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祁镇:宠过奸佞,当过俘虏,杀过忠臣,但我是个好皇帝!】

“朱祁镇?是天幕说的那个吗?”

“这也算好皇帝?他认字不啊?”

明朝

又是沉默的时刻!

朱元璋抓住朱棣就是一巴掌“这也能当皇帝?你怎么干的?”

朱标在一旁冷眼旁观,弟弟确实该打,这才几代就出了个废物,瞅瞅那话说的,宠小人,杀忠臣,是人干事吗?

永乐时期

朱棣让人把太子,太子妃和太孙叫过来,头疼不行,不是说旺三代吗?

被俘虏,这是想要走宋朝的徽钦二帝的老路吗?

【在我国古代史上“皇帝”这一特殊“职业”,往往一生只有一张体验卡,极少梅开二度】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天皇”李治的俩儿子,李显,李旦就曾两度登基】

李显\/李旦:皇帝体验卡,不止一张。

【但历史上,能先输的那么彻底导致失去了皇位,回国后再心动一次,抢班夺权的皇帝,就只有这么一位】

朱元璋让朱棣面壁思过,并召来太医,万事俱备之后,才看向天幕他到要看看,这个朱祁镇能荒唐到什么程度!

【终其一生把南蛮打成屑,去塞北狩过猎,论神奇程度搁大明朝同行里都不遑多让】

【这个人是谁?对,就是“你滴堡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徳广孝睿皇帝”的朱祁镇】

“这名字真长啊!”

“不多看几遍都念不顺。”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位期间又有哪些迷之操作?在震惊华夏的土木之变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宣德二年的“双十一”皇嫡长子朱祁镇出生了,刚满百天他就被立为太子,成为明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储,足见父亲朱瞻基对他的宠爱】

朱瞻基:不求你长脸,但你给我少丢点脸吧!

【另一个证据就是“祁镇”这俩字,在朱瞻基为其赐名的玺书中可以看到“祁者,至大之义。镇者,安重抚定之道”】

朱瞻基:其实现在有点后悔了,他的生母是谁,绝对不会让他出生了,太打脸了。

一旁的朱棣盯着朱瞻基,朱高炽和朱瞻基一动不敢动,旁边的朱高燧想笑不敢笑。

【如果说,前一个字来自洪武皇帝定的辈分字,“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那加上后一个字,就表明了父亲对嫡长子能担当国家根本,未来安定天下的希望】

【年幼的朱祁镇确实表现出来胆气,据《明实录》载,皇太子及能言时,玄宗皇帝抱置膝上问“他日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乎?”】

【答曰:“能”

“有干国之纪者,敢亲总六师,往正其罪乎?”

答曰:“敢”

史载孩子回答时“音响洪亮,神彩英毅”】

“那这么看是个不错的孩子啊。”

“长歪了?”

“你没说,会不会是瞎编的?为了凸现他的聪慧?”

“那可是史官!不会这么做的。”

【后来朱瞻基让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侍郎王骥等一干武臣对孩子进行了简单的军事训练】

【冥冥中一个flag冉冉升起,此番回答为他日后“不忘初心”的行为,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驾崩不到十岁的朱祁镇即位】

“死了?这也太早了吧,朱祁镇还不到十岁!”

“难不成这个孩子是他的老年得子?”

朱瞻基\/朱高炽:我(我儿)走的那么早吗?

朱瞻基一脸惊讶,登基十年就死了?他这么短命吗?

【虽然皇帝年幼,但彼时大明朝总体上处于太平盛世,家底丰厚】

【据《明史》载,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阎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世之象矣】

【而辅佐帝王,开创“仁宣之治”的“三杨内阁”更是先帝留下的一大宝贵财富】

【所谓“三杨”是指首辅杨士奇和另外两位辅臣杨荣,杨溥,其中杨士奇最稳重,杨荣最善断,杨溥最内敛,如此互补的行事风格,构成一个稳定的参赞决策的班底】

朱棣脸色深沉,就这么好的班底,甚至都不用朱祁镇操心,只要他不捣乱安心做个守成之君就好。

就这样,还能被俘虏?这个兔崽子干什么了!

