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字体系里,有时仅仅变动一个字或者调整字词的排列顺序,就能让整句话乃至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事例。

曾几何时,有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奉皇命率领大军出征作战。然而战况却不尽人意,这位将军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失败,其军队士气低落,可谓是损兵折将。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就连向皇帝禀报军情的奏章该怎么书写,他都感到束手无策。

就在这关键时刻,将军身边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挺身而出,对奏章中的“屡战屡败”一词稍作改动,巧妙地改成了“屡败屡战”。尽管所描述的战事依旧没有任何改观,但通过这样简单的文字调整,原本消极悲观的氛围瞬间逆转,凸显出将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英勇形象。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明清交替之际,又一段传奇故事悄然上演。郑芝龙选择了投降清朝之后,年轻有为的郑成功毅然扛起了郑家海盗集团的大旗,成为新的首领。

可是此时的局势对于郑成功而言极为不利,因为最为精锐强大的主力部队已被郑芝龙带走并归降于清军。因此,在初始阶段,郑成功与清军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激烈战斗,结果大多是以失败告终。但郑成功并未气馁,他以顽强不屈的意志,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勇敢地爬起,继续抗争到底,真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不仅鼓舞着他自己的部下,也令后世之人对其钦佩不已。

郑成功,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又被称为朱成功。他本名乃是郑森,亦有别名福松。其字为明俨,号则是大木。郑成功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乃郑芝龙的长子。

当时,正值风云变幻之际,隆武政权应运而生。郑芝龙将自己出类拔萃的儿子郑成功引荐给了隆武帝。隆武帝见到郑成功之后,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赞赏有加。于是乎,隆武帝做出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决定——赐予郑成功明朝的国姓“朱”,并亲自为他改名为成功,同时还册封其为忠孝伯。

正因如此,按照当时的礼数和习惯,我们理应称呼他为朱成功。而世人也称其为“郑赐姓”、“郑国姓”以及备受尊敬的“国姓爷”。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民间巷陌,人们皆尊称他为国姓爷,他的威名远扬四方。

隆武二年伊始,郑成功便毅然投身军旅,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此后,他屡次领命出征,穿梭于闽、赣两地之间,与来势汹汹的清军展开激烈交锋。因其英勇善战且智谋过人,故而深受隆武帝的赏识和器重。

而彼时,真正掌控着军政大权的乃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但令人遗憾的是,郑芝龙对于全力抗击清军一事似乎并无太多热忱。当清军气势如虹地挥师南下直逼福建之际,郑芝龙竟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指令——命驻守仙霞关的将领施福(其又名施天福,乃施琅之族叔)率部撤回福州。这一决策无疑给了清军可乘之机,致使他们长驱直入攻入闽北之时,几乎未遭遇任何有效的抵抗,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迅速推进。

在此之后,郑芝龙全然不顾郑成功和郑鸿逵等人的强烈反对,铁了心要带着其他几个儿子一路向北,朝着清朝屈膝投降。郑成功苦口婆心地劝阻自己的父亲,但奈何郑芝龙心意已决,根本不为所动。无奈之下,郑成功唯有带领一部分忠心耿耿的士兵愤然出走金门。

郑芝龙原本满心欢喜地认为,只要他向清朝投降,不仅能够保住自家庞大的家业,而且还有望获得高官厚禄,平步青云。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清军征闽的主帅博洛竟然出尔反尔,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不仅如此,博洛更是毫不留情地将郑芝龙以及他的诸位儿子一并挟持前往燕京。更为过分的是,清军紧接着就发兵攻打了郑家世代居住的故乡——闽南南安。

而此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已经从遥远的日本搬迁到南安定居下来。谁曾想,这位善良无辜的日本女子却偏偏遭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在兵荒马乱之中,田川氏不堪受辱,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远在他乡的郑成功得知母亲惨死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对清朝的仇恨愈发刻骨铭心,也更加坚定了他矢志不渝抗击清兵的决心。

