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经典哲思 > 第115章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一、关于《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15 回解析》的七律诗词示例,并加以解析:

(一)《易析三国一一五回》

蜀汉兴师志未穷,姜维伐魏意如虹。

阴阳互扰朝纲乱,卦象潜移运势忡。

后主信谗班诏促,将军避祸屯田融。

兴衰似在易中定,史海沉浮道亦同。

(二)解析如下:

首联:“蜀汉兴师志未穷,姜维伐魏意如虹”。这一联描述了《三国演义》第 115 回中姜维积极兴兵伐魏的场景。姜维一心想要恢复中原,多次出师,展现出坚定的志向和无畏的精神,如彩虹般绚烂夺目。此句为后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突出了姜维这一人物在本回中的重要行动。

颔联:“阴阳互扰朝纲乱,卦象潜移运势忡”。这里的“阴阳”是从周易哲学的角度出发,在蜀汉政权内部,姜维等忠臣良将代表着积极进取的阳刚之力,而黄皓等谗佞之辈则是消极有害的阴柔之态。阴阳相互干扰,导致朝纲混乱,国家的运势也随之变得令人担忧。这一联体现了周易中阴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哲学观念,与本回中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矛盾相呼应。

颈联:“后主信谗班诏促,将军避祸屯田融”。此联紧扣回目中的主要情节,后主刘禅听信谗言,下诏召回姜维,使得姜维的北伐大业受阻。而姜维为了避祸,选择了屯田沓中。“班诏促”体现了外部环境对姜维的不利影响,“屯田融”则表现了姜维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保存实力的策略,这也是他根据当时的局势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尾联:“兴衰似在易中定,史海沉浮道亦同”。这一联是对本回故事的总结和升华,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第 115 回中蜀汉的兴衰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就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一样,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历史的海洋中,各个势力的沉浮都遵循着一定的“道”,这个“道”既包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包含了周易哲学所揭示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此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三国演义》所蕴含的哲学意义的探索。

总体而言,这首七律诗词从周易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三国演义》第 115 回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思考,将文学作品与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诗词的艺术魅力,又体现了对经典名着的独特解读。

(三)《三国演义》第115回回目,经典梗概,主要人物,经典情节,经典诗句,经典典故,中心思想及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第115回名为“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以下是对这一回的详细介绍:

1. 主要人物:

姜维:蜀汉大将军,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本回中他不顾谯周劝阻,执意第八次伐魏,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后选择屯田避祸。

邓艾:曹魏名将,足智多谋,与姜维多次交锋,是姜维北伐的主要对手之一。本回中他在洮阳设伏,击败了姜维的先锋夏侯霸。

后主刘禅:蜀汉皇帝,昏庸无能,轻信宦官黄皓的谗言,召回姜维,导致姜维的北伐计划受阻。

黄皓:蜀汉的宦官,奸巧专权,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挤忠良,对蜀汉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谯周:蜀汉的大臣,反对姜维连年北伐,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不利于蜀汉的发展。

夏侯霸:本为曹魏将领,后因司马懿诛杀曹爽,被迫投降蜀汉,成为姜维的得力助手,在本回中被邓艾设计所杀。

2. 经典梗概:

蜀汉景耀五年冬十月,姜维准备充分后上表后主刘禅请求出兵伐魏。谯周夜观天文认为此行不利,极力劝阻,但刘禅犹豫不决。姜维留廖化守汉中,自己率三十万大军径取洮阳。邓艾分析姜维的行动,在洮阳设下伏兵。夏侯霸作为先锋,见洮阳城门大开,以为是座空城,结果中计,被城上的伏兵射死。随后姜维引兵接应,与司马望交战,初战不利。

姜维本想明争侯河,暗袭祁山,围困邓艾,但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连发三道诏命召回姜维。姜维得知是黄皓搞鬼,欲杀之,后在秘书郎郤正的劝说下,决定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姜维向刘禅奏请,刘禅同意,于是姜维率领八万兵马前往沓中种麦,以为久计。与此同时,邓艾得知姜维在沓中屯田,画成图本具表申奏。

3. 经典情节:

