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2024开始记录 > 第一部战胜计之二围魏救赵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部战胜计之二围魏救赵2

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u zhào)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后人由此延伸出成语“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

\"围魏救赵\"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实就虚\"的战略思想,而这一原则在今天的许多领域同样适用。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不要直接与其进行正面的交锋,而应避其锋芒,从侧面攻击对手比较薄弱的要害部位,这样就可以分散、瓦解对手的力量,从而在竞争中轻松取胜。

就像生活中,有时候遇到困难正面迎击得不到解决,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反而更有效。当然这要做到知己知彼,看到事情有隙可乘,才不会坐失良机。

作为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就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成语启示

计谋典故

战国策·齐策一·

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注解: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

原文与译文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1,敌阳不如敌阴2。

【注释】

1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2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思是说:集中攻击敌人,不如将敌人分散,各个击破;敌阳不如敌阴,正面对敌,不如从侧面攻敌。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

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 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孙膑与魏国大将庞涓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庞涓急功好利,先于孙膑来到魏国做官,其后,魏王赏识孙膑的才华与谋略,花重金请他辅佐。而庞涓深知能力不及孙膑,便设计将孙膑毒刑拷打致残,断其双足,并在脸上刺字,迫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无奈之下,孙膑装疯卖傻才保得性命,幸得齐国使者相助,逃离魏国,并在齐国效力

公元前354年,由于魏国国丧期间,赵国趁机夺了魏赵交界的中山,魏王怀恨在心, 遂派遣庞涓率军夺回中山,庞涓认为中山离赵国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魏王应允,并调拨8万大军,集结500攻城战车助庞涓攻城,庞涓率军直接开赴赵国都城邯郸,并将邯郸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情急之下,赵王只好向齐国求救,并允诺解围之后,以中山相赠。

齐王即命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大军8万去解邯郸之围,大军行至魏赵交界地,田忌本想率军直扑赵国都城邯郸,被军师孙膑制止,孙膑劝道:“想要排解争斗,就不能参与争斗”。目前魏国精兵倾巢而出,全部集结于赵国都城邯郸,如我军直攻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必会返回解救,此时我军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必败。田忌听罢,依计行事,率部分大军猛攻大梁,另一部分大军埋伏于庞涓归途,庞涓急于解大梁之围,便撤回邯郸城下大军,由于大军长途奔袭,在归途中遭遇伏击,致使庞涓大败而归。

孙膑用此“围魏救赵”,既解了赵国的围,又在其归途大败庞涓,完全是利用了逆向思维,要想袭击敌人,不能与之正面相抗,需迂回至敌后方,攻其所必救,迫使其回撤,并在回撤途中将其歼灭。这便是围魏救赵的精髓所在。

二战期间,着名的诺曼底登陆战,也曾使用过围魏救赵的战术,二战后期,盟军即将实施诺曼底登陆战的时候,为了争夺正面战场的制空权,艾森豪威尔将军认为切断德军的供应线,就可以将德军击败,这是一种陆军式的思维方式。而当时有一名空军将领叫史巴兹,他不赞成将军的战略,他认为我们应该去打击德国的石油供应,那也是德军的生命线,因为现代战争,没有石油就等于没有血液,没有了石油供应,前线的战车就等于是废铁,那他们前线的空军必然会撤回本土支援。可是艾森豪威尔不同意史巴兹的建议,他认为这是舍近求远,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但是史巴兹强烈坚持自己的策略,如果不同意他的进攻策略,他便请求辞职,艾森豪威尔将军很爱惜这个年轻将领,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们派出了第八航空队,直接迂回到德军后方,对德国的石油设施和石油供应线进行狂轰乱炸,果然,这个策略有了效果,德军立即将正面战场的空军调回本土保护石油生产线,直接让盟军正面战场的空军优势体现出来,取得了制空权。这也促使了诺曼底登陆战的顺利进行。

公元219年,有一个文明古国叫迦太基,他们的军事统帅叫汉尼拔,他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军事家,他率领5万大军,打得罗马军队节节败退,此时罗马军队的统帅叫费边,他知道汉尼拔正面战场非常厉害,自己没有胜算,于是主张向后撤,一路向纵深退却,并将遗留的房屋、粮食、水源全部毁掉,不给汉尼拔留下任何补给,汉尼拔节节深追,前线没有补给,后方阵线拉得太长,便停留下来等待补给。

而这时费边发现战机来了,他决定去打击汉尼拔最近的同盟补给城市“卡普兰”。当费边率军去攻打卡普兰的时候,按理汉尼拔应该去增援卡普兰,可是他没有去,他反而调转矛头,直接去围攻费边的都城罗马。这时费边手下的将领着急了,觉得自己的主城一旦被攻破,他们将无家可归,无路可退,可是费边不这样想,他觉得他们如果增援罗马,很有可能在返回的途中会被汉尼拔伏击,而且眼下卡普兰唾手可得,于是命将士快速攻城,几天之后卡普兰陷落。而汉尼拔并没有全力强攻罗马,而是在等待费边回罗马增援,而他等来的是卡普兰陷落的消息。

这是一次失败的案例, 他没有击中对手的要害,而对手却击中了他的要害。造成这次“围魏救赵”的失败。而孙膑当年支援的赵国,只是赵国临时求救,而并非孙膑必须救援的都城。看似两人都握住了对方的要害,实则不然。显然孙并对事态看得更加透彻,更能抓住重点。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着名截击战,发生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东北,一说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