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说书人折扇啪一声合上,“话说上回,越州春季粮收情况,官员迟迟不上报。旱情越来越重饥民涌入京城。
你们猜,是哪个地方先递的折子?”
众人一顿哄笑,“众所周知,越州知府啊。”
说书先生笑着摇了摇头,“那你们可知,发现旱情的第一道声音是谁发出的?”
众人听闻诧异,一顿猜测,说出自己心中熟知的官员名字。
见状,说书先生神秘一笑,不再卖关子。
接着说道,“话说一群进京赶考的书生,一路走来讴歌宣武春季的丰收,只到越州境内,见百姓在田间地头痛哭,一问才知旱情多日,丰收无望。
学子们心怀家国,又是热血的年纪,当即要到越州县衙为百姓讨个说法,百姓如此艰难,县衙为此做了什么?为此这才有后来赈灾的事。”
众人恍然大悟。
正在喝茶的傅时晏发现花楹一直盯着他瞧。心中一紧,“花楹,为何这样看我?”
武国一向敬重读书人,朝廷更是求才若渴,这才把三年一度的科考改成一年。
赶考的学子们也明白,一路上歌颂武皇的丰功伟绩,书写武国丰收盛况,描画这太平盛世,用这些诗词歌赋在考前博得皇上青睐。
至于看见越州的旱情,闹至知府,为百姓请命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便不得而知了。
怪不得傅时晏说武皇不会怪罪呢。
花楹有些失神的看着对面的傅时晏,将来他做官应该也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吧。
楼下大堂里的说书先生合上扇子说道,“欲知下回如此,且等下回分解。最后愿武国学子在这次科考中得偿所愿,愿赈灾的振威郎将傅大人早日归来。各位,老夫告辞。”
说书先生说完便下台去了。
“我们傅时晏真是个机灵的。”花楹小声说道,算是回答了傅时晏刚问她的话。
傅时晏喝着茶看着花楹,从桃花镇便知她聪慧,如今就连朝廷官场上的事情,她也能看出一二来了。
吃完一块糕点,花楹擦擦手把买好的文房四宝推到傅时晏跟前,“我们早些回去吧,这些东西你拿回去。”......
七月初六,武国殿试。
这天,天气依旧闷热,连丝风都没有,再加上逼仄的考场,人人都是脸色苍白的模样,分到臭号边上的考生考到一半直接晕倒在考场上。
傅时晏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色稍有些惨白,因常年习武,体质还是不错的,不至于半途倒下。
殿试之后,都是当场阅卷,然后呈到朝堂读给皇上听。
学子们都等在殿外,傅时晏站在第二排,微微垂下眸子,等待着想要的结果。
两个时辰后,吏部翰林院张博张大人手持殿试结果,站在太和殿前宣布殿试结果。
先从同进士开始,然后是二甲的进士,最后是一甲的前三名,傅时晏听着一个个名字从耳边像风一样略过。
“一甲第一名,长安城明安街傅府考生傅时晏,赐进士及第。”傅时晏听到他的名字。
“小民谢主隆恩。”
武皇仔细打量着眼前清俊的少年,这孩子他早先就知道了,傅丞相傅朗的次子,原本依着傅丞相的面子也会给他一个不错的名次。
可这孩子给他一个惊喜,才学不输他的父亲。
按理说他这个年纪也该是世子身份,只因丞相突发意外,这身份还得他这个皇上恩典。
“进士及第,朕会赏赐你们一些东西,可有什么想要的?\"其实也就这么一问,为显武国对学子们的重视。
也没人真的跟皇上讨赏,有损读书人气节。
傅时晏心中自有一事,这事是他魂牵梦绕的事,可他此刻不能说。
傅时晏径直跪下去,“谢皇上恩宠,小民别无所求。”........
长安街瑞福茶楼,花楹提着一篮海棠花坐在二楼靠街的位置,街上和茶楼中人声鼎沸,今个状元游街,自是武国最大的喜事。
“听我哥说,今年的状元长得十分俊俏。”
“等下我把绣帕扔给他,他可会看我一眼。”楼上大多是官家未出阁的姑娘,她们手中拿着花,绣帕,香囊等着状元郎从此路过。
不知谁喊一声,“来了来了,游街的队伍来了。”
花楹朝声音那边望去,游街的队伍走的很慢,榜眼和探花年龄看上去和傅时晏差不多大,为首的就是人们嘴里说的俊俏状元郎傅时晏。
他们骑着大马,身披红花,街上的人们笑着向他们祝贺,向他们送去代表祝福的花束,榜眼和探花笑容满面的答谢,接过相识人递的花束,香囊......
跟前面面无表情的傅时晏形成鲜明对比,只见他手拉马缰绳,那些姑娘家扔到他身上的香囊和花花束,都被无情的掉落到地上。
花楹看着傅时晏一脸冷峻的模样,不由得微笑,拿起一枝刚开得正艳的海棠花,向傅时晏那边飘去。
傅时晏下意识要躲,只听见上面传来熟悉的声响。
“谁家的状元郎啊,如此俊俏。”
傅时晏抬头,看花楹笑得明媚,便伸手接住那枝海棠花。
游行多时的状元郎脸上也露出难得的笑来,游街队伍继续前行,人潮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