛下春秋高,却没了子嗣,为何不在宗室中选择贤能者呢?这样,也能延续江山社稷,不至于宗庙倾覆。”

“闻听此言,宋仁宗叹了口气,表示,后宫有妃子即将生育且等一等,再看看!”

“然后,宋仁宗又添了个闺女!”

“后来,韩琦继续劝谏,表示,陛下啊,你没有儿子了,就只能立弟弟的儿子了,哪怕平庸一点,哪怕没什么能力,也无所谓,有总比没有好是吧?”

“然后,曾公亮、张昇、欧阳修等人也跟着附和,就连司马光、吕诲也来了”

“然后宋仁宗就反问,那你们觉得,谁可以被立为皇储”

“韩琦等人就表示: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择。”

“说实话,有时候皇帝也是真的很无奈。”

“我有我中意之人,可这人并不是你们所中意的,我前脚刚提出人选,后脚就要生病!”

“难,太难了!”

“估摸着,宋仁宗当时就这种心情。”

“可没办法了,现在不顺着这些人的心意说,他估摸着自己又要烫个几天,于是就说: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

“韩琦请其名,仁宗就说,这人叫宗实。”

“宗实,是英宗赵曙的旧名。”

“韩琦等人大悦,极力赞成,由此,皇子的人选就定下了。”

“明朝的惯例宋朝同样适用。”

“本来明朝所谓的惯例,基本上就是承接宋朝的。”

\"皇子太子一定,那皇帝就可以去死了。\"

“赵曙是嘉佑七年八月册封的皇子,仁宗是八年二月病重,三月驾崩的。”

“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

“当然,相较于明仁宗朱高炽,宋仁宗赵祯在位的时间更长,做出来的事就更多。”

“而他做出来的事,也并非讨好文官换来的仁宗称号。”

“宋仁宗在位期间,却是给百姓带来了确切的好处,并且,也是想要为国家做事。”

“等到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开之后,整个开封城,所有百姓,甚至都集体罢市恸哭,就连乞丐小儿,皆焚纸钱哭泣。”

“甚至还表示,那焚烧的纸钱烟灰烟雾都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至于‘天日无光’!”

“这还是宋朝境内发生的事,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之后,就连辽道宗耶律洪基也不由哭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建造一个衣冠冢,表示哀悼!”

“可见宋仁宗的影响力有多大!”

“就宋仁宗这影响力,不说在宋朝中是矮个子里拔高个,至少,也比明仁宗朱高炽干得好一点!”

“当然,如果让两人在位的时间相同的话,那就另说了。”

……

而此时,伴随着秦镇的诉说……

大秦,始皇时空……

“哦?宋仁宗?”秦始皇微微扬起眉。

竟然能让别的国家,因为皇帝的死而悲伤?

这到底有多仁,才能做到这一点?

秦始皇成因片刻……

仁君……

这一刻,他脑海中忽然出现了扶苏的身影。

扶苏?

仁君?

扶苏真的可以做到宋仁宗那样的事情吗?

他不认为自己是个仁君,但他却想看到扶苏成为一个仁君。

不管是谁,对仁君,都会抱有一定的尊敬态度。

在他看来,扶苏肯定能够成为一代明君,乃至仁君。

以扶苏的性子,这是必然的事。

但是,他怕就怕,现在朝堂之中的矛盾,扶苏没办法处理。

所以,在扶苏继位之前,他得先把朝堂之中的矛盾,未来的危险,全都铲除了才行。

他要为扶苏铺路!

……

而此时,汉武帝时空。

“仁君吗?”汉武帝不由想到了父亲与爷爷。

一个汉文帝,一个汉景帝。

这两位,应该算得上是仁君吧?

对这二位,总体来说,他还是尊崇的。

只是,他很清楚,光治理国家没用。

还得打出去。

这才叫英武。

对于他儿子……

对于刘据……

他的确有些认为不够格,没有皇帝的手腕,没有皇帝的铁血。

但要是他儿子能够成为仁宗那样的皇帝,好像也不是不行?

