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一场梦,杜蔓并没有认识封潇声,也不存在这个人物。她与封潇声的爱情,只是她长期缺爱之后的脑海里衍生出来的一场梦,这场梦刚好填补了她的缺爱,事实上,她还是那个孤零零的小女孩,从未被爱。
故事以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结尾结局。
谁能想到上大学前杜蔓是一个笃定的单身主义,然而却也勇敢追爱,当她逐渐感受爱之后,又逐渐失去爱。爱是什么,爱是患得患失,爱是该死的东西,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爱,是从古至今永恒的话题,美好且短暂,人们很容易爱上一个人,又很容易不喜欢一个人,我们总在爱与被爱的旋涡里沉沦。
爱是一种表现不是一种理念,爱是自然流露的,不需要任何技巧,也不是竞争。爱上一种奢侈品,爱是一种高端能量,不是都能有能力给予。
我们都渴望爱,向往美好,但是在男男女女的身上,很难存在纯洁,真挚的爱情。我们向往爱,我们渴望爱,但是我们很难拥有。
可是,杜蔓不懂什么是爱,更不能接受庸俗的爱。
她不明白,她这么努力,这么认真,为什么还是没有得到爱,封潇声不是真的,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原来她还是像之前那样,什么都没有。
分手后的杜蔓不断思考爱与被爱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人们为什么会相爱,又为什么会分开,持续的爱很难吗,为什么爱总会消失?不需要爱的人会过的怎么样,是什么支撑人或者,是爱吗?”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的着杜蔓,她想要了解爱是什么,人与爱的关系,显然这次恋爱让杜蔓有了对的爱的理解,也开始研究爱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同鬼魅般纠缠着她。她看着街头巷尾的情侣们,有的甜蜜依偎,有的争吵冷战,心中满是迷茫。
她想,封潇声的出现曾点亮了她的世界,他们一起在雨中奔跑、在深夜长谈,那些心动与温暖是如此真实。可转眼间,爱就消失殆尽,只留下满心伤痕。那不需要爱的人又会怎样呢?是孤独却洒脱,还是在黑暗中彷徨?
杜蔓决心探寻爱的真谛。她开始阅读哲学书籍、心理学研究,甚至与陌生人交谈分享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明白,爱或许是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是灵魂的相互吸引,也是生活琐碎中的坚守。而人与人的相爱,是缘分交织,也是自我需求的投射。至于爱的消逝,可能是岁月磨损,也可能是初心改变。
这次恋爱的伤痛,成了她研究爱的起点。她不再只是一个为爱伤神的女子,而是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探索之路,试图在爱与人性的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重新定义自己与爱的关系,以爱之名,疗愈自我,也拥抱未来的可能。
杜蔓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看着车水马龙中人们行色匆匆。在写字楼里,白领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为了事业拼搏,他们的爱或许藏在对工作成就的追求中,对团队伙伴的协作里。菜市场中,摊主们热情地招呼顾客,那是对生活质朴的爱,对家庭生计的担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家属焦急的等待和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爱在这里是对生命的守护与期盼。工地上,工人们挥洒汗水,一砖一瓦地搭建着城市的未来,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生活改善的渴望,皆是爱的力量。
乡村的宁静中,农民们精心耕耘着土地,田野里的作物是他们的希望,是对土地深沉的眷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之爱。在广袤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各自演绎着独特的人生故事。
尽管身份、职业、环境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眼中闪烁的光芒,都是对美好的向往。这份向往汇聚成人类世界中多样而又统一的爱,它跨越了年龄、性别、阶层,让世界在爱与被爱的交织中,持续绽放着生机与温暖,而杜蔓也在这一路的见闻中,慢慢释怀过去,重新拥抱生活给予的这份厚重的爱。
在繁忙的交通,在写字楼,在菜市场,在医院,在工地,在乡村,在田野里,在大地上,杜蔓看到了不同的人做着不同事,有不一样的追求,不一样的人生,受不同文化的洗礼,爱着不同的人和事,都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和想法。尽管人与人各不相同,但都有美好的追求,都在努力创造世界的美。这就是人类的世界,这就是人类的爱。
杜蔓打开耳机,播放乐库里的曲目,每首歌都那样动听,跟之前听歌的心境完全不同。
再听那些曾经被她轻轻哼唱的爱情歌曲,如今却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他人爱情故事的大门。每一个音符的跳动,每一句歌词的吐露,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段或甜蜜、或苦涩、或遗憾、或圆满的爱情篇章。
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她仿佛看到了歌中的男女主角在雨中相拥,为了爱勇敢地对抗世界;又或是在夕阳下的分别,眼中满是不舍与眷恋。那些歌词,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饱含着深情与心痛,像一把温柔的刀,精准地刺进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曾经,她听的是旋律;如今,她听的是故事。她在这些歌曲里找到了共鸣,那些她经历过的心动、争吵、甜蜜与绝望,都被一一映照。每一首歌都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接纳着她的悲伤;又像是一位智者,用简洁而有力的话语,告诉她爱情的复杂与美好。在音乐的世界里,杜蔓尽情地沉浸,任由那些故事冲刷着自己的灵魂,慢慢治愈着那颗破碎的心。
分手后的杜蔓听懂了所有的爱情歌曲。
“原来这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