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岱的陨落,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瞬间让兖州陷入了无主的混沌之中。人心惶惶,忧虑不安,百姓们闭门不出,生怕战火蔓延至自家门前。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曹操的身影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适时地出现在了兖州的地平线上。

东郡之地,人才辈出,其中陈宫尤为世人所称道。他出身于东郡,自幼习武读书。

在这关键时刻,东郡人陈宫,开始在兖州暗中活动。

陈宫深知兖州百姓渴望安定,而当时的局势动荡,群雄逐鹿。在众多英豪中,陈宫独具慧眼,认为曹操雄才大略,有安定兖州之能。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四处奔走,游说各方势力,力荐曹操接任兖州刺史一职。

鲍信等兖州的豪强们,对陈宫的提议深以为然。他们看到了曹操身上的潜力和希望,决定一同前往东郡,迎接这位未来的兖州之主。这一行动,虽然没有得到袁绍的正式批准,也未得到远在长安的董卓的承认,但完全是出于地方豪强对局势的判断和对曹操的信任。

曹操与袁绍,多年的友谊加之刚刚共同立下的战功,使得袁绍对曹操接管兖州一事并未表示反对。他甚至在后来的日子里,多次派遣兵力南下,支持曹操在兖州的军事行动,巩固了曹操在兖州的地位。

就这样,在陈宫等人的推动下,曹操踏上了兖州的土地,开始了他在这里的一段新的征程。

在这动荡的乱世之中,曹操新任兖州刺史之职,虽地位未稳,合法性尚存疑,但战火的硝烟已不容他犹豫。

为了巩固权力,他必须挥师南下,以战止战。曹操率领东郡雄狮,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一路向南挺进,与鲍信统领的济北劲旅会师于战场之上。

会师之后,曹操果断调整战略,挥师西南,直奔寿张。在那里,他们与如狼似虎的黄巾军狭路相逢。此时的曹操与鲍信,面临着与袁绍在界桥之战相同的困境——部队行军过长,前后脱节。前锋千余勇士已与敌军短兵相接,而后续部队却迟迟未能抵达战场。

兖州兵虽勇猛,但相较于公孙瓒的幽州铁骑和麴义的凉州骁勇之师,战斗力仍显不足。在这场激战中,曹操部队被黄巾军杀得丢盔弃甲,形势岌岌可危。曹操本人亦陷入重重包围,生死攸关。

在这危急关头,鲍信挺身而出,率部奋力抵抗,为曹操杀出一条血路。

鲍信挥剑怒吼。

“孟德,快走!我鲍信在此,誓死为你开路!”

“信兄,不可!你我共战多年,我怎能弃你而去!”

“孟德,兖州还需要你,天下还需要你!你若在此陨落,我鲍信有何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鲍韬兄弟!”

曹操眼中含泪:“信兄,你若有不测,我曹操有何面目立于世间!”

鲍信挥剑斩敌。

“无需多言,孟德,快走!”

曹操咬牙:“信兄,你等我,我曹操日后必定为你报仇雪恨!”

鲍信奋力杀敌,声音逐渐微弱。

“去吧,孟德,为我兄弟二人,继续战斗下去……”

曹操含泪转身,疾步突围。

“信兄,你等我,我曹操誓不辜负你的牺牲!”曹操在亲卫的护送下,终于突破重围,而鲍信的身影在战场上渐渐消失,只剩下遍地的敌尸和悲壮的战场。

然而,英雄末路,鲍信在掩护曹操突围的过程中,壮烈牺牲,连遗体也未能寻回。鲍信、鲍韬兄弟二人,为救曹操之命,先后捐躯沙场,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忠勇之歌。

曹操侥幸逃生,带着仅剩的几名亲信狼狈撤回大营。此时,于禁率领的增援部队已在此等候,两军会师,形势稍显稳固。于禁的军队大多是由新兵组成,他们见到老兵们惨败而归,鲍信将军更是英勇牺牲,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曹操深知士气低落,必须立刻鼓舞。他站在队伍前,声音洪亮地说:“勇士们,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虽遭挫折,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必能转危为安,击败敌人!”在曹操的激励下,士兵们逐渐恢复了信心,准备迎接黄巾军的下一波攻势。

张饶见曹操处境艰难,趁机写信劝降。信中提到曹操在济南任职时,敢于毁坏刘章祭坛,与黄巾军信仰的中黄太乙有相似之处,认为曹操应明白天意所向。然而,曹操阅信后,坚定地表示:“吾乃汉臣,誓死扞卫朝廷,岂能屈膝投降!”

面对青州黄巾军的顽强抵抗,曹操不得已拿出了士徽所赠的神秘武器——五百连弩。这些连弩一经投入战场,局势瞬间逆转。黄巾军不敌曹军英勇,纷纷投降。

在曹操的指挥下部队在济北郡大破青州黄巾军。

据统计,此次战役,曹操共收编士卒30余万,普通百姓逾百万。

兖州的田野荒芜,粮仓空虚,根本无力承担百万流民的重负。对于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来说,养活如此庞大的流民群体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所谓“百万”之数,在这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更像是一则夸大其词的传言。即便是张角兄弟领导下的黄巾运动在其巅峰时期,遍布全国的黄巾信徒也不过是36万之众,这个数字尚且已经是极限。

曹操所宣称收编的“百万”青州黄巾,显然是又一次“以一为十”的夸大之词。在现实面前,这个数字显得过于虚幻。实际上,青州黄巾的规模远没有那么庞大,其中男女老少加起来顶多只有10万之数,而能够拿起武器的士卒更是只有3万左右。

在这场战争的烟尘背后,真相往往被夸大或是掩盖。曹操的“百万”之说,或许是为了震慑敌人,或许是为了鼓舞士气,但无论如何,它都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乱世之中,数字和事实往往被夸大,成为统治者巩固地位或扩张势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