从此以后,郑成功毅然决然地率领着父亲昔日的部下,活跃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与清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他们英勇无畏,浴血奋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南明后期除大西军以外另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这支队伍在郑成功的英明领导下,给清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隆武政权土崩瓦解之后,郑成功无奈之下只得远遁金门暂避风头。然而,他并未就此消沉,反而雄心勃勃地展开了一系列行动。此后,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沿海各个地方,积极招兵买马,并努力收编郑芝龙昔日的旧部,在南澳这个战略要地成功募集到了数千名英勇善战的兵力。

时间来到永历元年(也就是清朝顺治四年,公元 1647 年)的正月,郑成功在小金门竖起大旗,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这样一个响亮而又饱含深意的名号正式誓师反清。

此时此刻,郑成功麾下的得力部将大致来源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其一,有那么一小部分将领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着郑成功一同起兵反抗,其中就包括洪旭等忠勇之士;其二,还有许多来自福建沿海地区满怀壮志豪情的仁人义士纷纷响应郑成功的招募,比如海澄人士甘辉以及漳浦人蓝登等等,他们都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业之中;其三,则是一些原本由清方派驻在东南沿海一带,但内心深处依然眷恋着大明故国的将领们,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弃暗投明,主动脱离清军归附郑成功帐下效力。

永历元年,风云变幻之际,李成栋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清大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他竟追随郑芝龙一同投降清朝,并被划拨至佟养甲和李成栋的部下,参与对两广地区的猛烈进攻。在此期间,诸如施琅(彼时名为施郎)、洪习山以及黄廷等一众将领,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最终又再度回归到郑成功的阵营之中。

而正是这支历经辗转的军队,在日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郑成功部队中的核心力量。但回顾自隆武二年起直至永历五年这段”漫长而艰难“的时光,郑成功所取得的军事成绩实在难以称得上辉煌。不说其屡屡遭遇战败之苦,就算偶尔获胜,那也仅仅只是些小规模的胜利罢了。面对清军强大的攻势与压力,郑成功及其军队在战场上可谓是举步维艰。如:

永历元年七月,骄阳似火,大地仿佛被炙烤得快要燃烧起来。郑成功率领着他的军队,会同郑彩所部,气势汹汹地向着海澄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然而,尽管他们英勇无畏,但最终还是未能攻克这座坚城,无奈之下只能黯然撤退。

仅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永历元年八月,郑成功并未因之前的失利而气馁,反而愈挫愈勇。这一次,他与郑鸿逵率领的部队联合起来,将目标锁定在了泉州府城。他们兵临城下,准备一举拿下这座重要的城池。但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清漳州副将王进率领着大批援军如神兵天降般赶到战场。面对清军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郑军渐渐陷入劣势,最终难以抵挡,只得且战且退。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永历二年。此时的南明局势愈发艰难,但仍有一些仁人志士愿意追随郑成功,共图抗清大业。其中,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毅然前来归附,使得郑成功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积蓄力量之后,郑成功决定再次主动出击。

五月,郑军浩浩荡荡地包围了泉州城,城内的清军惊慌失措。郑军日夜攻城,喊杀声震天动地。然而,正当他们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战局却突然发生了逆转。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以及福建提督赵国祚等人率领大军转而对同安发动了凶猛的攻击。郑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郑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守将及众多军民纷纷战死或受伤,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不久之后,清朝的援军也相继抵达泉州。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郑成功深知继续围攻泉州已无胜算,于是他怀着满腔悲愤下令撤军,带领残兵败将怆然退回海上。望着那渐行渐远的陆地,郑成功暗暗发誓:终有一日,我定会卷土重来!

