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可以制作成多种美食,如芋泥、芋圆、芋糕和芋角等。
最简单的吃法就是蒸或煮,与土豆一样,它也能让人感到饱腹。
沈婉君心中充满喜悦,立即开始采收芋头,在采集的同时清洗干净,很快就收获了一大堆。
田边也聚积了许多洗净的芋头。
她将大部分芋头带回酒店房间,只留下一篮子在门外,然后返回家中。
快到家门口时,她拿起那篮满满的芋头,推开院门,高兴地喊道:“哥,我回来了!”
听到她的声音,家人们就知道沈婉君肯定遇到了什么好事。
林禧虎离得最近,接过了她手中的篮子,“哎呀,这么沉,你发现了什么好东西?”
他低头看向篮内,只见里面装满了毛茸茸的东西,却认不出来,“这是什么?”
沈婉君露出神秘的笑容说:“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随后,她去厨房取来一个木盆,挑选出十来个芋头,仔细清洗削皮后,先切成片再切成条,接着进入厨房准备做水煮芋头。
沈婉君先尝了一口,确认没有问题后,便给哥哥们每人盛了一碗。
看到满满一碗泛着淡淡紫色的芋头汤,哥哥们都十分惊讶,特别是那些切成长条状的食物看起来格外诱人,而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这是什么做的?”沈如林好奇地问道,“看上去就很好吃的样子。”
“当然啦,我的手艺怎么可能差呢?”沈婉君自豪地说,关键在于她用了足够的调料,“快尝尝看,味道如何。”
说着,沈婉君双手托腮,满怀期待地看着哥哥们品尝。
虽然现在无法采摘野芹菜了,但找到鱼和芋头让沈婉君的心情变得更好。只要能赚到钱,她就不会被琐事所困扰。
尝试过这道芋头汤之后,哥哥们都觉得非常美味,甚至认为其口感不亚于红薯汤或是土豆汤。因此,沈婉君决定以后经常变换菜单,制作更多不同口味的芋头菜肴。
如果每天只吃那几样食物,确实会让人感到乏味。
饭后,哥哥们开始忙着清洗芋头并去皮,而沈婉君则负责将其切成片或条。
不过,没过多久她就感到手部不适。这时,沈南山接过刀具让她休息,并告诉她剩下的工作由他们来完成。
当所有的芋头都被切完之后,沈婉君发现家里没有足够的地方晾晒它们。
因此,她不得不使用了沈如林之前编织的蒲草席。
看到这种情况,沈如林决定找时间再割一些蒲草,以便制作更多的草席来满足需求。
傍晚时分,沈婉君又煮了一大锅芋头汤,分别装在几个大碗里,然后提着篮子出门。
她首先给牛棚前放了一碗,接着到村里给章姨和其他几家关系较好的人家各送一碗,最后才去了村长家。
到了大队长家后,她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与王婶以及她的两个儿媳聊了起来。
由于王婶的女儿已经出嫁,只是偶尔回家探望,所以大家对沈婉君非常赞赏,认为她的建议很好,大队长也对她表示满意,还特别提到她驾驶拖拉机的技术十分出色。
面对众人的夸奖,沈婉君显得有些害羞。
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里,沈婉君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开拖拉机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
尽管现在村里的事务逐渐减少,但大队长还是安排了一些村民上山采集野生资源。
这些资源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个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收获而不必上交。
等到大队长和他的两个儿子回来后,沈婉君对大队长说:“叔,我有件事情想和你商量,请跟我出来一下好吗?”
大队长虽然满心疑惑,但仍跟着沈婉君走了出去,同时也把他的两个儿子叫了过去。
沈婉君带着他们来到存放鱼的地方,指着装满鱼的筐子对大队长说:“这是我从生产队外水域捕获的鱼,一共八十条,计划分给牛棚和知青点的人。我希望您能帮我分配,每户一条。如果有谁不愿意接受这种分配方式,那么他将失去这次分鱼的机会。因为这些鱼是我亲手捕获的,所以我希望按照我的意愿来分配。”
大队长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惊讶得瞪大了眼睛,除了冬季捕鱼的时候,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大鱼。
“婉君,这些鱼……”
大队长惊讶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大队长,这是我一个人辛辛苦苦捕来的。考虑到大家刚刚完成了秋收,都非常疲惫,我想让大家喝点鱼汤补补身体。”
沈婉君解释道,同时指了指旁边的木桶,“那里的鱼是为魏书记准备的,请队长下次开会时带给他。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为乡亲们做事。”
大队长轻轻地拍了拍沈婉君的肩膀,感动地说:“婉君,你总是这么体贴,我非常感谢你。但这本该是我的责任,不是你的义务,以后不要再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了。”
“队长叔,您一直对我们家很照顾,我也想为您分担一些。”沈婉君微笑着回答。
实际上,她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有真正帮到大家多少,只是通过提供这些无需成本的鱼来提升自己家庭的形象。她可不会用自己有限的资金去满足无关紧人的胃口。
大队长没有询问鱼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他知道,在任何地方捕捞这么多鱼后,剩下的通常很少,即使有剩余也多是一些小鱼苗。
“谢谢你,我们去大队部分发这些鱼吧。”大队长对二儿子说,“你把这桶鱼提回家告诉你妈妈,这是给魏书记的,不要动它。”
“好的。”
二儿子随即提着木桶先离开了。
大队长和大儿子抬着装满鱼的工具朝村部走去,沈婉君跟在后面想要帮忙,但被大队长礼貌地拒绝了。八十条鱼大约有两百斤重,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足够处理。
到达村部后,大队长立即敲响了召集会议的铜锣。
由于开会、上班、下班的锣声各不相同,村民们一听就知道村里要开会,于是纷纷从家中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