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165章 量变带来质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原则上大炮炮管不适合浇铸成形,钢铁内部晶体粗大结构强度有缺陷,需要进行反复锻造使晶体细化且分布均匀。

现代炮管制造,是用实心钢胚进行液压锻造后再钻孔形成炮膛。

但这样的大型工业能力古代确难实现,就当古人铸造的大炮射程只有几公里,不敢增加发射药量吧。)

待炮管初步冷却成形,但没有完全冷却前,工匠们快速将炮管从沙模中挖出来。

再用一个连接滑轮和锁链的大铁夹子夹住炮管,将之吊入淬火池中进行油淬。

因为工匠们没有办法提高淬火油的燃点,所以淬火时不可避免地会燃起火来。

不过等冷却后就好了。

不止是炮管的浇铸,还有炮闩零件、大炮制退的两个制退脚、齿轮、钢刀、马蹄铁、农具、铁珠子等等物件,这座钢铁厂都能有能力高效制造出来。

就连铁皮也可以用较软的熟铁,通过简单的齿轮和滚压机械制造出来。

类似让黄金通过由大到小不同孔径的孔一样,逐渐将黄金拉成丝。

工匠们也可以利用熟铁的延展性,由大到小用不同规格的滚压装置,将通红的铁片一点一点压薄成可以裁剪的铁皮。

炼制完这一炉钢的工匠们,顶着一身大汗疲累地走出灼人的钢铁厂。

另一批工匠也无缝衔接上他们的工作。

朝接班的来人问了句:“今天吃的什么?”

“有鱼,有豆腐,有豆浆,管够,还能带些回家给婆娘孩子。”

工匠们满意地朝食堂走去。

高炉炼铁只要开炉了轻易就不能停下。

如果突然停止,炉内温度急剧下降,耐火的炉衬可能就出现裂缝。

重新升温还得消耗大量材料。

颅内凝固的铁水铁渣也很难清理出来。

干这活不仅要长时间承受高温,没有现代化机械设施又极其耗费劳力。

所以钢铁厂都是三班倒甚至四班倒,日夜不能停火。

但换回来的价值也是极其巨大的。

大汉以后有源源不断的钢了。

对于从事这份劳累伤身的工作,甚至以后因为出汗过多导致缺钾再不能从事重体力的工人们,用好待遇保证他们后顾无忧是最基本的。

为国家出力,历来都是如此。

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也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与钢铁厂工匠相似的,还有火药厂的工人们。

他们的工作更是高危。

因为担心意外发生大爆炸,就连场地的选址都是远离人烟的大山禁区之中。

从硝矿厂、硫磺厂、钢铁厂,还有大司农下辖白糖司等部门运送来的火药原料,源源不断进入这处大山之中的军事禁地。

就连炭粉也必须要从别处烧制再运来,禁绝一切明火。

每一种原料,尤其是硝酸钾和硫磺必须要单独存放,仓库之间相隔很远。

工人们按照比例将糖水、硝酸钾、硫磺、炭粉混合搅拌成糊状。

再将具有一定湿度不易引爆的火药粘团,在统一孔径的木筛上挤压变成细长条,用木刀将这些细长条仔细截断,阴干后便成了颗粒火药。

钢铁厂运来的手雷外壳,都是用铁皮提前制作成了空心的球状,且有一大一小内嵌式的两层铁壳。

两层铁壳之间已经提前用铁珠子填实并做好了密封。

这样在制造手雷的过程中,可以减少火药工人的装填步骤,隔绝铁珠子与铁壳撞击产生的火星子引爆火药,即便有火星子也被内嵌铁壳隔绝开了。

用厚实且有一定水分的布料,包上固定量的颗粒火药放入内层铁壳的空心中。

水分可以消除静电,把控好布料稍稍有点潮就行,布料还能避免手雷晃动时火药与铁壳内壁碰撞。

再往火药里插上一根特制引线,将引线穿过封盖中心的空洞,螺纹结构的封盖和铁壳只要通过旋转就能封闭严实。

最后在引线和封盖孔洞那里糊上一圈树漆作为胶水粘合住引线不会松动,同时树漆还有防水功能,避免手雷淋雨后内部火药受潮失效。

这样一颗点火式的手雷便制作完成了。

至于引线为什么是特制的,是因为它有防水和燃烧较慢的特点。

用多股棉线或麻线作为引线的线芯,将之浸泡在火药、石墨(煤层中常见矿物,也有古人来写字)混合成的液体中。

石墨在其中作为缓燃剂,可以减慢引线燃烧速度。

浸泡后的引线晒干后再裹上一层虫胶作为引线防水层。

其它胶水也可作为替代品,不过像树漆凝固后是固体,过度弯折会开裂,影响引线整体防水效果。

硝石本身就是氧化剂,高温下会产生氧气,所以配备这样的引线,在做好手雷整体防水性能后,别说是在下雨天使用,就是将手雷扔到水里都能爆炸。

火药厂也不止制造这一种手雷。

这种破片手雷杀伤范围很大,使用者如果没有掩体很大概率会被自己的手雷伤到。

所以火药厂还会制造相比破片手雷更大装药量的炸药包,这样士兵在进攻时没有掩体也可以使用炸药包进行杀敌。

除了单兵使用的投掷火器,火药厂还会制造没良心炮的圆筒状发射药、炮用炸药、矿用炸药、枪用纸壳定装弹等等火药装备。

这些极为超前的火器装备,将在部分列装羽林军后,便开始陆续送往征讨匈奴的北方前线。

有了天幕为大汉开启的科技革命,许许多多直属朝廷管控的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虽然在一些技术上遇到问题,还没有掌握天幕透露的所有科技。

比如雷酸汞底火、二氧化硅提纯、雄性不育系杂交水稻等。

大汉获知这些科技的时间还很短,古人们的智商并不比后世人差,只要朝着这条路走下去,破解这些科技的应用壁垒只是时间问题。

其它朝代也大抵是如此。

虽说像三皇五帝夏商周,这些朝代的科技基础和人口数量比较薄弱,无论是发展还是研究起来都会比后面的朝代要慢一些。

但换而言之,像宋朝、明朝这些拥有更为坚实的科技底子,人口巅峰时期甚至突破一亿的朝代,科技突破的速度自然会更快。

也能倚仗庞大的人口与完整体系,让科技转化出更多的国力。

天幕对历史的影响,将渐渐由量变带来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