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 第312章 政事堂格局大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纲眉头一挑。

他以为皇帝要嘉奖陈东,大宋朝的嘉奖很多了,可以授予爵位,可以加封文散官,以及其他的各种封赏,都在李纲的承受范围内。

没想到,却是让御史台主官拜相。

这就意味着御史台的话语权大大的增加。

这是真正的实权宰相。

李纲却暂时没表态,静静等着。

吴敏率先坐不住了,以陈东的强势,只要陈东拜相,绝对会超过他仅次于杨时。

实际上,杨时的年纪太大,又去了大理国,也没人把杨时放在眼中,那都是到颐养天年的年纪。

吴敏的目标是次辅。

陈东来了,变数就大了。

吴敏深吸口气,表态道:“官家,御史台从没有拜相的先例。如今,突然让御史台主官拜相,恐怕不合适。”

李纲、徐处仁都看向了赵桓,等着赵桓的反应。

赵桓淡淡道:“哪里不合适?”

吴敏见赵桓反对,却没有屈从,反而是强硬道:“官家,一旦御史台的权势太大,就可能指使官员党同伐异。”

“为了权势,御史大夫指使人弹劾首辅、次辅,从而进一步达到夺权的目的。”

“这是很危险的。”

“一贯的安排,都是御史台和各部尚书平齐,且首辅要掌控御史台,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宰执。”

“现在御史台拔高了,等于是削弱了首辅的权利,要如何治理朝廷呢?”

“朝廷的争斗,也就更多了。”

吴敏洋洋洒洒一番话,高声道:“为朝廷安宁,为天下太平,请官家停止提拔陈东,给予其他的赏赐即可。”

赵桓神色依旧从容,没有任何的愤怒,笑眯眯道:“你们认为如何呢?”

李纲、徐处仁依旧没急着表态。

王宗濋出声了,开口道:“官家,臣同意陈东拜相。”

赵桓问道:“为什么?”

吴敏看着王宗濋,心中很是愤然,站在文官的层面,就不应该让陈东拜相,因为御史台的权势增大,成了政事堂宰相之一,就可以独立一座山头,可以不怕任何人了。

这是很不合理的。

王宗濋却不管这些,高声道:“官家,臣不是读书人,认死理,就知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陈东孤身前往江宁府,力挽狂澜解决了江南路的危机。同时,还为朝廷募集到这么多的银子。”

“如此大功,不能不赏赐。”

“现在陈东回来了,理当嘉奖才是,入政事堂拜相也理所应当。”

“唯有如此,才能向天下人,证明官家的心胸和恩德。”

王宗濋掷地有声道:“一句话,臣支持陈东拜相,这是应该的。”

吴敏哼了声道:“王相公,你是武人出身,不懂朝廷规矩,我不怪你。可是,也不应该乱说。”

王宗濋冷笑道:“我不懂,难道你吴敏很懂?我如果记得没错,当初你也曾当过主和派。”

刷!

吴敏脸色大变。

曾经,金人强势的时候,吴敏的确主和,只不过他的主和是希望先服软稳定局势,等有了实力再反攻。

虽是如此,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说他不配当宰相。

好在皇帝没有放在心上,他始终是宰相之一。

赵桓却在这时候看向李纲,直接点名道:“李卿,你意下如何?”

李纲被点名问,知道躲不过去了,开口道:“官家提拔陈东,臣没有意见。”

吴敏皱眉道:“李首辅,你怎么如此软弱?”

李纲眉头微皱,却没搭理吴敏。

说他软弱,他怎么去反驳呢?

第一,这是皇帝提拔陈东,是皇帝的意见。在皇帝执意要安排下,根本就无法阻拦。

第二,曾经他陷入牢狱,是陈东号召无数的太学生叩阕,迫使朝廷让步,才有了他出狱主持朝政的事情。

第三,陈东这一次去江南路,事情办得的确漂亮,干脆利落的铲除了四大家族,使得朝廷得到了无数的钱财,又清理了地方蛀虫。

一举数得的安排,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反驳。

赵桓又看向了徐处仁,点名道:“徐卿,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臣也同意!”

徐处仁最终也选择了认同。

陈东疾恶如仇,是贪官污吏的克星,有陈东拜相,总体上是相当好的事儿。

赵桓斜眼一扫吴敏,淡淡道:“既然李卿、徐卿和王卿都同意,那就是三比一了,这事情就这么定了。拟定旨意,在陈东回朝的时候,宣布对他的晋升嘉奖。”

“遵命!”

李纲行了一礼应下。

赵桓又说了些对江南路,乃至于天下各州贪官污吏的处理,才让众人退下。

赵桓一个人在殿内,想着陈东入政事堂的事情。

有了陈东在政事堂,朝廷中的权力格局又发生了变化,在某些程度上,实际上是分化了一些李纲的影响力。

可是,提升御史台的权重又势在必胜。

在赵桓预想的未来,御史台的官员要监察百官,要真正能够彻查天下贪腐的官员。

不再像是曾经的风闻奏事。

早年的御史台,是风闻奏事,其实就是跳出来找茬,是宰相掌握话语权的根本之一。

如今的御史台,就要改成依据检具办案,查清楚出现的情况,直接拿人办案,再交给刑部问罪。

在赵桓思考的时候,一阵脚步声传来,黄经走了进来,行礼道:“官家,康王求见。”

“传!”

