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妫铂长老与施仓长老的发言,以及方才那简短的册封仪式,为子阙争取到了一点点宝贵的时间,让他已有一些思考。
毕竟,自己起初构想的作战方案,并不符合国主施古新提出的要求。
而国主提出的新要求,显然蕴含着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其合理性显而易见。
若能调整作战方案,设法兼顾双方的需求,那无疑将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于是,子阙缓缓开口,一边思考,一边将自己的作战构想娓娓道来。
他首先阐述了想要达成的作战效果,这也是在场众人最为关切的一点。
就是将可以劝降的包围劝降,而对顽固的死硬分子,坚决予以歼灭!
为了做到这一点,要力争将那些可以劝降的,和那些顽固的死硬分子分而治之。
然而,施虎将军却认为这太异想天开,难以实现,于是他开口质疑道:
“子阙,哦,不,廉贞将军,你的作战目标虽然符合我们刚才提出的政治需要,但似乎过于理想化,分而治之?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面对质疑,子阙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分析起敌军内部的矛盾与分裂来:“据我这一个月的观察与分析,南方叛军并不是铁板一块!”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敌军内部若是出现矛盾,只需加以合适的利用,便真的可以分而治之。
见大家全神贯注的模样,子阙更加自信地进行了阐述。
任魈和任仲虺,这两兄弟有争夺继承权的竞争关系。即便不能成为未来薛国的国主,能成为任家下一代的家主,继承邳城城主的位置,也是非常诱人的。
将任魈与仲虺二人相比较,不难看出仲虺的势力更为庞大。
更为关键的是,薛城城主袁洪这位神秘的猛人,也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加之不久前卧虎山一战中,仲虺大放异彩,立下赫赫战功,使得他的声望与势力一时无俩,明显的压了任魈一头。
因此,任魈此番主动请缨担任前军统帅,实则是意图通过立下战功,来扭转自己在势力对比中的不利局面。
只可惜,任魈麾下,除了其师父之外,并无其他厉害的人物。
更为棘手的是,此次出征,他的队伍中掺杂了不少仲虺的人马,这些人由于立场问题,自然对任魈的指挥阳奉阴违,缺乏真正的战斗意愿。”
诸位可以想象,任魈与仲虺之间,绝不会真心诚意地相互支援,不过是虚与委蛇,做做表面功夫罢了。
这种貌合神离的状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
而我们拉拢的对象自然是仲虺,他势力庞大,在地理位置上,又离我们更远。
而打击的对象,很不幸,只能选任魈了。
既然要拉拢仲虺,打击任魈,那就要为仲虺留下退路,以便日后将仲虺逼上谈判桌。
为此,我们必须精心布局,将所有负面的行为——诸如煽动铜甲军叛乱、沿途掠夺村庄等等恶行,巧妙地集中归咎到任魈的头上。
在这一点上,我们诏令宣谕司的《风云有施》,可以发挥宣传导向的作用,巧妙引导民众,将愤怒的矛头,都对准任魈。
对任魈的军事打击行动,必须要稳,准,狠!
所谓稳: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形成巨大的局部优势,确保战之必胜。
所谓准:一是要将作战计划落实到每一个士兵什么时候必须完成什么动作。二就是要分清楚可劝降的,和那些死硬分子,精准的分而治之。
所谓狠:就是像蒙石将军所言,打,就是要将他打痛。
唯有如此,方能对仲虺形成足够的震慑,迫使他不得不乖乖坐到谈判桌前,与我们进行和谈。
因此,接下来,我们的作战计划,不是针对整个南方叛军,而是只针对任魈的前军。
而任魈麾下那支前军,目前已经减员至一万四千余人了,若在刨除那些摇摆的,可以劝降之人,剩下的那些,顽固的死硬分子,预估不超过四千人。
而我方可以参战的军队,即便都留下一半的人驻防营地,也还能调出三万多人的军队。
因此,我们不能直接进攻其大营,而是必须引蛇出洞,将敌军分批分别诱出,再各个击破。
刚好,我手头已拥有一支基本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由狄风将军率领。
尽管人数不多,只有四百人,但其优势在于机动性强,行动迅速!
据我估算,这支骑兵的行军速度相较于战车部队,至少要快上一倍不止,而在冲锋时,其速度更是快了近三倍之多!
此外,骑兵部队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中具有更高的适应性,这使得它们能够灵活执行各种战术任务。
因此,我计划利用这支骑兵部队,执行引诱敌军脱离坚固营寨的重要任务,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我们的太渊军、乌木军、蒙石军均处于满编状态,他们中许多人又刚刚参加了葛方国之战,载誉而归,目前士气正盛。
太渊军与乌木军,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可以承担起围剿并劝降那些与任魈离心离德的杂牌军的重任。
而蒙石军,以其特有的优势,天生克制身披沉重铜甲、最为死硬的邳城军,可以负责执行围歼邳城军这一艰巨任务。
天策军,目前正坚守于张汪城前线,一旦敌军主力被成功调离大营,天策军可以迅速出击,执行直捣敌军老巢的关键任务。
而邹城军,则可以负责阻击仲虺可能派遣来,装装样子的援军,确保其他部队的作战行动不受干扰。
至于我吕城军姬堆将军所部,凭借其丰富的战俘管理经验,可以承担起战俘收容与管教的任务,确保战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为我有施氏增添潜在的战斗力。
见几位将军都没有反对自己,子阙接着道:
“接下来,就是整个作战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狄风将军如何才能引诱敌军,使他们乖乖地,分成三四千人一队,分批离开他们的大营,进入我们布置下的三个包围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