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被司马懿一族取代,建立了晋朝。
接着晋朝内乱,出现了十六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国家,然后互相征伐。
最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来到南北朝时期。
长孙氏原是拓跋氏,拓跋氏原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姓氏。
统一北方的北魏就是鲜卑族的拓跋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他的长子是沙英雄,次子是拓跋珪的祖父。
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就和李渊追封其爷爷李虎为唐太祖,父亲李昞为唐世祖一样。
因沙英雄是拓跋珪曾祖父的长子,便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
这就是长孙家的由来,人家祖上就是北魏的皇宗亲成员。
从北魏,又接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几个朝代。
人家长孙家都是大官,受到每个朝代的帝王重用。
长孙安业哪怕到了唐朝都还是三品大官。
传承这么多年的家族,怎么会是那么轻松被李恪拿捏。
当长孙安业回到家里,回想起自己受到的屈辱,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
但是为官讲究个脸面,蜀王这么不给他长孙安业脸面,长孙安业怎么会不想报复。
可无奈现在朝里的局势波涛汹涌,萧瑀一派又护着蜀王这个大旗。
连长孙无忌这个带头人都不想找蜀王麻烦,他长孙安业能怎么办?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是拿来污蔑一个人。
而是指一个人如果表现出意愿,就会被有心之人利用。
这天在东宫偏门查岗的长孙安业,被太极宫的张婕妤叫去。
张婕妤这人出身在贵族圈里普通,祖上是某个王爷那里当参军司马,只能说普普通通,大唐一抓一大把这样的。
要不是因为生得国色天香,他们家到了她这一代就得绝后。
因为他的父亲在之前都是吃着老本,没任何的能力和官职。
要不是李渊抬举,当了门下侍中,他父亲这才能找几个小妾,总算生下个儿子传宗接代。
张婕妤虽然出身一般,但是野心不小。
多次想当皇后,但是都被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坏了好事。
在李世民心中,只有自己亲娘太穆皇后窦氏,他才有资格当自己亲爹的正妻。
李渊当时碍于李世民的势力,还有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不敢把李世民逼急了,所以一直没让张婕妤当皇后。
后来,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张婕妤别说皇后了,连皇太后都不让她当。
张婕妤从来不出太极宫,因为出了太极宫就是长孙皇后的管辖范围。
张婕妤因为李世民,膈应长孙皇后,但又嫉妒长孙皇后。
因为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母亲,是父亲长孙晟的第二任妻子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高氏生的。
和长孙安业不是同一母亲生的。
所以长孙皇后真要论起嫡庶之分,算是庶出。
虽然长孙皇后的母亲也是长孙晟妻子,但却是第二任,没长孙安业母亲那么正。
当初长孙安业就是怕长孙无忌仗着这层身份和自己抢家产,才把他们兄妹赶出家门。
长孙皇后这样的经历,就让张婕妤有点看不起。
张婕妤就经常想,你一个庶出,还是被长孙家赶出家门的落魄女,凭什么就能当皇后?
我是嫡出,凭什么就不能当皇后?现在连皇太后都不让我当。
要不说嫉妒会使人扭曲,长孙皇后祖上还是当王爷的,张婕妤祖上就是个王爷手下干活的司马。
论身份都不知道比张婕妤高到哪里去了。
张婕妤这几天也听说了,蜀王和长孙顺德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张婕妤就也得知了蜀王折腾长孙安业的事情。
原本,张婕妤就派人接触过长孙安业,但是长孙安业也不是傻子。
现在太上皇李渊都不得势了,怎么还会和他的妃子接触。
但是经过蜀王这么折腾,长孙安业现在对蜀王也怀恨在心。
如果李恪只是“发粪图墙”,那还不至于让长孙安业怀恨在心,一心报复。
长孙安业回到家里后,还被族中的长老们一通数落,怪长孙安业白送那么多长孙家的基业出去。
还拿长孙安业和长孙无忌对比,当初就不该支持长孙安业,看看人家长孙无忌现在的家。
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而张婕妤这个苍蝇,闻着味儿就来了。
长孙安业被刺激的不行,还真的动摇了。
长孙安业不是没想到找别的办法去报复李恪,但是人家是皇帝亲儿子,是那么容易随便被你报复的?
很多官员得知长孙安业的想法,都纷纷躲避。
人的名,树的影,蜀王现在的名声是真的响亮,谁都怕没把蜀王怎么样,到时候蜀王报复回来。
人家蜀王殿下连北衙门都烧了,尚书省都拆了,还怕他们这些小衙门?
长孙安业只好进入了由李渊操控的派系当中。
现在,朝堂上的争锋相对,已经来到了白热化。
萧瑀看外戚乱政这个口号打击不到长孙无忌,就想换个策略。
因为外戚乱政这个口号,是的皇帝认可才行,李世民怎么会不相信长孙无忌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大舅哥。
而且李世民一心想保住长孙顺德,怎么说长孙顺德也是当初一起上战场的战友。
李世民这人重情义,也因为这点,那些武将才会那么死心塌地。
萧瑀打出了严明律法的口号,这个口号比外戚乱政还政治正确。
因为李世民对长孙顺德的案子判决是,长孙顺德并没有直接参与,也没有证据证明。
只罚长孙顺德监管不严,罚俸半年。
这根本就和不惩罚一样,长孙顺德一个月才几百文,怎么会差那么点钱。
长孙家,家大业大,哪怕不要钱去当值都愿意。
萧瑀带着人就死谏,不是指以命谏言,而是指每天上一份奏书,还是直接递交到皇帝那里。
因为往常的奏书会先递交给尚书省处理,死谏就是这种绕过尚书省,直接递交给皇帝的奏书。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一般递交到尚书省的奏书,会先让尚书省看完,给点意见,发回去。
然后大臣根据意见修改奏书,比如什么字没有避讳陛下的名字,或者先皇。
或者某句话说的不好听,会让陛下看了不高兴。
比如,某个大臣直接写“某某大臣,我上早八。”这样会失礼仪。
或者某个大臣直接建议,老百姓受灾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
这样李世民非得气死不可。
又比如,某个武官的文采不行,说话太糙,错别字多。
或者某个大臣坚持不懈,每天就写“陛下今天好吗?吃了什么?”这些无关痛痒的话。
如果这么直接递交到皇帝面前,里面的话或者想法可能让皇帝生气。
万一皇帝一怒之下就杀了你,也是可能的。
所以这就叫文死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