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联明抗清的局势逐渐浮出水面。然而,就在大西军的领导集团内部,却悄然分化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

其中一条路线由孙可望领衔,他怀揣着勃勃野心,妄图效仿古代的曹操,通过控制南明皇帝来号令天下群雄,进而取代永历帝,实现大西国借尸还魂、自己独掌大权的梦想。

与此同时,另一条路线则是以李定国为首。与孙可望不同,李定国坚定地主张回归明朝宗室,并全心全意地辅佐永历政权。他深信只有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抵御清军的入侵,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正是由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和追求,使得大西军余部的命运从此被改写,分裂成为了一种无法逃避的结局。

而促使这种分裂局面加速形成的外部原因,则是永历小朝廷中的吴、楚两党各自拉拢孙可望和李定国作为自己的靠山。他们利用两人之间原本存在的分歧,不断煽风点火,加剧双方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大西军陷入自相残杀的悲惨境地。

早在清顺治四年(也就是南明永历元年,公元 1647 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正月里,士气高昂的大西军,浩浩荡荡地向着贵州进发。他们旌旗蔽日,马蹄声如雷贯耳,所过之处尘土飞扬。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来到了阳春三月。此时的大西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贵阳、定番州以及永宁州等地。那些原本负隅顽抗的南明及土司军队,在大西军强大的攻势面前不堪一击,纷纷选择投降。一时间,贵州西部的诸多郡县都望风而降,大西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地区。

而在贵阳这座城市里,四位声名显赫的将军在遵义会议后又一次围坐在一起,就大西军未来的出路和战略展开激烈的讨论。

其中,孙可望提出应当前往广东南岭一带发展,因为那里靠近大海,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可以迅速出海躲避;然而,李定国却力主协助南明政权,以恢复大明江山为己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清军入关后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张献忠对于明朝的态度也已经悄然转变。就在他重伤牺牲之前,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自己的部下说道:“历经三百年风雨沧桑的大明王朝乃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正统所在,它至今尚未灭亡想必是上天的旨意。待我死后,尔等一定要归顺大明,切不可做出违背道义之事!”这番话语犹如洪钟一般,深深地印刻在了李定国的心间。

与此同时,大西军的连连失利,犹如一记沉重的闷锤,狠狠地砸在了李定国的心头。望着眼前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他的内心充满了懊悔和自责。回想起自己曾经反明的前半生,如今看来反而为满清入关扫清了道路。此刻,李定国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归顺南明,以自己的力量恢复那曾经辉煌的大明朝。

然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孙可望的坚决反对。孙、李二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谁也不肯让步。李定国气得满脸通红,怒目圆睁,大声吼道:“你要是真有这般能耐,就独自前去吧!莫要再拉着我给你当垫背!”说着,他猛地拔出腰间锋利无比的战刀,朝着自己的胸口狠狠刺去。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在场的众将都惊呆了,他们纷纷冲上前去,死死地抓住李定国的手臂,拼命夺下那把寒光闪闪的战刀。紧接着,一名将领迅速撕下自己战袍上的一角,小心翼翼地为李定国包扎伤口。其他将领们也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愿听从将军您的号令!”看到众人对自己如此拥护,李定国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而孙可望则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李定国会做出这样极端的举动,更没想到众将竟会如此齐心地力挺李定国。无奈之下,他只好默默地收回了自己先前坚持的意见。

此后,当成功占据了云贵地区以后,孙可望伴随着自身地位的不断攀升,其内心深处潜藏着的个人野心也如同吹气球一般日益膨胀起来。

就在这时,明朝的御史任僎看准时机,刻意迎合孙可望那难以抑制的欲望,谄媚地向他进言道:“以孙将军您如今的实力和威望,完全有能力自立为王,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到那时,您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各级官员,发行专属货币,并昭告天下启用新的年号。如此一来,您便能尽享无上荣光!”

孙可望听完这番话,心中大喜过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登上王位、号令天下的辉煌场景。

然而,与孙可望的想法截然不同的是,李定国对于这种谋逆篡位的行径表现出了极度的鄙夷和反感。每当有人提及此事,他都会毫不留情地加以驳斥,坚决反对这种不忠不义之举。

见此情形,孙可望心生恼怒,觉得李定国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于是开始暗中与亲信王尚礼密谋策划,企图通过打压李定国来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权威。

终于,在清顺治五年(也就是南明永历二年,公元 1648 年)四月初一这一天,各方军队按照命令一同前往演武场集结待命。李定国所率领的部队率先进入了武场,按照军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惯例,士兵们鸣放礼炮以示敬意,同时升起了帅旗。

可谁曾想,这一举动竟成为了孙可望发难的借口。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指着李定国斥责道:“平日里你就从未将我放在眼中,今日更是公然无视我的存在!”一时间,整个演武场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一场激烈的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孙可望面色阴沉,怒不可遏地大声发令道:“来人啊!给我把李定国拖下去杖责一百军棍!”此言一出,众将士皆惊。

