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一战,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让整个大明王朝为之震动。
李自成的大军在关宁铁骑和大明守军的合力攻击下,遭受了重创,惨败。
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各地守军仿佛看到了大明起死回生的希望曙光。
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四方,各地守军纷纷响应,怀着对王朝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日夜兼程地前来勤王。
一时间,大江南北,道路上满是疾驰的兵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那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力量在汇聚。
然而,尽管表面上形势似乎有所扭转,但大明王朝内部的痼疾却依然如附骨之疽,深深侵蚀着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度。
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火纷飞导致农田荒芜,粮食歉收,百姓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疫病在贫困与苦难中肆虐横行,夺走了无数无辜生命的希望。
赋税沉重如山,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盗匪横行,民不聊生。
这些都是李自成东山再起的温床,不想办法解决,倒下一个李自成,还会出来一个刘自成,王自成!
关键是李自成只是暂时退去,他的势力犹如草原上的野火,虽被暂时扑灭,但只要有一丝春风,便有可能再次熊熊燃烧,大明灭亡的危机并没有真正解除。
与此同时,北方的满清在之前的战事中实力大损。
他们原本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企图趁大明内乱之际入主中原。
然而,京城一战的结果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暂时收敛了野心。
这对于大明来说,算是暂时解决了异族入主中原的危机。
但这只是短暂的喘息之机,满清的威胁依然如同一把高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在稳住京城局势后,李承乾深知局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他站在京城的城楼上,望着北方的天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此刻,李承乾站在城墙上,眉头紧锁,面前的地图上标记着刚刚经历过大战的区域以及周边的局势分布。
而摆在他面前最急切、也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那投降的数十万李自成大军。
说是大军,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更像是流民,一群为了生存而在乱世中挣扎的人们。
他们衣衫褴褛,面容疲惫而沧桑,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这么大基数的流民,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让所有人都不敢轻言斩杀。
这不仅仅是因为数量众多,杀之恐引发天怒人怨,更是出于对人性和道德的考量。
即便他们曾经是反贼,与朝廷对抗,但崇祯也不敢轻易下这种旨意。
毕竟,他们也是大明的子民,只是在这乱世中被饥饿和绝望逼上了梁山。
“我建议直接发配至辽东。” 李承乾打破了营帐内的沉默,坚定地说道。
他深知,对于这些俘虏,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既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又能为大明的未来谋得一丝转机。
将他们全部迁移至辽东,让他们与鞑子血战,这并非是一时的冲动之策,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方面,辽东地区一直是大明与外族对抗的前沿阵地,急需补充人口和兵力。
这些流民虽然曾经反抗朝廷,但他们在绝境中所展现出的生存意志和战斗力,如果能被正确引导,必将成为抵御外族的一股力量。
另一方面,将他们就地安置在辽东,可以充实辽东汉人人口比例,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促进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从长远来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反正这些都是流民反贼,若不给予他们一条生路,也不可能都杀了。
而流放辽东,让他们在边疆为国家效力,也算是一种惩罚,同时也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李承乾看着身边的崇祯,希望他能理解并支持这个决定,因为这不仅关乎着这数十万流民的命运,更关系到大明王朝的未来走向。
李承乾目光灼灼地看着身边的崇祯,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他深知这个决定的重要性,不仅关乎着那数十万流民的命运,更是关系到大明王朝的未来走向。
他希望崇祯能够理解并支持他的建议,共同为大明的未来努力。
崇祯站在那里,神色复杂。
他内心其实是赞同李承乾的提议的,将这些流民发配至辽东,既能解决眼前的难题,又能为边疆增添力量。
然而,他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如今朝廷财政困难,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养这数十万流民,他们到了辽东只能自生自灭。
但崇祯也明白,这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就在这时,崇祯心中的疑心病又犯了。
他看着李承乾,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虑。
虽然他表面上赞同李承乾的决定,但内心深处却始终没有完全相信李承乾和李世民等人是来自大唐。
在他看来,这些人太过神秘,他们的出现和所作所为都让他感到不安。
尤其是在经过数日的攻防战后,李承乾和李世民二人在城内军民中的威望如日中天,他们已经被视为救世主。
崇祯担心,如果继续让他们留在京城,自己这个皇帝很有可能会被架空。
那还不如将他们流放到辽东,辽东天寒地冻,环境恶劣,这数十万流民突然降临,肯定没有足够的粮食,甚至可能会发生暴动。
这样一来,也能将潜在的威胁远离京城。
崇祯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同意了李承乾的提议。
他下令让李承乾连夜出发,尽快将这些流民带往辽东。
至于城外的关宁铁骑,崇祯更是直接下旨,让其回到山海关,继续镇守。
这看似是正常的军事部署,实则是为了堵李承乾等人的退路。
他担心李承乾等人会有二心,带着数十万人又杀了回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后,吴三桂进宫受封。
崇祯与吴三桂在宫中密谈,商议着当前的局势和未来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