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在北京的烧杀抢掠严重影响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导致他们无法迅速行动。李自成并不知道吴三桂不来北京的真实原因——刘宗敏抢了陈圆圆,这个理由看起来有些荒谬——作为一代枭雄的李自成显然不会相信这样的借口。因此,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自离开北京后,行军速度一直较为缓慢。直到 4 月 21 日,这支军队才抵达山海关。

李自成这次出征可谓煞费苦心。他特意带上了被俘的前明太子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试图从国家和家庭两个方面占据道德制高点。此外,李自成的军队人数实际上不超过 10 万,但他却对外宣称自己拥有 30 万大军。这种策略无疑是一种心理战,目的是通过宣传绝对优势的力量,给被困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施加巨大压力。

然而,出身卑微的李自成却无法理解吴三桂当时的想法——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宁愿用自己仅有的不到四万人的军队拼死一搏。而且,吴三桂手中掌握着防御严密的山海关防线,正静待大顺军的来袭。

此时,还有一支军队——满清的八旗军也到了山海关附近。原本,他们只是想趁乱分一杯羹,并未料到有机会与关宁军并肩作战。然而,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吴三桂竟然主动向满清求助,这让他们感到意外和兴奋。虽然吴三桂与满清有着多年的敌对关系,但如今他愿意放下成见,寻求合作,只为了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个公开的理由就是李自成逼死了崇祯皇帝。】

“要真是为了崇祯报仇,早干什么去了!”诸天之下的皇帝、臣子们听到这话后都嗤笑不已,对这个理由表示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如果吴三桂真心想要为崇祯报仇,早就应该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到现在才来声称自己的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让人难以信服。

然而,尽管他们对吴三桂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局势下,吴三桂确实已经没有其他可行的道路可供选择。面对李自成的强大压力和明朝的衰落,吴三桂必须做出决定。要么与李自成合作,要么投靠清朝。这两条路都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让他陷入了困境之中。

【李自成对于山海关的安排可以说是井井有条,让人不禁感叹他的智慧与决断力。首先,他将自己的精锐部队留在原地休整,以保持他们的战斗力。而与此同时,那些饥饿疲惫的流民以及急于表现忠诚的新附军,则被派往前线冲锋陷阵。这样的安排既能够利用这些军队的力量,又能避免对自身精锐造成过多消耗。

大顺军行动迅速,很快抵达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地区,成功切断了吴三桂向关外撤退的道路。这一策略使得吴三桂陷入困境,无法轻易逃脱。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精心部署了其余的六万人马,兵分多路,分别向着山海关的西罗城、北翼城以及东罗城发起猛烈的攻击。这样的多方位进攻战术让吴三桂陷入了被动,他不得不将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开来,以应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

在公元1645年4月23日这一天,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军队可谓是倾尽了全力,施展出了他们声名远扬的\"三堵墙\"战阵。这支军队被巧妙地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主力步兵,他们手持着锋利的长矛,排列成整齐的方阵,横向展开,宛如一道坚固的城墙。

其次,在步兵方阵之后,还有一群装备精良的弓弩手,时刻保持警惕,准备给予前方部队强力的支援。

而在大顺军队中最为强大和勇猛的骑兵则紧密跟随在步兵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后盾。更为重要的是,李自成本人亲自带领着一支压阵的精锐骑兵队伍,稳稳地镇守在全军的最后方,彰显出他作为领袖的威严与决心。

吴三桂的关宁军摆出的阵法也相差无几。大量手持长形盾牌和长矛的重步兵整齐地排列在阵列的中央位置,一共分成了四排。在这些重步兵的前方,布置着三排手持圆盾和砍刀的近战步兵;而在他们身后,则是三排背负着弓弩和火铳的轻步兵。至于那些精锐的关宁铁骑等骑兵部队,同样被安置在步兵战线的后方。

大顺军的骑兵如同疾风一般从步兵阵线的后方疾驰而出,他们骑在马背上,以惊人的速度冲向关宁军的阵地前沿。骑手们动作熟练地拉开弓弦,搭上箭矢,随后箭如雨点般密集地飞出。面对如此猛烈的箭雨,关宁军的重步兵们手忙脚乱,纷纷举起手中的盾牌试图抵挡。然而,对于远处的射击步兵来说,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目标并进行还击。