【当初朱瞻基在远征漠北,处置谋反等一系列决策中“三杨”出力不小】

【而眼下朱祁镇年幼,不可能亲掌朝政,“三杨”又是钦定的顾命大臣,内阁的权力自然有所上升】

【新君即位之初,一切主张由内阁,六部,通政使司,都察院共议,草拟后,经太皇太后审核“命悉行之”】

【可见较之永乐大帝Judy在位时,阁臣已从草拟诏书的顾问进化成主导决策的力量】

【这种朝局为日后朱祁镇花式收权造作,埋下了第二个伏笔。】

【除“三杨”外,正统初年还有位名臣英国公张辅,其父张玉是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铁杆支持者】

张玉\/张辅:上天幕了!出名了!

张玉恨不得抱住张辅:好儿子!真给咱俩长脸!

【战争期间,他曾击败长兴侯耿炳文和“南京门神”李景隆,后来东昌之役,他为救朱棣孤军被围血战至死】

【永乐,洪熙年间被先后追封荣国公,河间王。要知道在大明朝,武将死后封王已是极高荣誉】

张玉:亲娘嘞!燕王殿下,你放心只要你有机会继位,我就站在你这边!当然了,如果太子还在,当我没说。

【作为名将之子,张辅的能力也不遑多让,虽然他妹妹是朱棣的妃子,但其大部分功勋仍是靠戎马所得】

【除了在“靖难之役”中血染征袍,永乐年间,他还与云南沭晟一起平定安南,收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一十二万,设交趾布政使司,把从唐朝灭亡后就脱离中华版图的越南重新收回】

【朱棣驾崩后,五十岁的张辅进官大师已位极人臣,按说到了这个地步已封无可封,接下来就差功高盖主了】

【而且在大明朝,光是外戚,武将这俩de一buff就难容于文官集团

对此张辅非常清楚,他在朝中极度低调,谨慎,连朱瞻基都感慨“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

【就这样一个人,除了在收拾朱高煦谋反时出过手,其余时刻都极为谦逊,还“辍中军都督府事”,转而去负责监修《实录》这样的文臣差事】

【对于此等铁杆保皇派,朱瞻基特别给面子,不仅封他“奉天靖难推城宣力辅运武臣”,还“进阶光禄大夫左柱国”“官职俸禄悉如旧”】

永乐时期的张辅知道了自己以后的成就,高兴之余就是后怕,天幕把他架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以后的一举一动就更要注意了。

【朱祁镇继位后,他仍“知经筵,监修《实录》”,身处闲职又重镇朝局】

【文,武高官皆老成练达之辈,对皇室又忠心耿耿,那顶端决策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朱瞻基的母亲,朱祁镇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

【早在仁宗时期,还是皇后的张氏就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宣宗一朝“凡军国大事悉上皇太后参决”】

【这老太太本就是军官之女,多年宫闱生活也养成了她谨慎,明礼的心性,深受仁宗,宣宗信任】

【新君登基后据《明史》载,她召见了“三杨”和张辅等老臣,先是晓之以情,希望大家“同心共安社稷”同时新旧更替之际不宜造作,所以“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扭头她又告诉朱祁镇,这些老臣都是“三朝简任,俾辅后人”凡事多和他们商量】

【此后数年她和“三杨”一起着力减少政府开支,抑制宦官的权力,充分发挥内阁的作用,让国家机器平稳运转。】

从天幕说她的时候,张氏就很紧张,生怕自己以后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说完之后更是松了一口气。

还好,她没有拎不清,即便很清楚自己的为人,但总怕有个万一。

朱高炽牵着她“辛苦你了!这么不容易。”

朱棣也向她投来赞赏的目光,对此她微微一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儿子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