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抄没的家产,运送至京师。

朱翊钧看过账册之后,反正进入了腊月,年关将至,直接大手一挥,挑些古玩字画之类的,赏赐给下面的官员,而且还给在京的文武官员多发了一个月的俸禄。

衍圣公府倒了,我朱皇帝可没有吃独食,你们这些臣子也得到了实惠,省的到时候再骂人。

抄没的金银,全部移交银行,熔铸成金元、银元。

而后,朱翊钧抽调一部分银元,去京营。

朱翊钧有个习惯,京营部分士兵的军饷,每逢八月和腊月,由朱翊钧本人亲自发放。

因为八月有中秋,腊月就是过年。

这可是收拢军心的大好机会。

圣驾开至京营,提前接到通知的京营的一众官员早就在营门处候驾。

总督京营戎政临淮侯李言恭、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郑洛、京营监军太监成敬,以及一众官员,纷纷行礼。

“参见皇上。”

“不必多礼。”

张诚朝着队伍一挥手,“抬进去。”

随行的禁军抬着几口大箱子,赶着猪、牛、羊等牲畜进入京营。

箱子里装的是军饷,猪牛羊等牲畜是用来犒劳士兵的。

照例,朱翊钧亲自发放每一个士兵的军饷。

箱子打开,是一张张由红纸卷成的圆柱形长条,里面装的是银元。

一卷里面是一百枚银元。

虽然在铸锭银元后,一枚银元代表的就是一两银子,可在习惯上,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还是照之前那般,一两银子、一万两银子的那么称呼。

朱翊钧有条不紊的给每一个士兵发放军饷,京营的一众高级官员在旁边陪着。

在场的众人都知道这是皇帝用来收买人心的,因此也没人去提出帮忙发放之类的不长眼的话语。

普通士兵,见皇帝一面,够吹一辈子的,更何况还是皇帝亲自为其发放军饷。

你们吃谁的饭?吃皇上的饭。

你们穿谁的衣?穿皇上的衣。

你们替谁效力?替皇上效力。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等发到一个年轻士兵时,朱翊钧不由得打量一眼,“你叫张三?”

张三惶恐的点点头,“回禀皇上,臣叫张三。”

“朕要是没有记错,你是神武中卫的军户吧?”

张三明显有些激动,“回禀皇上,臣确实是神武中卫的军户。”

“朕听说你家里还有两个弟弟,父亲瘸了一条腿,母亲身体又不好,一家人全指望着你呢。”

朱翊钧数出十枚银元递了过去,“这十两银子是朕赏赐给你的,拿回去贴补家用吧。”

“皇上,这……”张三愣住了。

临淮侯李言恭立刻说道:“张三,这是皇上赏赐给你的,还不快点谢恩。”

“臣多谢皇上赏赐。”张三跪倒谢恩,眼睛里已经有了泪花。

朱翊钧亲手将他扶起,“快起来,以后用心做事,切记要遵守律法。”

“臣一定铭记于心。”张三感激涕零,估计他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大明朝,甚至他的家人也会感念大明朝。

这是朱翊钧提前特意做的功课,在京营中挑选一些人,记住他们的籍贯和家庭,在对照花名册发放军饷的时候,直接喊出士兵的名字,说出他的家庭情况。

家境贫寒的呢,赏赐钱财。

家境优渥的呢,赏赐战刀。

等这些人回到军队中一宣传,那朱皇帝的形象,顿时就能高大起来。

军心这不就牢牢的把控在朱翊钧的手里了吗。

军饷全部发放后,屏蔽众人,在场的除了朱翊钧和张诚之外,还有四人。

其中三人,是京营的三位当家人,总督京营戎政临淮侯李言恭,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郑洛,京营监军太监成敬。

分别代表勋贵、文官、内廷。

成敬这个监军太监,除了负责联络下面各营的督军太监等政治主官之外,还负责军需。

李言恭和郑洛,一文一武,相互制衡。

朱翊钧简单和他们三人说了几句之后,就让他们退下,而后看向剩余的那第四人。

此人是一位老者,是朱翊钧特意派人将他寻来的。

提起此人,可是大大的有名。

他就是着名军事家、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与谢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的,徐渭,

其画作尤是一绝,“青藤白阳”中的青藤,就是指的徐渭。

徐渭的一生,经历很丰富,自称南腔北调人。

他曾担任胡宗宪的幕僚,后经戚继光介绍到辽东,教授李如松。

只是,像这样的大才子基本上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晚年凄凉。

徐渭的晚年,就很是凄凉。

朱翊钧派人将他寻来后,将他安置在京营中,担任赞画,没事指导指导京营中的将领。

更重要的是,徐渭有对付倭寇的经验,这对于将来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很有帮助。

虽然以大明朝的实力收拾几个倭寇跟玩似的,但多一份保障,总是好的。

“徐先生,请坐。”朱翊钧很客气。

徐渭虽然放荡不羁,可面对皇帝,他还是十分谨慎,“臣不敢。”

“给徐先生搬把凳子。”朱翊钧对着张诚吩咐。

“奴婢遵旨。”张诚亲自给将一个凳子搬到徐渭身后,“徐先生,请。”

徐渭知道,这时候不能再客气了,“臣谢皇上恩典。”这才坐下小半个屁股。

“嘉靖年间,徐先生曾入总督署,担任胡宗宪的幕僚,当时倭患平定,也有先生的一份功劳。”

徐渭本就对胡宗宪被冤死而愤愤不平,如今经朱翊钧提起,心中不由得惆怅起来。

隆庆六年,明穆宗为胡宗宪平反。但全面平反,还是在万历十七年,在许国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明神宗为其全面平反。

此时,胡宗宪依旧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荣誉。

徐渭怅然道:“全赖世庙运筹帷幄,各地官员奋不顾身,这才平定倭患,臣的那点微薄之力,算不得什么。”

“先生过谦了。”

说着,朱翊钧对张诚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拿起一道奏疏缓步走到徐渭面前,递了过去。

徐渭接过奏疏,打开一看,满脸的不可思议。

等仔细再看,徐渭这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尤其是那三个字,胡宗宪。

朱翊钧望着徐渭惊诧的样子,缓缓开口,“这是礼部尚书许国,请求替胡宗宪平反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