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 第63章 五味论 第六十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古文

(一)灵枢第63章 五味论 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二)白话文:

黄帝问少俞说:“各种味道进入口中,各有其走向,各有其引发的病症。酸味走向筋,过多食用,会使人小便不利;咸味走向血,过多食用,会使人感到口渴;辛味走向气,过多食用,会使人感到心中如空洞;苦味走向骨,过多食用,会使人呕吐;甜味走向肉,过多食用,会使人心中烦闷。我知道这些情况,但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少俞回答说:“酸味进入胃中,其气涩滞而收敛,向上到达上、中二焦,不能出入,出不去就留在胃中,胃中温和适度,就会下注到膀胱,膀胱的包膜薄弱而柔软,遇到酸味就会收缩卷曲,约束而不通畅,水道不能通行,所以就会小便不利。阴器,是筋聚集的终点,所以酸味进入就会走向筋。”

黄帝说:“咸味走向血,过多食用,会使人感到口渴,这是为什么呢?”少俞说:“咸味进入胃中,其气向上走向中焦,注入血脉,那么血气就会跟随它,血与咸味相互结合,就会凝结,凝结后胃中的汁液就会注入,注入后胃中就会干涸,干涸就会使咽部和食道干燥,所以舌根干燥而容易口渴。血脉,是中焦的通道,所以咸味进入就会走向血。”

黄帝说:“辛味走向气,过多食用,会使人感到心中如空洞,这是为什么呢?”少俞说:“辛味进入胃中,其气走向上焦,上焦,是接受气而营养诸阳的地方,姜韭的气味熏蒸它,营卫之气,不能及时接受,长久停留在心下,所以就会感到心中如空洞。辛味与气一同运行,所以辛味进入就会与汗一同排出。”

黄帝说:“苦味走向骨,过多食用,会使人呕吐,这是为什么呢?”少俞说:“苦味进入胃中,五谷的气味都不能胜过苦味,苦味进入下脘,三焦的通道都关闭而不通畅,所以就会呕吐。牙齿,是骨聚集的终点,所以苦味进入就会走向骨,所以进入后又出来,这就知道它走向骨了。”

黄帝说:“甜味走向肉,过多食用,会使人心中烦闷,这是为什么呢?”少俞说:“甜味进入胃中,其气弱小,不能向上到达上焦,而与谷物一起留在胃中,会使人身体柔软润泽,胃柔软就会舒缓,舒缓就会使虫蠕动,虫蠕动就会使人心中烦闷。它的气向外通向肉,所以甜味走向肉。”

(三)《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主要探讨了五味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以及五味偏嗜、太过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以下是其具体内容:

1. 梗概:

黄帝向少俞询问五味进入人体后,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的现象,即酸味进入筋,多食会令人小便不通;咸味进入血液,多食令人口渴;辛味进入气分,多食令人心中有空虚感;苦味进入骨骼,多食使人呕吐;甘味进入肌肉,多食令人心胸烦闷。黄帝虽知其现象,但不知其中缘由,希望少俞解惑。

少俞针对黄帝的疑问,分别对五味致病的原理进行了解答。如酸味入胃后,因涩滞收敛,易留于胃中,下注膀胱后使膀胱收缩卷曲,导致水道不通,形成小便不利;咸味入胃后,气味行于中焦注入血脉,使血液浓稠,胃中津液不足,影响咽部津液输布,从而使人口渴等。

2. 主题:

主题明确为论述五味对人体的影响,包括五味的走向以及过度食用五味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后果。强调了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两重性,既有益处,也可能因偏嗜或过量产生危害。

3. 情节:

情节围绕黄帝与少俞的问答展开。黄帝作为提问者,对五味所产生的病症感到疑惑,不断向少俞发问;少俞作为解答者,依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五味致病的原理进行详细的阐释。

4. 指导思想:

该篇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味与人体的经络、脏腑相互关联,五味的偏嗜会打破人体的平衡状态,引发疾病。

同时,也蕴含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即不仅关注外在的邪气,也重视内在的饮食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为中医的饮食养生和疾病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避免五味的过度偏嗜。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诗《以周易哲学解读〈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

《以周易悟五味论》

周易玄妙蕴哲思,灵枢论味探真知。

酸敛筋脉通玄妙,咸聚津涸显象持。

辛散气行心若洞,苦沉呕逆理犹奇。

甜和烦闷阴阳际,五行相生相克时。

五味调和身与健,自然法则道相随。

诠释:

诗的首联指出周易哲学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而通过解读《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能探索到其中的真正智慧。

颔联描述了酸味的收敛特性对筋脉的影响,以及咸味过多导致津液聚集的现象。

颈联阐述了辛味的发散使气行而令人心中有空洞感,苦味的沉降特性引发呕吐的奇妙道理。

尾联提到甜味带来的烦闷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了五味调和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与自然法则相呼应的道理。

整首诗以周易哲学为背景,深入解读了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展现了对这一古老医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你

(二)《以周易哲学解读〈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灵枢》中,“五味论 第六十三”一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无尽玄妙与哲理。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而五味与人体的关系,也如同阴阳的相互作用一般,微妙而又紧密。黄帝向少俞提出的疑问,恰如对生命奥秘的探索,而少俞的回答,则是对这一奥秘的揭示。

酸味,在周易中可对应为“收敛”之象。酸味走向筋,过多食用会使人小便不利,这正体现了酸的收敛特性对人体的影响。当酸味过度时,其收敛之力过强,导致筋脉的运行受阻,从而出现小便不利的状况。正如周易中所说,事物的发展若过于极端,就会走向反面。酸的过度摄入,使得收敛之力过强,反而阻碍了身体的正常运行。