李定国听闻此令,顿时勃然大怒,他双目圆睁,怒视着孙可望,大声吼道:“孙可望,你竟然如此对我?我与你乃是结义兄弟,只因如今大军暂时没有统帅,众人方才尊你为主,难道你以为我真的需要仰仗于你不成?”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前军府都督白文选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从身后紧紧抱住李定国,急切地劝说道:“李将军,请您暂且忍耐一下吧。如果此时您负气离去,那么咱们这支大军势必会分崩离析,届时敌人必然会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定国听了白文选这番话,心中虽仍有万般不甘,但也明白其中利害关系。他咬咬牙,强压下心头怒火,无奈地点头应道:“好,今日我便暂且受了这责罚。”

然而,军中诸位将领见李定国要受此重罚,纷纷跪地求情。孙可望见状,略作思索后,终于松口道:“既然众将求情,那便减半,杖责五十军棍吧。”

随着一声声沉闷的棍棒声响起,李定国咬紧牙关,硬生生承受着这痛苦的刑罚。待五十军棍打完,他已是伤痕累累,脸色苍白。

孙可望这时却又假惺惺地上前抱住李定国,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痛哭流涕道:“贤弟啊,我也是迫不得已,一切都是为了大局为重,为了大义啊!还望贤弟莫要记恨于我,日后咱们定当同心同德,共图大业!”

李定国一心想要维护大西军内部的团结稳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侮辱,他选择默默地忍受下来。尽管心中满是委屈与愤怒,但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向主帅请令前往平定沙定洲之乱。

时间来到五月,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定北王艾能奇率领着大军征讨东川,奋勇杀敌。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激战正酣之时,又一支毒箭无情地射中了艾能奇。瞬间,剧毒蔓延全身,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最终因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艾能奇所带领的部队也因此陷入了混乱之中,好在此时孙可望及时出手,将其收编至自己麾下。

在大西军的四位王爷当中,艾能奇向来与孙可望关系要好。而刘文秀则常常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凡事都随着大流走,不轻易表态。相比之下,李定国对孙可望却是心存不满,始终不肯服气于他。那一次,正是孙、艾两位王爷私下商议,趁着在校场操练的机会,将李定国狠狠地暴打一顿,以此来树立孙可望在军中的威严。

如今,艾能奇不幸中毒身亡,他手下的部将冯双礼虽然依旧忠心耿耿地效命于孙可望,但其地位较低,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到四王议政这样的高层决策中来。如此一来,原本在四王议政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孙可望,因为失去了艾能奇这个重要的盟友,势力开始逐渐削弱。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公元 1646 年),正值深秋时节,寒风凛冽。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毅然挺身而出,拥立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登基称帝,定年号为永历,由此建立起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

然而,此时的局势波谲云诡,人心难测。孙可望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全然不顾“联明抗清”的大义名分,一心妄图割据云南,称霸一方。其野心昭然若揭,令众人忧心忡忡。

面对孙可望的勃勃野心,李定国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斥责道:“如今肇庆已有永历皇帝在位,统御天下。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究竟有何德行与能耐,竟然如此妄自尊大!莫非是想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不成?”

李定国声如洪钟,气势磅礴,一番话语犹如利剑般直刺孙可望的心窝。一时间,孙可望被怼得哑口无言,面色铁青。但迫于李定国实力雄厚,兵强马壮,孙可望只得暂且按下心中的贪欲,暂时打消了割据称雄的念头。可尽管表面上偃旗息鼓,但其内心深处却依旧对此事耿耿于怀,难以释怀。

就在这时,明云南副使杨畏知登场了。此人乃是孙可望的同乡,且善于察言观色,心机深沉。他早已窥透了孙可望的心思,于是趁机怂恿道:“孙将军啊,您看您和另外三位将军地位并列,可并非仅仅依靠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声就能让众人信服。现如今,永历帝不过偏安于肇庆一隅,您难道就甘心屈居人下,不想成就一番雄图霸业,成为真正的一方霸主吗?”这番话如同火上浇油,再度点燃了孙可望那颗蠢蠢欲动的野心。

孙可望阴恻恻地说道:“如今既有了皇上这张王牌在手,那我便可效仿古人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谅那些人也不敢公然违抗我的旨意。”言罢,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于是乎,在清顺治六年(也就是南明永历三年,公元 1649 年)四月的时候,孙可望派遣杨畏知作为正使,前去和永历帝商谈所谓的“联合恢剿”事宜,并毫不客气地提出要让朝廷册封自己为秦王。

李定国对孙可望的心思可谓是心知肚明,但为了能够实现“联明抗清”这个共同的心愿,他只能选择沉默不语,将心中的不满暂且压下。然而,孙可望那看似合理实则无理的要求,最终还是遭到了永历帝以及其手下大臣们的坚决回绝。

可孙可望哪里肯善罢甘休?在任僎的不断怂恿之下,到了清顺治七年(即南明永历四年,公元 1650 年)八月,孙可望竟然不顾众人反对,擅自自称为“秦王”,不仅如此,他还大摇大摆地将云南改称作云兴省,甚至胆大妄为地私自铸造起了钱币。对于孙可望这种嚣张跋扈、目无王法的行径,李定国自然是极为不满,心中的怒火也是越烧越旺。

而随着李定国在广西云南两蹶名王,名震天下,刘文秀对清作战不利,被踢出了核心决策圈,四王变两王,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