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 章 华夏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远东局势将迎来巨变
在第一兵团成功完成演练后,法肯豪森便来到了军官考察团所住的公馆,他站在窗前,凝视着眼前的广阔景象,思绪万千。
今天的军演,虽然没有展示出德意志军队那样的精确和高效,但这种庞大而稳健的军事力量,确实让军官考察团对华夏军队,刮目相看。
要知道,华夏的军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气息,尤其是在坦克和重炮的协调作战上,他们显然已经具备了与日军抗衡的能力。
法肯豪森沉思片刻,终于开口说道:
“这些年,帝国在欧洲的局势越来越复杂。
尽管我们在某些方面仍然占据优势,但短期内想要实现更大的扩张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英吉利和美利坚的威胁下,欧洲的局势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
他顿了顿,转身看向坐在一旁的施特劳尔少将和其他军官,又道:
“但是华夏的崛起,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契机。”
他的话引发了一阵沉默,德意志军官们纷纷低头思考,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氛围。
每个人都在权衡法肯豪森话中的深意。
毕竟,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战略思维,暗示着与华夏的关系,将可能影响到德意志未来的命运。
法肯豪森继续道:
“我曾多次与华夏的高层沟通交流,从我所见所闻来看,这个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方面,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预期,质量也是让人惊叹。
你们看,第一兵团的战力,坦克、重炮、战机,几乎涵盖了战争所需的大部分装备。
而且,正如我所知道的,华夏的军工体系正在飞速发展,五年内,可能会拥有与我们二三成的生产能力。
这也意味着,华夏崛起之后,未来将不仅仅是东亚地区的霸主,它甚至能够挑战美利坚和英吉利,进而改变全球战略格局。”
法肯豪森的话,让德意志军官们都感受到了某种不容忽视的危机与机遇。
施特劳尔少将目光闪烁,他显然对法肯豪森的评价有所共鸣,但他依旧不太愿意接受这一点。
他摆了摆手,说道:
“我们不应该对这个国家过于乐观。
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与我们同等规模的战争,科技水平也差得多。若是过了二十年,局势会如何,恐怕更加难以预料。”
法肯豪森微微一笑,道:
“施特劳尔,正是因为华夏尚未经历过与我们这样的大规模战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提供关键的战略援助,同时了解他们的弱点。
你难道还看不出,尽管华夏没有经历过与我们相同规模的战争,但他们的指挥官们,尤其是陈望这样的年轻才俊,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作战指挥能力。”
“在我看来,华夏军队的装备虽然尚未达到先进的标准,但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军事改革的决心,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法肯豪森语气加重,顿了顿,又继续道:
“我们不能单凭一场演习的表面现象,去判断他们的整体实力,应该看到的是他们背后隐藏的潜力和决心。”
克劳斯中校似乎并不完全接受法肯豪森的看法,他语气有些挑衅地说道:
“法肯豪森将军,您真认为华夏能在短时间内整合如此庞大的资源、经济和军队?
我倒认为,尽管他们目前表现强势,但如果他们无法迅速完成现代化,那么我们德意志在未来与美利坚的对抗中,仍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法肯豪森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
“克劳斯中校,你的担忧是合理的。然而,事态并不会总按照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
华夏的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晚,但他们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心和战略眼光,已经表明他们有能力在未来十年内走向强盛。”
他顿了顿,眼神透过窗外看向远方的山川,继续道:
“在全球范围内,很多人都低估了华夏的战略耐性,低估了他们的潜力。我们不能让这种潜力成为对我们的威胁,而是要以合作的姿态,与他们一起参与未来的博弈。”
这个时候,施特劳尔少将点了点头,忽然道:
“我理解,法肯豪森将军,您是想通过合作来确保我们的战略位置。
英美法在远东拥有着巨大利益,华夏若是崛起,首先打击的,便是他们。
因此,华夏即便是出于自身利益,也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与英美对抗中的盟友。”
其他人不以言辞回应,而是静静地听着。
他们知道,法肯豪森的这些话,已经不单单是对华夏军力的评价,更深层次的是对华夏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战略意义的探讨。
而法肯豪森的话锋一转,又继续道:
“但华夏的价值,远不止于军事方面,它对德意志帝国的意义,实际上远超日国。尤其是他们在东亚的地位,足以牵制美利坚、英吉利乃至俄国的利益。
对于我们来说,华夏崛起的速度,若能够继续保持,必定会在未来影响整个世界的力量对比。
这就像一颗隐秘的战略棋子,牵动着整个世界的格局。”
施特劳尔少将似乎十分赞同,此时也立马开口道:
“的确,华夏的崛起,不仅对于远东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利益。
近年来,美利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欧陆,但如果华夏能够稳住局势,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在战略上取得突破。
那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美国会被迫重新审视他们在太平洋的态势。”
法肯豪森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与华夏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
毕竟,欧洲短期内难以从各方压力中脱身,想要在欧洲大陆扩展势力,十年内基本无望。
而华夏,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新兴大国,未来若能够成功重振雄风,将成为一股足以威胁到美利坚乃至英吉利的力量。”
他轻叹一口气,话语中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忍不住开口道: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华夏的古话,正好可以解释帝国当前的战略。我们不应贪图眼前的一时之利,操之过急,而是应当思考如何稳稳当当地吞下欧陆。”
随着法肯豪森的分析,德意志军官们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们虽然依旧对华夏的崛起感到震惊,甚至存在怀疑,但渐渐地,他们开始意识到,华夏的崛起将在未来的全球战略竞争中占据关键地位。
尤其是在德国面临与英吉利和美利坚的竞争压力时,华夏显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施特劳尔少将沉思片刻,终于开口道:
“法肯豪森,你说的有道理。事实上,我两年前曾访问过日国,了解过他们的军队和社会状况。
日国虽然在某些方面依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与华夏相比,他们的潜力不够强大,是显而易见的。
日国现在的最精锐部队,恐怕连华夏‘第一兵团’都不及。”
他说到这里,语气中有些许感叹,道:
“华夏在战争机器的建设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施特劳尔的话引发了其他军官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这些军官都有过对日国军力的了解。
他们的表现让法肯豪森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并不感到意外。
“正如我所说的,华夏的军队虽然从未经历过与我们这种规模的战争,但他们在组织上和指挥官的能力上,却在不断超越我们的想象。”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
“更重要的是,华夏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崭露头角,他们在经济、工业等领域的进步,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一个落后国家的认知。”
随着讨论的深入,德意志军官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潜在的大国,并试图从战略角度寻找与华夏合作的机会。
不过,克劳斯中校依然持保留态度,他插话说道:
“法肯豪森将军,我明白您想表达的意思,但我依然觉得华夏的潜力不该被高估。
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再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我们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可是经过了数百年的积累和努力。”
法肯豪森点点头,道:
“克劳斯中校,您说得对,我们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是经过数百年的积淀,但华夏的崛起并非凭空而来。”
他转头望向窗外的山川,眼神深邃,道: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且这种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即便是曾经的弱小国家,往往也能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中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这就是他心中最真实的看法,也是任何有识之士,在看到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命力后的看法。
若华夏能够在接下来的十年内稳步发展,那么,毫无疑问,无论是哪一方,都需要重视这股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