大顺军的步兵阵线犹如潮水般地向前推进着。就在这时,关宁军的火力如雨点般集中向他们倾泻过来。然而,在弓弩手的掩护下,大顺军的重步兵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长矛,侧身紧紧依靠着长盾,不慌不忙、悠然自得地向前缓缓移动。明军火力不足的致命弱点瞬间暴露无遗。

大顺军几乎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便迅速逼近了吴三桂的刀牌手。伴随着一阵激烈而沉闷的盾牌撞击声响起,大顺军长矛手的优势变得异常明显。关宁军的刀牌手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连连后退。见状,关宁军的第二线盾矛兵迅速冲上前来,接替了已经开始败退的前排。

这两支装备和战法差不多的队伍,在战场上就这么短兵相接了。这种情况,上一次出现还是2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呢。

吴三桂的关宁军虽然号称精锐,可大部分人都只是躲在精锐后面的老油条。这些人打仗的时候,通常都是出工不出力,只要一看到形势不对头,立马撒腿开溜。而大顺军则完全不同,他们在西北长期历练,又在中原等地多次与明军拼杀过,战斗力非常强大。

由于数量上不占优势,山海关的守军逐渐支撑不住。而大顺军的精锐在前两天的战斗中保存了实力,现在依靠着人数和体力的优势,成功地击退了关宁军的两翼。最终,吴三桂和他的精锐部队被大顺军三面围困。

此时此刻,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然濒临崩溃边缘!他们的步兵遭到大顺军自左右两侧的围剿,而双方的骑兵则在方阵的空隙与两侧激战正酣。至于身处北方山头观望战局的清军心中作何感想,我们无从得知。然而,多尔衮却机敏地察觉到,时机已至!

随着嘹亮的号角声划破天际,李自成最不愿见到的一幕终究还是上演了。只见清军的阿济格与多铎各率两万精锐骑兵,顺着风向从山坡上疾驰而下。在释放出一轮凌厉的箭雨后,满洲与蒙古的骑兵如猛虎般扑向大顺军步兵身后的轻步兵。

众多大顺军尚未有时间摆出射击架势,便被装备精良的重甲骑兵击溃得晕头转向。紧接着便是一片混乱与溃败。那些仍在前方奋勇搏杀的重步兵,很快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许多士兵纷纷倒在了清军与关宁军的夹击之下。

李自成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纵横南北的一代霸主,其辉煌的征程却在这片血迹斑斑的石堆战场上戛然而止。他的精锐部队在城门和山间遭到了来自两面敌军的夹击,被打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面对如此惨败,李自成别无选择,只得率领着残部退回北京。

而此时,清军刚刚取得一场大胜,又怎会错过乘胜追击、巩固胜利果实的良机呢?他们迅速派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紧紧追杀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的部队经历了长时间的战斗,已经疲惫不堪,难以抵挡敌人的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李自成终于摆脱了追兵,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时间来到了1644年6月6日,这一天,清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并成功地进入了北京城。而在此之前,那些撤退到这里的大顺军早已逃之夭夭。李自成在离开之前,还残忍地处决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家人,这一举动无疑将他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顶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清军的先头部队正是由吴三桂所率领的关宁军。吴三桂作为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曾镇守山海关一带,如今他投靠了清朝,成为了清军的得力干将。打这以后,这位前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就被封为清朝的平西王啦,而且还发誓要为清军统一天下出把力呢。

再看看一路向西的李自成,虽然他也很厉害,但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嘛。所以他还是想着守住关中的根据地,然后找机会再打回去。可是啊,清军自从进了关,就跟疯狗一样追着他不放,根本不让他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随着大顺军坚守的另一个重要关口——潼关,被清军的红衣大炮给攻破了,李自成彻底没了割据一方的本钱,只能带着军队到处乱跑,又变回以前的流寇咯。结果呢,才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在湖北武宫山被一个老农民给打死了,他那起起落落的一生就这么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