只是,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罢了。

要不,让这小子去战场上历练历练?

跟着霍去病去打仗?

他脑海中,不由想到了这个念头……

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去打仗,去历练,自然是最要好的选择。

就像是朱棣培养朱瞻基一样。

他朱棣朱瞻基都能跑到战场上去打仗,他儿子刘据怎么就不行了?

而且,宋朝出现了那么多能文能武的存在,这就说明,一个人可文,那自然也可武。

无非就是历练的时间不够罢了。

对,就这么定了!

让刘据上战场打仗去!

“朕的骠骑将军,可想过带一带新兵?”刘彻忽然转头,看向如同一杆标枪一般站在旁边的霍去病。

“陛下何意?”霍去病微微一愣,不由询问道。

“呵呵,进来匈奴无战事,不如,就由你,带着太子出去历练历练!”汉武帝道。

“呢?”

霍去病一愣,有些不解奇异:“陛下,匈奴无战事,那臣还能打谁?”

“你小子!”

汉武帝哑然失笑:“别以为在匈奴那边封狼居胥,就可以心高气傲,以为这天下间只有这么一处存在了!”

霍去病一愣,抱拳道:“请陛下示下!”

“东北方向,朕要让你凿传渤海!将朝鲜地区拿下来!朕要在那边设立四郡!”汉武帝眸光闪烁,沉声开口道。

“朝鲜?渤海?四郡?”霍去病愣了愣,目光闪烁明灭不定光芒。

“怎么?你不会拿不下来吧?”汉武帝笑道。

“这个……”

霍去病苦笑一声:“陛下,您是知道臣的,臣领兵冲锋可以,但陛下要臣占领朝鲜……这个,臣以前也没做过啊!”

“以前没做过?那你以前不也没打过仗么?”

汉武帝笑道:“当然,朕会派人协助你的!”

呼……

至此,霍去病才松了口气。

“好,臣这就去准备!”

说着,霍去病就打算离去。

“把太子喊上!”汉武帝又说了声。

“唉?”

直到此时,霍去病才有些愣神,继而脸色大变:“陛下,不可啊!”

“有什么不可的?朕意已决,你去跟太子说!”汉武帝说着,旋即,又喊来内侍,交代内侍一番。

“这……”

霍去病愣了愣,许久后,才语气坚定道:“臣,必不负使命!”

……

而此时,大唐贞观时空。

“宋仁宗?因为驾崩,百姓烧纸,天日无光?”李世民愣了愣,继而心里直呼好家伙。

这才叫仁宗啊!

相比较之下,明仁宗算个什么?

这是真的为百姓做了事的。

也只有那举世无双的仁义,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才是真正宽仁君主。

这才是真正的仁君,明君!

就是不知道,朕的大唐,未来能否出现这样的君王?

……

同一时间,宋仁宗时空。

笑了!

这一刻,宋仁宗赵祯笑了,释怀的笑了。

想不到啊!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死,竟能引得百姓烧纸,烧的暗无天日?

甚至,就连辽国,也给他立衣冠冢?

这辈子值了!

值了啊!

这辈子不管经历什么,等死后,百姓烧纸烧到暗无天日,这种殊荣,真的足够了。

是问,历史上,又有哪个皇帝有这等殊荣?

不管有什么阴谋诡计,有什么阴谋,他都认了!

来把,全往朕头上砸,朕全都接着!

当然,要是这辈子能够把变法搞成功,那就更好了!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继续开口了:“接下来,就到宋英宗赵曙了!”

“英宗的情况也是一样,想变法,结果,就被弄死了!”

“关键是,他还没仁宗那么活得长,他就当了四年皇帝,就被弄死了。”

“其实英宗是不想当这个皇帝的。”

“当时喊他来当皇子,他是拒绝的,甚至称病拒绝,宫廷的黑暗,他们这些宗室,早就清楚了!”