话说那永历二年之时,原本效命于唐王朱聿键、入据广州并建立起绍武政权的总兵林察,竟仓惶自广东逃归。此人带回一则重大消息,乃是有关广西、湖广等地纷纷拥立永历帝之事。

闻此讯后,郑成功不禁喜形于色,兴奋地高举双手过顶,额头之上更是因激动而青筋暴突,口中高声言道:“天可怜见!吾终于寻得可为之效力之君主矣!”言罢,当即下令摆设香案,面朝南方虔诚下拜。自此以后,他便遥遥尊奉永历皇帝所定之年号及历法,以示忠心不二。

紧接着,郑成功又派遣隆武朝时的中书舍人江于灿以及黄志高二人,携带精心拟就的表文,乘舟沿海路赶赴广东。这表文中详细陈述了他本人在福建沿海一带奋力抗击清军的种种情形,并表达出愿在永历朝廷的统领之下,与各方势力相互协同配合,共同谋划恢复大明江山之大计。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永历三年。郑成功毅然决定更改年号,正式将永历年号奉为正统。而永历帝对郑成功此举亦是深感欣慰,当即为其册封为“延平王”(郡王)。此后,世间之人提及郑成功时,除了原名之外,亦会尊称其为“朱延平(或称作郑延平)”。

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在成功得到了施福和施琅所率领的那支精锐之师回归之后,郑成功踌躇满志,决心挥兵南下,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征战之旅。

此次出征,不仅要给予闽南地区的清军以沉重打击,更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沿途收服各地的城寨,以此作为稳定的粮源供应地。于是,郑成功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程。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战斗,郑军势如破竹,先后从清军手中夺取了漳浦、云霄等地。这些地方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郑军上下信心倍增。与此同时,他们还顺利地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后方防线。

然而,十一月的一场攻打诏安之战却遭遇挫折,未能攻克。面对这一情况,郑成功果断决策,下令大军转向粤东进发。军队沿着分水关一路挺进,直至抵达潮州一带。在这里,他们将矛头对准那些拒不合作的零星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征讨行动。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来到了永历四年五月。在这段漫长而紧张的日子里,郑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接连取得胜利。他们次第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众多的山寨,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壮大。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孔有德和靖南王耿精忠率领着数万名精锐的清军,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气势汹汹地攻入了广州城。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整个广州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就在这危急关头,英勇无畏的郑成功奉永历朝廷之命,毅然决然地下令挥师南下,前往救援。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心中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毫不退缩。临行前,郑成功将防守厦门的重任托付给了叔父郑芝莞,希望他能坚守阵地,确保后方的安全。

十二月,郑成功率领着大军抵达了广东揭阳。在这里,他与同样前来支援的郑鸿逵胜利会师。两位将领见面后,立即开始商讨作战策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最终决定兵分两路:由郑成功继续亲率大军一路向南挺进,直逼敌阵;而郑鸿逵则带领一部分兵力转移至厦门,协助郑芝莞加强防务,以防敌军趁虚而入。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来到了永历五年正月。此时的郑成功已经率领军队抵达了南澳。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二月二十五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风暴席卷了郑军舰队所在的盐州港附近海域。狂风呼啸,海浪滔天,仿佛要将一切都吞噬殆尽。

郑成功所乘坐的主船在狂风巨浪的猛烈冲击下,剧烈摇晃,险象环生。船只的结构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嘎吱声,仿佛随时都会解体、翻覆。更为糟糕的是,这场风暴几乎摧毁了船上所有的器具,就连用于烹饪的鼎灶也未能幸免。由于失去了炊具,船上根本无法准备食物,郑成功和士兵们只能饿着肚子坚持。据相关记载描述,当时的情况极为严峻,郑成功本人竟然连续挨饿了整整两餐。

在这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一天里,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祈祷着风暴能够尽快停歇。终于,到了隔天下午,风雨渐渐减弱,天空逐渐放晴。郑成功的主副座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艰难地驶回岸边,与其他舰队重新会合。这次遭遇可谓是郑成功本人在海上经历过的最为凶险的一次危机,若不是上天眷顾,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