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年节
冯胜没有让廖华裳等太久。
第二日晚间就将画过押的供词带了过来。
一共揪出来六个人,其中两个是燕王的人;三个是北齐小王爷墨云霄的人。
还有一个是西夏人。
北齐和西夏的人,不在廖华裳领土内居住,没有数值显示还情有可原。
燕王城就在燕州府。
就连万福都有显示,他们两个居然什么都没有?
“这两人,没说实话。他们从何处来、何时来的、一共来了多少人,有谁能证明?”
廖华裳将燕王城那两个人的供词交给冯胜,“去问。问过了,派人去查实。”
郑全面带忧色,“家主,这样会不会不太好?万一传到燕王耳朵里……”
“对外只说:燕王殿下行事一向光明磊落。前段时日,良太妃又派了万总管过来。牧场招募人手的事,妾身也曾拜托过良太妃。”
“这些人打着燕王和良太妃的幌子,假借灾民身份,试图潜入我牧场之中,究竟意图何在?”
廖华裳吩咐郑全,“稍候你给燕州府廖氏商铺送信过去,让他们留意燕王府动静。”
“凡是经乌木牌售出所有货物,全部另列详单。”
燕王若想起兵夺位,第一需要准备的是兵力;第二需要准备的是物资。
如今新皇继位不久,人心尚且不齐。
燕王拿着先帝遗旨起事,旧朝臣子说不定还有人想争个从龙之功。
时日一久,等新帝皇位坐稳,燕王就一点机会都没了。
仓促之下,燕王行事再缜密,也会有蛛丝马迹露出来。
冯胜和郑全接了命令,立刻退了下去。
方炜与管事刘义,带领三名捧着账册的仆从走了进来。
施粥两日,牧场共招募到二十人;
荣养堂收留孤寡老人三十人,招募佣工六十人;
抚幼堂收留五岁以下孩童十六人,十岁以上孩童三十八人,招募佣工四十二人。
方炜如今对廖华裳,简直佩服到五体投地,“今日我在粥棚,好些去了济善堂的孩子跑过来问我,能不能来抚幼堂。”
“有些是姐弟两人一起,有些是一个村的小伙伴。”
方炜看上去有些惆怅,“我没答应,说两个地方差不多。夫人会定期捐助衣物粮食到济善堂。济善堂又有朝廷管理,那里的孩子也不会缺吃少穿。”
抚幼堂才刚刚开始,就像一只刚刚出壳、羽翼未丰的小鸟,一点风雨便足以令其夭折。
他们设立抚幼堂,非一日之功,更不是为了一时一隅。
长远打算,就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放弃。
才会有所得。
廖华裳收敛思绪,对方炜笑道:“既然抚幼堂已经有了孩子,那接下来,就看明德你了。”
按照他们之前商议的细则,方炜会挑出一些根骨上佳的孩子,教他们习武。
廖赟也会专门设立一间学堂,为适龄的孩子们授课。
方炜抚掌一笑,“放心,在下保证,绝对不会让夫人失望。”
至于北齐和西夏的细作。
廖华裳详细拟了奏疏,通过官驿呈送回京,禀奏皇上处理。
接下来几日,燕王城细作那边,冯胜又有了新线索。向廖华裳回禀之后,带着人去了与河西接壤的陇川省。
抚幼堂和荣养堂收留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
威州知府夫人得知之后,拜访了廖华裳,说这等积德行善的好事,她也想出一份力。
廖华裳自然求之不得。
在知府夫人的带动下,周边大小州府和关城将军夫人等,也纷纷捐助善款入资。
廖华裳又趁热打铁,准备在两堂筹建一些作坊。
里面的老人和孩子,只要能动手的,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年底的时候,牧场的佣工筹备也已完成。
威州周边几个州府县城,都出现了由廖氏商铺承办、各官府夫人入资的荣养堂和抚幼堂。
廖氏抚幼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北关悄然绽放。
腊月二十八,除夕夜。
冯胜那边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廖华裳有些担心,在领土范围内,找了距离陇川最近的一座县城,传了一封信过去。
让那边廖氏商铺的人,暗中查探一下冯胜的行踪。
确保他的安全。
午后,廖华裳披着狐皮大氅,捧着手炉站在廊下,看着府中丫头仆妇们来回穿梭,将旧的桃符换下,挂上新的桃符。
府门外、各院落门口、库房门、月亮门,都贴了大伯亲自书写的联对和酉福帖。
院中花枝上系了用各色丝绸扎成的花。
廊下也换了新糊的画了年画的灯笼。
大厨房正杀鸡宰鸭,准备年夜饭。
到处一片嬉笑之声,热闹非凡。
“裳丫头!”
一声洪亮又熟悉的声音自院门口蓦地响起。
廖华裳心里一跳,连忙朝院门口看去: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被两个年轻人搀扶着,正笑吟吟地看着她。
廖华裳心里怦怦一阵乱跳,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时,时老?”
她眨眨眼,不敢置信,迅速下了石阶,朝来人迎了上去,“真的是您!您,您怎么来了?怎么没给裳儿传个信,裳儿也好派人过去接您?”
一边语无伦次打着招呼,一边又手忙脚乱将手炉递给身后的夏蝉,伸手去挽时显的手臂,“时老,您老人家,身体可还好?”
时显眼睛也有些湿润,“好着哪。”
他笑着松开另一个人的手,抬了抬手臂,凑近了小声说道:“就是坐久了马车,腿有些麻,浑身的骨头像是要散架了一样。”
廖华裳连忙说道:“那一会儿让丫头好好给您捶一捶、松泛松泛。”
两人正说着话,后面又走过来一群人。
廖华裳让人扶着时老,上前迎客,“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可算是把你们盼到了。”
二婶冯氏一向爽利,闻言笑道:“今年比往年都冷,农场事多,这才耽误了几日。人是没到,这心哪,早就扎了翅膀,飞过来了。”
三婶闵氏也笑,“是呀是呀。”
皇上在威州登基,廖魁一家便都搬到了威州。
乌索也有偌大家业,二叔和三叔便自告奋勇,留下来照看养殖场和果园。
皇上归朝后,除了二叔家的堂弟廖云朔和大堂妹廖绣跟着父亲回了京,三叔家的两位堂弟在威州书院读书。
其他的堂兄弟、堂姐妹都留在了乌索。
半个月前,廖华裳就收到了二叔三叔一家要来威州的消息。
算着日子,本来早几日就能到,只因连着下了两场雪,路滑难走,这才耽误到了现在。
三位堂妹笑吟吟上前,齐刷刷屈膝,“大姐姐。”
眨眼间,最小的堂妹廖婉,也已经十一岁、马上就十二了。
也到了该准备相看亲事的年纪。
廖华裳引着众人回了房,又忙着派人去请大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