“可没办法,最后是众多大臣把他驾到了皇宫,他不当都皇子都不行了。”

“等到仁宗死后,他继位称帝。”

“可当了皇帝之后,一看国家这情况,他就格外的头疼,就表示,自己想要守孝三年,不想干,皇帝这差事,你交给皇太后就行!”

“甚至,还玩起了老套路,称病,表示皇帝这活儿干不了,狗都不干!”

“结果可想而知,你都当上这个皇帝了,你不干也得干。”

“至少得干个两三年吧?到时候,你想退位,没人拦着你,要不然,别人还说咱们这些大臣不干人事,人家刚当上皇帝就给毒死了……”

“不管是大臣还是后宫,都要讲究个脸面的嘛。”

“于是乎,赵曙这才悻悻然的继续当皇帝。”

“赵曙表示,你既然让我当皇帝了,那我干了,你可别说三道四。”

“于是乎,他提出了想要变法的想法。”

“结果,曹太后当场就给否了。”

“之前就说了,曹太后属于保守派,不会变法,也不可能变法。”

“以至于,赵曙与曹太后的关系闹的很僵。”

“英宗就很生气,你让我当皇帝,现在我想干点事情,你这不让干,那也不让干?你什么意思?”

“你太后你了不起?你太后,你就可以胡作非为?你太后就可以弃天下于不顾?”

“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

“说真的,赵曙也是年轻,一席话,说的曹太后那是无地自容!”

“曹太后都跑到韩琦那边哭了,她对韩琦表示: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

“韩琦就开始打圆场,唉,你跟一个病人计较什么?儿子生病了,难道做母亲的,就一点都不能容忍吗?太后啊,您与官家是母子,而不是同事啊!”

“就这样劝说一段时间,曹太后的心情才算是好了点。”

“后来,韩琦又去跟宋英宗说,宋英宗就表示‘太后对我无恩!’”

“后来,是反复的劝说,宋英宗才听了进去,缓和了下关系。”

“当然,这缓和,肯定是表面缓和。”

“变法这事,没得商量,谁敢去碰变法,谁就得出事。”

“他以为韩琦这老小子还是变法派,实际上,此时的韩琦,早就变成了保守派。”

“当年韩琦变法,不是因为他多爱百姓,多爱国家,只是简单的因为,他刚出仕,需要做出一些政绩,用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威望,说白了就是刷成就!”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韩琦已经出任山陵使,并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进封卫国公。”

“妥妥的大佬一枚!”

“他既然成了大佬了,那自然而然的就会反对变法。”

“以前他是愣头青,是小透明,变法也是革有钱人,有权者的命!可现在,他是卫国公,是平章事,是兵部尚书。”

“这要是变法,不就成了革自己的命了么?”

“所以,他暗地里,其实是反对变法的。”

“关键是,赵曙不知道,他还专门重用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想要解决仁宗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先是冗官的问题,最后兜兜转转,也只提出个让品级官员转迁年限加长的操作。”

“这一整车,的确缓解了‘冗官’问题。”

“但治标不治本,‘冗官’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这也正常,让韩琦这些人变法,根本变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候,韩琦更不会提出当年他们提出的那些政策来。”

“如果提出来,那就是打他们现在的脸。”

“所以,就提出个官员转迁年限加长的操作。”

“当年韩琦有多意气风发,现在的韩琦就有多小心谨慎。”

“屠龙者,终成恶龙!”

“可他还不能表现出来。”

“于是乎,就这么干了一年,这时候,赵曙开始查账了。”

“治平二年,赵曙打开账本一看,嗯,今年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两白银!”

“很好!赵曙很满意!”

“然后再看国家支出,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两白银!”

“好家伙,赵曙当时人都麻了。”

“国家一年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万,结果要支出一亿二千三百万!”

“妥妥的入不敷出!”

“而这里面,支出最高的,还是官费与军费。”

“军费高,是因为兵太多!”

