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是一个很听劝的人。
在知道自己身陷囹圄一切生杀大权都交于大王的时候。
郑国就明白他现在只能相信大王。
而一想起大王郑国就想起来了,那个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长安君。
由韩国自秦国的时候,郑国心里其实对秦国的这些宗室很看不上。
明明什么都不懂,却在他提出要修渠之时,用他们的微薄的知识故作试探。
被他拆穿之后又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用鼻孔看人的模样,真的让人恶心。
可长安君不一样,他在韩国的时候他就听过。
长安君乃是秦国朝堂上的一霸。
仗着他是大王的亲弟弟,上打朝臣,下欺百姓,是一个无恶不作之人。
在见识到秦国的那些宗室丑陋的面孔之后。
郑国觉得长安君或许是延续了秦国宗室的血脉,所以才如此暴力。
可他永远忘不了他与长安君的第一次见面。
那是他他拜谒吕不韦之后的第二天。
想要看看秦国风土人情的他,在咸阳的大街上漫无目的的晃着。
晃着晃着就有一个穿着红色锦袍头戴金冠的小少年带着人清了场。
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就将他带到了咸阳城外那个刚创办国学的地方。
“我听别人说先生你乃是水利大家。
你们一家祖祖辈辈都在韩国做着水利方面的工程。
可以说若还有谁能与李冰齐名那必然是先生您了。
这些都是多年战乱秦国国内无父无母的孤儿,我王将他们收束到一起,统一教学,只为他们将来有立身的本事。”
被人绑架了,在不明白对方想要干什么的时候,郑国第一反应就是不说话,他只要听着就好。
那个时候郑国还以为那个小孩子不过是说大话。
然而当他被带到关中平原,看到那的百姓连耕种全需要靠天意的时候。
他才意识到秦国的农耕问题是个大事儿。
就算有一个他看不懂的从河里抽水的机器,但那点水量不过是杯水车薪。
秦国既然已经领悟了,不能完全靠天使,需要靠人力,那么他的到来就不是意外。
那一霎那郑国悟了,他不是韩王派来的细作。
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完全是因为秦王听说了他在韩国治水有道。
为了让秦国百姓过得更好,这才发出了要修建水渠的消息。
正是因为秦国要修水渠的消息走露到韩国。
才让韩王这个一直对秦国有所忌惮的君王将他这个水利人才舍出来以换家国平安。
他与韩王皆是被秦国那个幼年的王欺骗的可怜人。
奈何程骄办事向来不顾他人死活,明知道郑国此刻想要抒发感情,可他不稀罕听。
“先生精通水利,在韩国也有一定的名望。
先生应该知道,若想要天下水道皆为人所用,那么所需要消耗的金银不计其数。
以韩国的国力,韩王是绝对不会容忍先生创下此创世伟业。
可我大秦不同。
我大秦为了把先生从韩国框来用了不少金银。
接下去的几年只要先生能一心为秦修建好能灌溉此平原的渠。
先生将名垂青史,先生刚才来的时候应当看到了。
我咸阳城外还有我秦人创建的国学,人才济济。
只要先生需要,先生大可以去国学挑选学子,让他们拜您为师,学习您这一身水利本领。
我以长安君的爵位跟先生保证。
但凡先生带出来的徒弟,只需为秦国效力10年。
10年之后他们会随先生而去,无论先生在何地,为何人效力,我王都不会阻拦。”
当郑国听到眼前这个小孩就是长安君的时候,郑国有那么一丝惊讶。
因为在他的印象中这么一个有魄力的人在外的名声应该很好。
可程骄下一句话就让郑国明白了他的名声为什么不好。
“先生初至秦国,对于我国不了解有所犹豫也算正常。
更何况韩国乃先生的母国,先生的父母妻儿皆受制于人,谈不上什么为秦国效忠。
不如先生先按照韩王的要求开始兴建此渠。
大可以秉着干砸的心思先干着。
待先生知道我秦国的百姓和君王是何等的人之后,先生再决定要如何去干这个工程。
而我也会想办法将先生的父母妻儿安全的送到秦国。”
被绑架的全程郑国都没有说话,可程骄的话让他记在了心里。
哪怕回去之后他被吕不韦召见,问他今日是因何缘由被人当众带走,郑国也是随便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
而后郑国见识到了程骄派来修渠的那些人是如何热情待他的。
那些百姓又是如何高高兴兴 面带憧憬的加入每日的劳作当中。
曾经他被问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先生是不是这条渠修好了,我们就能吃饱肚子?”
最开始他想回答是不能。
然而百姓的期望终究是那么简单。
嬴政这个新上任的秦王,哪怕他自己都已经节衣缩食,却从未苦过这些修渠的百姓。
那个时候郑国就知道,秦国是比韩国更适合他发展的国家。
纵使他是韩国人,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韩国朝堂上已经乱成一锅粥,韩王也是昏庸之辈。
此番虽然他是被框来的,却也阴差阳错。
在他决心为秦国好好修渠的时候,他派人给长安君递了消息。
在他与长安君第二次谈话的时候,郑国才确定。
长安君乃是他的贵人。
“长安君长乐无极,臣得见家人,成为修渠的主官,多亏了您。
下官注意到长安君不易饮酒不如就以水代之吧!”
程骄对于他看重的人才向来是宽容的,别说此刻郑国敬他的是一杯水,哪怕是一杯奶,这个奶他也给喝咯!
不过喝完之后,程骄也就没兴趣跟郑国绕圈子了。
“先生,今日通过我留下的暗线,把消息送过来,想来先生也知道。
从先生入秦当日,我从未放弃过监视先生。
但凡先生真的做出什么危害秦国的大事,先生活不到今日。
至于先生所谓的得见父母,不过是我制约先生的一个棋子罢了。
先生与其感谢我,不如将我的话牢记。
随身带着能让先生饱腹两天的食物,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保证这两个食物无毒。”
回忆到此戛然而止郑国想起来了。
自那次他与长安君相见过后,他的身形就胖了一圈。
没人知道他在衣服内缝了一个口袋。
里面装的都是他的救命粮食。
他在修渠的时候从未暴露过,那些宗室应该也不知道。
往记忆中缝口袋的地方摸去,在捏到那硬邦邦的饼子时郑国松了口气。
然而下一秒郑国又紧张起来。
那个时候的长安君是如何能判定到他会有今日的牢狱之灾的呢?
甚至长安君还能猜到他的牢狱之灾会有人对他下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