咸味在周易中象征着“凝聚”。咸味过多食用会令人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咸味的凝聚特性使得血液中的水分被过度吸引,从而导致身体缺水。在生命的运行中,凝聚与分散是相互平衡的力量,而咸味的过度摄入打破了这种平衡,使得血液过于凝聚,水分无法正常循环,进而引发口渴之感。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种力量的平衡,避免过度偏颇。

辛味在周易中代表着“发散”。辛味过多食用会令人感到心中如空洞,这是因为辛味的发散特性使得气的运行过于迅猛,无法在体内得到有效的收敛和凝聚。就如同周易中所说的“亢龙有悔”,过度的发散会导致气的耗散,使人感到虚空不适。辛味的作用提醒我们,生命需要有张有弛,过度的发散会导致身心的失衡。1

苦味在周易中寓意着“沉降”。苦味过多食用会令人呕吐,这是因为苦味的沉降特性使得胃气无法正常上升,反而被压制向下。在生命的律动中,升降是相互协调的过程,而苦味的过度摄入破坏了这种协调,使得胃气逆乱,从而引发呕吐。苦味的影响让我们明白,过度的沉降也会带来不适,生命需要在升降之间找到平衡。

甜味在周易中表示“和缓”。甜味过多食用会令人心中烦闷,这是因为甜味的和缓特性使得身体的运行过于缓慢,气血的流通受到阻滞。就如周易中所说的“和则通,通则久”,过度的和缓会使得生命的活力受到抑制。甜味的作用提醒我们,生活中不能过度沉溺于安逸和舒适,而要保持适度的活力与紧张。

在周易哲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也在“五味论”中得到了体现。酸味克甘味,咸味克苦味,辛味克酸味,苦味克辛味,甜味克咸味。这种相克关系如同生命中的挑战与考验,只有在相互制约中,才能保持生命的平衡与和谐。同时,五行之间又相互生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体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从周易的角度来看,“五味论”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道理,更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它告诉我们,生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体,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在饮食中所摄入的五味,不仅仅是口感的体验,更是对生命能量的调节与补充。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五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同时,“五味论”也让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周易哲学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五味的运用,正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智慧,尊重自然的恩赐,合理地利用五味来滋养身体,而不是过度索取和破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因为忙碌的生活和各种诱惑而忽视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五味论”的启示提醒我们,要回归本源,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我们应该注重饮食的均衡与适度,避免过度追求口味的刺激而忽略了身体的真正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健康与稳定。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体与自然的奥秘,以及生命的平衡之道。这一古老的智慧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的规律,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在五味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与幸福。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指引下,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深度解析《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

阴阳平衡

在五味中,酸、苦、甘、辛、咸各自具有阴阳属性。酸味属阴,苦味属阳,甘味属阴,辛味属阳,咸味属阴。通过五味的调和,达到阴阳的平衡,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五行相生相克

五味与五行相对应,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五味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如酸味能制约辛味,辛味能制约咸味等,体现了五行的生克关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变化与调和

周易强调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五味在人体中的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五味的调和,使身体适应各种变化,保持动态的平衡。

象数思维

周易中的象数思维可以应用于对五味的理解。不同的味道可以对应不同的象,如酸味可对应收敛之象,苦味可对应沉降之象等。通过对这些象的把握,更深入地理解五味的作用原理。

三、以下是用不同词牌名来解析《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的内容:

《卜算子·解灵枢五味论》

周易蕴玄机,灵枢论五味。酸敛筋骸咸聚津,辛散心空悔。

苦沉降呕奇,甜和烦愁对。五行相生克其间,玄妙知深邃。

《浣溪沙·探灵枢五味真》

周易哲思探本真,灵枢论味悟前因。酸咸辛苦各传神。

甜润调和身自在,五行相克亦相亲。阴阳谐畅道无垠。

《鹧鸪天·悟灵枢五味诠》

周易玄言启慧源,灵枢五味细钻研。酸收筋脉咸津涸,辛散心空苦呕连。

甜和缓,五行全,相生相克妙无边。自然法则明真谛,康养身心自泰然。

诠释:

《卜算子·解灵枢五味论》诠释:这首词以“周易蕴玄机,灵枢论五味”开篇,指出周易哲学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而《灵枢·五味论 第六十三》则详细论述了五味的特性。“酸敛筋骸咸聚津,辛散心空悔”描述了酸味能收敛筋脉,咸味过多会导致津液聚集,辛味则使人心有空洞感。“苦沉降呕奇,甜和烦愁对”进一步阐述了苦味的沉降会引起呕吐的奇妙现象,以及甜味带来的烦闷之感。最后“五行相生克其间,玄妙知深邃”强调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玄妙深邃之处。

《浣溪沙·探灵枢五味真》诠释:“周易哲思探本真,灵枢论味悟前因”表明通过周易的哲学思考来探索灵枢五味论的本质和缘由。“酸咸辛苦各传神”描述了酸、咸、苦、辛这四种味道各自具有的独特神韵。“甜润调和身自在,五行相克亦相亲”则指出甜味的调和能让人身体自在,五行之间既相克又相互关联。“阴阳谐畅道无垠”强调了阴阳和谐通畅所体现的无边无际的道理。

《鹧鸪天·悟灵枢五味诠》诠释:“周易玄言启慧源,灵枢五味细钻研”表示周易的玄妙言论开启了智慧的源泉,对灵枢五味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酸收筋脉咸津涸,辛散心空苦呕连”具体说明了酸味能收敛筋脉、咸味导致津液干涸、辛味使人心有空洞以及苦味引起呕吐等现象。“甜和缓,五行全,相生相克妙无边”强调了甜味的和缓、五行的完备以及相生相克的奇妙无尽。最后“自然法则明真谛,康养身心自泰然”指出明白了自然法则的真谛,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安然自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