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贞观开荒人 > 第466章 万木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个孙儿还寄养在义兴郡公府上,我们还是回长安,年底大郎、二郎卸了差事,也回长安。

在城外落户,凭着在岭南学的手艺,怎么也能混口饭吃。”

杨老汉少年时便离开弘农,长安、洛都随侍帝王,颇得圣宠。

弘农是杨家人的根,相较而言,长安才是他最熟悉、生活得最久的地方。

既是他人生最得意的地方,也是他跌入尘埃的地方。

离开时有怨有恨,二十年过去,物是人非,好多曾经的政敌、故人早已化作一抔黄土。

恨也罢、怨也罢,都烟消云散。

只想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叶落归根,死了也瞑目。

“岭南学的手艺?五郎有成算就好!想在何处落户?万年还是长安?”三叔又问。

“都成,先去看了,再做打算。”杨老汉琢磨着寻座荒山,看能不能买下。

就像二郎说的,养蜂、养猪,一家人过得有滋有味。

苏樱带了甘蔗,讨要一些,也种上,将来扩大规模,兴许还能生产红糖售卖,做个富豪没问题。

“五郎,长安城有处旧宅,自打离开长安便空着,若不嫌弃,拿去住吧!

二十年没住,有些荒凉,得拾掇拾掇!”三叔拍了拍堂侄的手。

“三叔不用,我们暂且在苏府旁赁个小院住着,待落户了就搬走,待不了多久。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春事儿多着呢!”杨老汉笑着摇头。

当年权倾朝野,三叔家仰他鼻息,给了不少肥差让他们捞钱。

按理这旧宅子也收得,可今非昔比。

如今三叔是家主,自己流放归来,一无所有,这赠与有种被施舍。

反正住不了多久,不接也罢,何必欠一份人情?

“五郎,可是怨三叔没出手相助?”三叔眼眶瞬间红了。

七十有余,土埋到额头,就差最后几铲子盖顶。

见到堂侄激动不已,当年堂侄手指缝露一露,他们家赚的盆满钵满,一直记着他的好。

一座旧宅子,聊表心意,堂侄却拒了,心里不免伤心难过。

“三叔说这作甚,身为家主,保住杨家根基是首要职责,我怎会怨你?属实是不想给三叔添麻烦。”

杨老汉苦涩笑笑。

落难被流放,怎会没有怨恨?自己得罪不少人,也伸手拉过不少人、帮过不少人。

落难时却无人搭救,有的甚至落井下石。

看着孩子一个接一个病死、饿死,心中满是悲愤、悲凉。

时过境迁,自己从谷底爬出来,迟暮之年,早没了当年的气性。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换做自己,未必能比这些人好,何苦纠缠过去的事儿?

“五郎!你不为自己,也得为孙儿们着想!长安地段好的宅子不易寻。

将来孙儿们出息,总要成家立业,你上哪里寻宅子?

这宅子是当年你赏的,其他的我离开时都卖了。

唯独这座宅子没舍得,就当物归原主吧!”三叔拉着杨老汉的手,语气哀切。

“这…”这话说到杨老汉心坎上。

是啊,人活一辈子,临到老不都得为子孙筹谋、筹谋?

“来人,去把长安城太平坊宅子的房契取来!”三叔见杨老汉意动。

家仆取来房契,略微泛旧,上面盖着大唐武德年间长安县署的印章。

新朝初创,前朝不肯归顺者,自然要没收家产、田产。

清理城中人口、户籍,有主的到官署更换新朝房契,不更换的,作为无主房,收归朝廷。

杨氏是大族,后宫还有两位妃嫔,城中房产没谁敢动。

“拿着!物归原主,我也算了却一份心事!”三叔将房契塞到杨老汉手中。

“多谢三叔!”杨老汉道谢。

太平坊离苏府的光德坊很近,西南角坊门出去,过了街就是光德坊的东北角坊门。

与皇城含光门只隔着一条街,上朝特方便,不用走多远,能多睡会儿。

“谢啥!谁能想到二三十年后,宅子原主入住?”三叔见杨老汉接了,心中压了多年的石头去了。

当年没能捞人,这会儿微末时,伸手拉一把,也算还了那份情。

眼瞅着未时末,申时将至,两个奶娃吭哧吭哧开始闹腾。

杨老汉起身告辞,孩子饿了。

“五郎吃了晚饭再走!今儿腊八,我已命人备了席!”三叔挽留。

“多谢三叔,俩孩子吃了便要入睡,天寒地冻怕着凉,还是回客栈安歇的好。”杨老汉婉拒。

到本家走一圈,心愿已了。

“唉,都是为了儿孙!”三叔叹息一声,没再挽留。

“成弟呢,咋不见人?”两人边走边聊,杨老汉问起三叔的小儿子杨守成。

“川儿到荥阳任县令,将他接去奉养!”三叔笑道,“这兔崽子倒是命好,儿子接去养老。”

杨老汉愣住,随即也笑了,“成弟自小便得宠,三叔一直偏疼。”

杨受成是小儿子,不用担心奉养父母的事儿,上面有几个兄长担着。

自己的儿子杨颍川倒是孝顺,到荥阳任县令,把他接去。

三叔看着小儿子比自己过得还滋润,由着他去。

从小疼到大的心肝宝贝,过得好心里就放心了,将来走了也心安。

“咱这杨家村人丁兴旺啊!”走出大宅院,看到越来越庞大的村庄,杨老汉感慨。

“是啊,这十来年添丁不少,如今村子拆成两个,上杨村、下杨村!”三叔说着带了几分自豪。

族人壮大,那也是家主的一份功绩。

“三叔辛苦!”杨老汉拱手郑重道。

“老咯、老咯!该小辈们接手!”三叔笑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旧交替,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子孙绵延,枝繁叶茂。

“走了三叔,保重!”杨老汉道别。

“保重,五郎!”三叔眼眶又红了。

望着同样白发苍苍的堂侄,“这一别,也许是咱们叔侄最后一次见面!”

“三叔长命百岁!还要护着杨家子孙呢!”杨老汉被说的鼻子酸涩。

能活到六十、七十已算高寿,还能再见到故人,这一生了无遗憾。

马车渐渐离去,三叔站在大门前迟迟不肯回屋。

夕阳残雪,几只寒鸦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