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一路有医 > 第475章 分析和建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以富补贫这个想法是张三早就有的,得自于和罗慧敏的一次谈话。

当罗慧敏说国外富豪为了享受医疗资源,每年会向顶尖医院投资赞助时,他就有了这个念头。

无论是养身还是治疗,他就不信中医会弱了西医。尤其中医的治未病的思想,他认为最是适合这些富豪。

等医馆成立,这样的富豪不用太多,随便来几个应该就可以支撑学校和种植基地的运营。

这些资源张三没有,可是罗慧敏有啊。而且之前罗慧敏也说过,方言梅和张华荣已经在朋友圈里为他做过宣传。

“你这都计划好了还需要我吗?”罗慧敏半真半假的调侃张三。

本来是计划成立一家医院来成就张三的事业,现在对方却有了自己的想法,说不失望那是假话。

“没有你我只是一个小医生。”

张三捕捉到了罗慧敏的情绪,“你也说过,想法和实现之间还有很长路要走的,你得帮我。”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罗慧敏提出帮助请求。

无论是细节的完善还是前期资金的投入,他都需要对方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希望这也是罗慧敏的事业。

他考虑过自己和罗慧敏的未来,很认真的考虑过。

母亲肯定不会离开沙城镇,而罗慧敏也与沙城镇有了深度绑定。既然如此,两个人的将来肯定也是在这里。

这个想法有些自私,但罗慧敏有过表态,会嫁鸡随鸡。

而且罗慧敏本身在沙城镇就有投资,再加上现在的规划,他觉得两个人的事业完全可以重合。

“嗯。”罗慧敏重重点头,她要的就是张三的一个态度。

虽然张三对她做了隐瞒,有了一些小小的算计,但她决定不再计较了。

不管怎样对方的出发点是好的。

“还有一件事,我也得告诉你。。。。。。”张三犹豫了一下就把连枝药业每年有分红的事情也说了。

这事必须要告诉罗慧敏,否则将来很多事情说不清楚,而且他也想给罗慧敏一些信心。

“我想过了,我琢磨的这些事肯定需要大笔的资金。如果你能帮着解决,就算是我借你的。

每年有这个分红在,多少可以偿还你一些。如果不够,我可以多接一些患者,总有可以还清的一天。”

这不是他自命清高,即使罗慧敏把这些也当成自己的事业,他也不能就这样向对方索取。

他想自己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等一切上了轨道再让罗慧敏深度参与。

另外他也想给自己一些压力,这两年诸事顺遂让他不自觉的开始膨胀,他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给自己一个考验。

无论是杨老还是罗慧敏,他都不想接受过多的给予。

“你还有自己的小金库啊。”罗慧敏越发满意,直到此时她才确信张三再对她的坦诚。

500万的分红听起来不少,但也就那么回事。再说这是分红,明年有没有还未必呢。

对张三的所谓借款她也没放在心上,具体数字都还没有呢,谈这些有什么意义。

“种植药材,办一家学校就是你为自己规划的事业?”她现在要确定张三的想法。

“还有中医馆。”张三补充。

“我不认为一个中医馆就可以保证你这些事业可以正常运转,即使加上你的这些分红也不一定够。。。。。。”

张三对事业的规划罗慧敏是支持的,可她还是不太愿意就这样放弃自己筹谋已久的医院。

她认为既然是事业,就要从长计议。

她告诉张三,以富补贫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只凭一家中医馆就想吸引富豪前来,这个可能性很小。

首先就是规模,没有哪个富豪会把身体健康交给一个内地小小的中医馆。

其次就是知名度,她认为张三现在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

至少还没有达到可以吸引这些富豪千里迢迢专程找他来救治的地步,这一点即使有朋友帮忙在圈子里宣传也不行。

所以她给张三的建议有两个,一个是继续之前的规划,成立医院。

相比一家中医馆,一个大型中西医结合的医院更容易吸引目标群体。在这个基础上,朋友的介绍宣传更容易起到作用。

而且有何宝珠,张华荣和方言梅这些名人的参与,更容易获得信任。

中医馆就不行了,这些人没法参与进来,因为规模太小。而且没了西医,很多人会没有安全感。

毕竟现在西医才是主流,中医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罗慧敏向张三强调,这不是她的认识。而是很多人的共识,中医的存在感真的很低。

港岛还稍微好一些,内地则是一个普遍现象。甚至还不如国外一些唐人街的接受度高,这一点毋庸置疑。

另一个则是如张三所说成立一家中医馆,慢慢积累名声。

朋友介绍也罢,患者自来也好。只要张三能够保证治愈率,名声迟早会有。

但这里就有个时间问题了,会很慢。

医生想要扬名靠的就是重病大病的治愈,尤其是中医。而重病大病的治愈是需要时间的。

就是这样罗慧敏也不建议彻底放弃西医,毕竟西医在很多方面是有其自身长处的。

如果能与中医结合肯定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帮助,比如各类检查就能帮助中医更精准的确定病情、病位。

罗慧敏告诉张三,无论哪个选择都需要张三在医疗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才行。

成立医院有可能会减少这种依赖,但也必须要有,中医馆则更是如此。

她最后总结,无论是医院还是中医馆,这才是张三事业的核心。

只有把核心做好了,才有可能谈及中药种植基地和学校的事情,否则张三所有规划的事业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张三认可罗慧敏的分析,但第二个建议他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一个中医馆加上西医的检查设备,那算什么?中西医结合的医馆?

想了一会才反应过来,罗慧敏还是没有放弃成立医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