“当然,吃空饷的肯定更高。”

“官费高,是因为从宋太祖时期,就开始有意的提升文官地位。”

“所以,从宋太祖时期,就出现了对‘士人’厚赏的情况。”

“到了赵光义,这情况就越发肆无忌惮了。”

“时间一长,整个官僚集团就臃肿的不行。”

“之前,无数人都在喷朱元璋制定的宗室供养制度不行,是个垃圾。”

“可实际上,宋朝供养官员的制度,其实也与朱元璋供养宗室制度没有什么区别。”

“就拿节度使来说,节度使月奉钱是四百贯,禄粟一百五十石,随身侍从衣粮五十人,盐七石。”

“枢密使、宰相,月奉三百贯,衣赐春、冬服各二十匹、绢各三十匹,冬棉一百两;月给粟各一百石,随身侍从衣粮七十人,薪一千二百束,岁给炭夏季月一百秤、冬季月两百秤,盐七石,并月给纸、马料钱等。”

“而这些,换算成银子的话,节度使一个月就可以得到:六七百两银子。”

“枢密使,宰相这样的,俸禄全换成银子的话,也有五六百两银子的样子。”

“别看这几百两银子好像很低的样子,明朝初期,宰相月俸禄为87石米,相当于87两银子,一两银子一石米,当然,按照不同时期,价格也有所波动。”

“反正,大概就这么个情况。”

“这差距,大的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宋朝时期,不管是节度使,还是枢密使,亦或者宰相,除了正常的月奉以外,还有皇帝的奖赏,时不时就要赏,一个月千来两银子轻轻松松。”

“最最关键的是,这还只是担任一职的情况下。”

“然而,宋朝的宰相,可不仅仅是宰相。”

“就拿韩琦来说,他是平章事,也是卫国公,也是兵部尚书,也是门下侍郎,更是山陵使,他一个人,就身兼数职,同时,也可以同时享有平章事,卫国公,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山陵使的俸禄!”

“一个月,简简单单几千两银子轻松到手!”

“而且,还不是宰相有如此优待,宰相以下那些官员虽然比不上宰相,但同样有优待,新资俸禄,历朝历代的官员看了都要眼红!”

“甚至可能出现,明朝的宰相,还没宋朝一个九品官挣的多!”

“如果官少一点还好,朝廷还养得起。”

“可官多了,那就不得了了。”

“按照记载,在宋真宗时期,天下‘冗官’已经高达十九万五千余人。”

“而越往后,到了宋仁宗时期,开始开科取士,自然就更多了!”

“既然开了科,成了进士,那就相当于官了,不管你干不干事,朝廷都要养着。”

“这还只是普通的官。”

“除此之外,皇族、外戚、功臣等等,他们的后代,在‘恩荫法’的庇佑下,一大群人生下来就有‘级别’,有‘级别’就要有俸禄,而这帮人,有钱,有闲,有精神,然后,就像明朝那些宗室一样,就开始疯狂的‘造人’。”

“一时间,这些功臣、皇族、外戚的后代就多不胜数,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增长,朝廷有再多的钱,也不够支出的!”

“人家都说明朝是宗室拖垮的,而宋朝,却是官员拖垮的!”

“太多了!”

“官多的都不像话了!”

“关键是,宋朝皇帝还不怎么杀人!”

“在宋朝这边,只要不是谋逆罪,就算干了天大的坏事,最重的就是流放到偏远地方做官!”

“过海、过岭,就是最重的处罚了,过海,就是指被罚到海南,过岭,就是指被罚到岭南!”

“要是放在朱元璋身上,你干点什么事,动不动就剥皮揎草,动不动就诛九族。”

“所以说,皇帝还得杀!”

“不杀,怎么彰显出皇帝的威信?”

“说什么杀士大夫是暴君?”

“朱元璋还不是同样在杀?杀了一批又一批,可最后,人家都喊朱元璋为洪武大帝!”

“而宋朝这些皇帝,对文人够好了吧?但纵观整个宋朝,又有谁能被称作大帝?”

“有时候,情愿当个暴君,也不愿当个‘懦弱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