夏侯霸中计身死:夏侯霸作为姜维的先锋,在进攻洮阳时,看到城门大开,以为是座空城,放松了警惕。结果城上突然鼓角齐鸣,矢石如雨,夏侯霸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这一情节突出了邓艾的智谋和姜维此次北伐的艰难。

姜维怒斥黄皓:姜维回到成都后,得知是黄皓进谗言导致自己被召回,十分愤怒,欲杀黄皓。但刘禅却偏袒黄皓,让姜维无可奈何,这一情节体现了蜀汉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姜维的无奈。

姜维屯田避祸:在郤正的建议下,姜维意识到自己在朝中处境危险,于是向刘禅请求前往沓中屯田。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姜维的明智,也暗示了蜀汉局势的严峻。

4. 经典诗句:

“大胆姜维妙算长,谁知邓艾暗提防。可怜投汉夏侯霸,顷刻城边箭下亡。”这首诗感叹了姜维的谋略虽长,但邓艾更胜一筹,夏侯霸投降蜀汉后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5. 经典典故:本回中提到的“灭虢取虞”,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晋献公借口虢国侵犯晋国边境,要派兵灭虢,但晋虢之间隔着虞国,于是大臣荀息向献公献上计谋,先送虞国国君美玉和宝马,请求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国君贪图小利答应借道,晋国军队消灭虢国后,又把虞公抓住灭了虞国。在《三国演义》第115回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攻击一方时先稳住另一方,等灭掉一方后再灭另一方。

6. 中心思想:

本回通过描写姜维第八次伐魏的过程以及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表现了蜀汉政权的衰落。姜维虽有北伐的决心和勇气,但受到内部政治腐败、皇帝昏庸、粮草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成功。

同时,也揭示了曹魏方面的强大,邓艾等将领的智谋和军事才能给姜维的北伐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此外,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连年的战争使得军民不宁,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7. 指导思想:

从蜀汉的角度看,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坚持北伐,体现了一种忠诚和执着的精神。但他的行为也反映出一种对形势的误判和过于自信的态度,没有充分考虑到蜀汉的实际情况。

从曹魏的角度看,邓艾等人的战略和战术体现了一种务实和灵活的思想,他们能够根据敌人的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从整个故事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强调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以及“忠”“义”“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15 回解析》

《三国演义》第 115 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这一章节充满了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剖析这一回,可以揭示出其中更为深邃的内涵和哲理。

在这一回中,蜀汉的姜维再次兴兵伐魏,展现出了他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契合。姜维如同一位不懈奋斗的君子,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阻碍,却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然而,后主刘禅的听信谗言,召回姜维,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这反映了周易中“阴阳”相互作用的观念。在蜀汉政权内部,既有姜维这样积极进取的力量,也有黄皓等谗佞之辈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阴阳的对立与平衡,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谯周的劝阻,也体现了周易中“变易”的思想。谯周根据天象和局势的变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他看到了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醒人们要顺应时势的变化,而不能一味地坚持既定的计划。

夏侯霸的中计身死,是这一回中的一个悲剧情节。它象征着周易中“否极泰来”的道理。夏侯霸原本是曹魏的将领,因形势所迫而投靠蜀汉,最终却难逃命运的捉弄。这也提醒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变数和风险,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应对可能出现的困境。

姜维的怒斥黄皓,表现出了他的愤怒和无奈。这与周易中“刚柔相济”的理念相呼应。姜维既有刚强的一面,敢于与黄皓等奸臣抗争;又有柔弱的一面,面对刘禅的昏庸和黄皓的谗言,他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刚柔的结合,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姜维选择屯田避祸,是一种明智的决策。这体现了周易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智慧。在面对不利的形势时,姜维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避免陷入更大的危机。这种顺应时势的做法,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整个篇章来看,“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这一回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弱点。刘禅的昏庸、黄皓的谗言、姜维的无奈,都反映了周易中“吉凶悔吝”的观念。人生中充满了吉凶祸福的变化,我们需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应对各种挑战。

同时,这一回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蜀汉政权的衰落,曹魏的强大,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周易哲学中,这种必然趋势被称为“道”。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盲目行动。