赵桓吩咐一声。

黄经传下旨意,不多时,赵构走了进来,行礼道:“臣弟赵构,拜见官家。”

赵桓说道:“九弟,你今天入宫有什么事情?”

赵构正色道:“回禀官家,臣弟来请旨,想要在半个月后起程去倭国。之前臣回了东京城,原定计划待半个月左右就离开的。”

“中途父皇因为吃了丹药昏迷,臣弟去伺候了一段时间。”

“现如今,父皇身体基本恢复了。”

“臣弟想着,再伺候半个月左右,也就不需要人看着,就可以起程了。”

赵构迅速道:“臣弟这一次来,是希望官家能给一些支持。否则,臣弟去了倭国,也无法迅速打开局面。”

赵佶炼丹服药,最终是栽了。

吃了药后,浑身炽热,以至于高烧不退,烧得都昏迷了。多亏宫中的御医及时诊治,才把赵佶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

即便如此,赵佶还是很虚弱。

赵构就一直在伺候。

其他在东京城的皇子,也陆续去探望了,赵佶也慢慢恢复。

赵桓也去看望过,对于赵佶自找死路的事情,他只是委婉提了几句话,并没有就禁止赵佶,反正小命是赵佶自己的。

明明可以花天酒地,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却要去炼丹服药修仙,把自己炼死那是赵佶自己作死。

赵佶也怕死。

吃丹药出了问题,再也不搞什么丹药长生了,彻底老实。

赵桓看着神色很迫切的赵构,开口道:“九弟你需要些什么,具体可有想法?”

“我要货物,尤其是茶叶、瓷器和布匹!”

赵构毫不犹豫给出了答案,继续道:“除此外,再有两百余精兵也就差不多了。”

赵桓略微思索就明白了,问道:“你是打算以商人的身份进入倭国,先打通关系,了解倭国的情况,再伺机取代吗?”

“官家圣明!”

赵构连忙点头道:“臣弟就是这么想的。”

赵桓吩咐道:“你要去倭国,不要藏着掖着,可以招揽一些人才,带上人才协助你。到了倭国,才好伺机而动。”

赵构感激道:“臣弟谢官家隆恩。”

宗室子弟,随意招揽人才,这是极容易犯忌讳的事情。

你是宗室,招揽无数的人,意欲何为?

现在赵桓主动给了口信,赵构就可以大胆去做,能准备得更充分,不像昔日去大理那样很简陋。

赵桓安排了赵构的事情,忽然道:“关于你去倭国,以及鼓励宗室子弟去外面,宗室中有什么反应?”

赵构说道:“一些人愿意,却在观望,因为不知道具体结果。估摸着,要等着臣弟去了倭国才知道。”

“还有一些人,说在国内可以享受,却要跑去外面蛮荒之地找罪受不值得。”

“总之,有人心动有人不愿意。”

“臣弟认为,等臣弟在倭国开拓出一番事业,自然就不一样了。”

赵桓点头道:“你好好去做,朕在后面支持你。”

赵构心中也兴奋起来。

皇帝支持,他自然就更容易立足,他再一次点头应下。

赵桓甚至留下了赵构用膳,兄弟两人一番兄友弟恭,一顿吃喝拉近了感情后,赵构才恭恭敬敬离开了皇城,回去准备远行倭国的事情。

……

九月的东京城,秋风早已经来临。

天气转凉了。

城外的街道上,有着一辆辆马车行驶而来。

车队周围,更有禁军护送,一派肃杀景象。

赫然是陈东回来了。

陈东和赵楷一起回来,同时押送着大批的金银珠宝回来。一箱箱的金子银子,全都要人护送,还要车夫运送,所以征调了一批百姓来护送。

陈东也没有亏待百姓,不是以徭役的方式征调,是以雇工的方式,每天都是结算了工钱,还管饭的。

队伍从渡口下船,一路往城门来。

距离城门口越来越近了。

临近城门口,赵楷却坐不住了,看向不苟言笑的陈东,拱手道:“陈大人,本王先走一步,先回王府去了。”

“王爷慢走!”

陈东点了点头。

赵楷觉得陈东无趣。

一路上,赵楷都主动找陈东谈话,希望和陈东拉近些关系。

可是陈东的话很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几句话就聊死了,根本聊不起来。

赵楷无奈,才熄了拉近关系的心思。

赵楷吩咐马夫停下,下了马车后,带着郓王府的人离开了。

陈东押送着物资,继续进城。

马车来到城门口,还没有跨入城内的时候,一声大喊传来:“官家有旨,陈东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