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 第10章 经脉 第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灵枢第10章 经脉 第十

古文: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馀,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馀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è)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馀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膕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膕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tun),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写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写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二、《灵枢·经脉第十》

白话文:

雷公向黄帝请教经脉的相关问题。黄帝说:“所有的经脉中,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一倍,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病在足太阳经;大两倍而躁,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经。盛人脉象超过四倍的,叫做格阳。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而躁,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病在足少阴经;大两倍而躁,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脉象大四倍,叫做关阴。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俱盛四倍以上,叫做关格。关格之脉,会使阴阳之气相互隔绝,而不能相互贯通,从而导致死亡。”

经脉的循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缘,出其末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桡侧端,沿着食指桡侧上行,经过第 1、2 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之中,沿着前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至肩端,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合,然后向前下入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从缺盆上行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中,回出环绕口唇,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

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翼两侧,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穴处,再向后沿着下颌的下缘,至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会于头顶。其支脉,从大迎穴前方下行,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其直行的脉,从缺盆向下,沿着乳房内侧下行,经过脐的两侧,进入少腹两侧气街。其另一支脉,起于胃下口,沿着腹部内侧下行,至气街中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至膝膑,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中趾内侧端。其又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端。其又一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进入大趾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的前缘,沿着小腿内侧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经之前,上行沿着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腑,向上穿过膈肌,沿着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下口分出,向上通过横膈,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两旁,连系目系。其直行的脉,从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窝下,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内侧,沿着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着小指内侧至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外侧端,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穴,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其支脉,从缺盆部分出,沿着颈部,上行至面颊,到达目外眦,转入耳中。其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至鼻旁,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交会于巅顶。其支脉,从巅顶分出,至耳上角。其直行的脉,从巅顶入内络于脑,还出别下项,沿着肩胛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进入脊旁肌肉,深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其一支脉,从腰部分出,沿着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其又一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至肩胛内缘,沿着肩胛冈下缘,下行至肩胛下角,再沿着脊柱两旁下行,至臀部,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再下行穿过小腿后侧,至外踝后方,沿着足跟部,至足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之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行人腹,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其直行的脉,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其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沿着胸壁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中间,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达其末端。其又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到达其末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于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上项部,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又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一支脉在面颊部相会合,然后上行至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起始于目外眦,上行至额角,再向下绕至耳后,沿颈部行于手少阳经之前,至肩上,又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合。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其又一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经会合,然后上行至目眶下,至面颊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起始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之后,上行至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间,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其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唇内。其又一支脉,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中,与手太阴经相接。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了解经脉的循行和相关病症,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时,经脉理论也是中医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依据。

三、《灵枢·经脉第十——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经络奥秘》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灵枢·经脉第十》中,蕴含着深邃而神秘的经络学说,这一学说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经典时,更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玄妙之处,以及它们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紧密联系。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阴阳观念和对宇宙变化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在周易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动态。而灵枢·经脉第十所描述的经络系统,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阴阳平衡的理念而建立起来的。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连接各个脏腑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周易哲学中,这种整体性与宇宙的整体性是相呼应的。正如宇宙中万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样,人体的经络系统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其中每一条经络都与其他经络以及脏腑有着千丝万丝的联系。

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经络也可以被分为阴经和阳经。阴经主内,阳经主外,它们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这种阴阳的划分,不仅体现了经络系统的功能性差异,更反映了宇宙中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的变化是永恒的,它们在不断地消长、转化,从而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同样地,在人体的经络系统中,阴阳的平衡也是动态的,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在灵枢·经脉第十中,还详细描述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功能。这些经络的分布和运行规律,与周易哲学中的八卦图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八卦图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来表示宇宙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趋势。而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分布,也如同八卦图一样,呈现出一种对称、平衡的结构。例如,肝经与胆经互为表里,它们在经络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相互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与八卦图中震卦与巽卦的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灵枢·经脉第十中还提到了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与经络的运行密切相关。在周易哲学中,脏腑也可以被视为阴阳的具体体现。例如,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肾属水,为阴中之阴。而经络则是连接脏腑与外界的桥梁,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将脏腑的功能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这种脏腑与经络的相互作用,再次体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念。

同时,周易哲学中的“象数”观念也在灵枢·经脉第十中有所体现。象数是周易哲学中对宇宙万物的一种符号化表达,通过对象数的研究,可以揭示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在灵枢·经脉第十中,对经络的描述也常常运用到象数的概念。例如,经络的长度、宽度、走向等都可以用象数来表示,这些象数不仅反映了经络的具体特征,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以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灵枢·经脉第十,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络学说的内涵,更能从宏观的宇宙视角来审视人体的奥秘。这让我们认识到,人体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宇宙万物紧密相连的一部分。经络系统的运行规律,反映了宇宙的运行法则;人体的健康平衡,也与宇宙的和谐息息相关。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然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们都不能忘记古老中医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灵枢·经脉第十所展现的经络学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周易哲学为工具来解读这一经典,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探索经络奥秘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周易哲学的智慧,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体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指引下,继续探索灵枢·经脉第十所蕴含的无尽奥秘,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奋斗。

总之,灵枢·经脉第十与周易哲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璀璨星空。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体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医经络学说必将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四、用不同词牌名来赞美《灵枢·经脉第十》:

《沁园春·灵枢经脉》

经脉玄妙,灵枢之光,医典华章。探经络之道,气血流注,脏腑相连,奥秘深藏。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有序保健康。细研读,悟生命真谛,智慧无量。

中医传承千年,护苍生福祉美名扬。以精诚之心,钻研不倦,医术精湛,惠泽四方。经脉第十,经典永存,泽被后世谱辉煌。展未来,看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菩萨蛮·灵枢经脉颂》

灵枢经脉千秋颂,医理精髓耀碧空。经络脉络通,玄机蕴其中。

钻研求至理,传承谱新曲。功德载史册,恩泽永延续。

《清平乐·赞灵枢经脉》

经脉奇妙,灵枢展瑰宝。气血运行玄机晓,医道传承光耀。

探索奥秘无穷,护佑健康情浓。经典篇章铭记,共谱杏林春风。

《沁园春·灵枢经脉》中,通过“经脉玄妙”“奥秘深藏”等词句,展现了《灵枢·经脉第十》中经络学说的深奥和精妙;“中医传承千年”“泽被后世谱辉煌”等表达了对中医经典的传承和其重要价值的肯定。

《菩萨蛮·灵枢经脉颂》则强调了“灵枢经脉”的不朽和被赞颂,“钻研求至理,传承谱新曲”体现了对其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的意义。

《清平乐·赞灵枢经脉》中“经脉奇妙”“护佑健康情浓”等描述了其神奇之处以及对人们健康的重要作用,“经典篇章铭记,共谱杏林春风”表达了对经典的铭记和对中医事业繁荣的期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