此外,“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这一回还反映了周易中“和谐”的理念。姜维与谯周、夏侯霸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第115 回,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这一回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这一回如同一个缩影,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命运的起伏与转折。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奋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周易哲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解读《三国演义》的道路。通过这一视角的分析,我们更能体会到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无尽智慧。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指引下,继续探索《三国演义》的奥秘,感受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第 115 回:

阴阳变化

在本回中,可以看到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忠臣与奸臣之间的对立,这体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姜维等忠臣代表阳刚之力,而黄皓等谗佞之辈则代表阴柔之态。阴阳的此消彼长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卦象预示

周易中的卦象可以被视为对未来的一种预示。也许在本回中出现的一些事件或决策,可以从卦象的变化中找到线索。例如,某些决策看似合理,却可能暗含着不利的卦象。

运势兴衰

本回中蜀汉的兴衰起伏与运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运势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心向背、军事行动、政治决策等。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可以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运势的转变。

平衡与失衡

周易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在本回中,当政治、军事等方面失去平衡时,国家就容易陷入危机。姜维的屯田避祸或许也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变化与应对

周易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蜀汉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这体现了周易中顺应变化的思想。

四、用不同词牌名来解析《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15 回》:

《卜算子·易解一一五回》

伐魏意难休,壮志仍依旧。后主谗言祸姜维,屯田暂消受。

卦象道阴阳,运势随时候。兴废沉浮史书中,易理通通透。

《浣溪沙·观〈三国演义〉一一五回》

蜀将姜维志未穷,北伐屡战意如虹。却遭谗佞扰朝中。

易理玄机含万象,阴阳变幻见吉凶。兴衰荣辱转头空。

《满江红·易析〈三国演义〉一一五回》

蜀道艰难,姜维勇、伐魏心决。怎奈何、后主信谗,班师催切。易理阴阳观世局,卦象变化知兴灭。叹英雄、避祸且屯田,空悲咽。

风云变,史页揭。兴衰事,终难说。看乾坤轮转,谁能超脱。忠义千秋留史册,智谋百代传豪杰。望将来、后世悟前贤,思无竭。

《破阵子·论〈三国演义〉一一五回》

蜀汉兴兵伐魏,姜维豪气干云。易理深藏天地间,卦象潜移运势分。奈何信谗闻。

后主昏庸误国,将军避祸屯田。历史长河浪涌翻,世事沧桑易变颜。兴衰自可叹。

《水调歌头·悟〈三国演义〉一一五回》

魏蜀战犹烈,姜维志未穷。易中卦象明晦,运势几多重。后主昏庸信谗,将军含冤避祸,屯田苦作工。兴衰似有定,天道自无穷。

看历史,思过往,意朦胧。千秋功业,皆化尘土转头空。但悟阴阳之理,明辨吉凶之兆,智慧心中融。以史为明镜,前路更从容。

诠释:

《卜算子·易解一一五回》:此词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姜维伐魏的坚定意志,以及因后主听信谗言而导致他屯田避祸的遭遇。同时,通过“卦象道阴阳,运势随时候”表达了周易哲学中阴阳变化与运势的关系,最后以“易理通通透”强调了对周易哲学的理解。

《浣溪沙·观〈三国演义〉一一五回》:上阕描绘了姜维的英勇和困境,下阕则指出了周易哲学中蕴含的道理,以及历史兴衰的无常,给人以感慨和思考。

《满江红·易析〈三国演义〉一一五回》:这首词激昂豪迈,上阕展现了姜维的英勇和无奈,中间部分阐述了周易哲学的观点和历史的变幻,最后表达了对英雄的悲叹和对后人的期望。

《破阵子·论〈三国演义〉一一五回》:词中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姜维的遭遇以及历史的兴衰,体现了周易哲学对世事的影响,最后以“兴衰自可叹”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水调歌头·悟〈三国演义〉一一五回》:此词上阕叙述了姜维的经历和历史的变迁,下阕则从周易哲学中悟出道理,强调以史为鉴,对未来有更从容的态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