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庄子传奇 > 第313章 庄周子渊相论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庄周问:“那人会为了所谓的仁、义、礼而放弃自身利益吗?”

被庄周这么一问,子渊哑言了。庄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世间确实没有多少人愿意为所谓的仁、义、礼而放弃自身利益。

庄周道:“当初孔夫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渴望自己的主张得到赏识,然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君愿意接受孔夫子的主张,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孔夫子,这是为何?这说明诸侯真正想要的不是孔夫子所提倡的仁政和礼治,而是土地和霸权。只要人心的贪欲不除,仁、义、礼终究也是治标不治本。”

子渊问:“若我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治标不治本,那你道家所提倡的道和德又能治本哉?”

庄周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道是人生命的根本,德是人思想行为的准则,只要天下人都能够遵道遵德而行,天下必然大治。”

子渊问:“那你所说的道和德能够化解人心的贪欲吗?”

庄周回答:“当然,我之前也说了,道是人生命的根本,只要世人能够认清自己就是不死不生,本自具足的道,自然就会放下心中的一切欲求,做到无为。”

“本自具足的道?”子渊感到难以理解,“明明每个人都会生会死,一点都不完美,如何能说是不死不生,本自具足的道?”

庄周回答:“站在人的角度看,人确实一点都不完美。但站在道的角度看,一切皆已经完美。”

子渊摇了摇头,“我无法理解。”

庄周道:“你当然无法理解,因为你无法像我一样,站在道的角度看待问题。人的视角非常有限,想要透过人的视角看清生命及宇宙的本质,无异于坐井观天。”

子渊问:“那我如何做才能像你一样,站在道的角度看待问题?”

庄周回答:“想要站在道的角度看待问题,就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修行。当你的觉知力提升上去了,道自然会向你展现出生命及宇宙的实相。”

子渊又问:“觉知力指的是什么?”

庄周回答:“觉知力指的是对道的觉知,对当下的觉知。只要你放下万缘,做到不着一物,活在当下,你的觉知力就提升上去了。当你的觉知力提升上去,你的心就会越来越与道契合。只要你的心与道契合,你就会明白道是什么了。人之所以无法了悟道是什么,是因为心偏离了道,而偏离了道的心是不可能与道契合的。只要我们还把自己当成一具活不到百年就会死去的身体,不愿意放下对身体以及外物的执着,那么心便不可能与道契合,永远也不可能。一个活在梦里的人,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平安和自由的,因为他已经把梦当真了。道的角度是站在梦外看待梦中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梦中发生的一切当真,故能无忧无怖。而人的角度是站在梦内看待梦中发生的一切,把梦中发生的一切当真,故会不断地滋生欲望和恐惧。你们儒家的视角依然是站在梦内看待梦中发生的一切。你们已经把梦中发生的一切当真,然后又试图通过梦中的手段去解决梦中的问题,试问你们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只要世人还把梦中发生的一切当真,必然会滋生欲望和恐惧,然后在欲望和恐惧的支配下,必然会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这就是儒家思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真正原因。”

听了庄周这番话,子渊震惊不已,“在你们道家看来,人生真的只是一场梦吗?”

庄周点头,“是的,我们所看到的天地万物其实就如晚上做的梦一般,看似存在,其实并不存在。”

子渊道:“即便人生只是一场梦又如何?还不是得吃喝拉撒睡?难道人生只是一场梦就可以躺平什么都不管了吗?”

庄周道:“不是让人躺平什么都不管,而是让人不要执着于外物,顺其自然地生活。”

子渊问:“可人都依赖外物而生,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执着于外物,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周回答:“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不明白自然之理。道永远处在中间,不偏也不倚。事物一旦走向极端,必然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道永恒不变的规律。道不仅仅是指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一种规律。我们只有按道的规律而活,才不至于引祸上身。孔夫子晚年之所以那么热衷研究《周易》,是因为他在《周易》中发现了道的规律。所谓道的规律,即是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不偏不倚,居中调和,即是中庸之道。其实,儒家和道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并没有完全否定儒家的思想。”

子渊不解地问:“那你为何又说我儒家思想破坏了人的本性?若一个人不讲仁、义、礼,那他还算是一个人吗?孔夫子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难道有错吗?”

庄周道:“我曾经去鲁国游玩,鲁君召见了我,对我说:“鲁国有很多儒士,却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学的人。””

“我对鲁君说:“鲁国的儒士很少。””

“鲁君大惑不解,问道:“几乎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服,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

“我说:“我听说儒士戴圆帽的,知天时;穿方鞋的,晓地理;佩戴五色丝绳系着玉玦的,遇事决断。有道的君子未必穿着儒服,穿着儒服的未必知晓大道。若你认为不是这样,何不这样对国人说:“不通晓大道之理又穿着儒服的人一律处死。”””

“然后鲁君在国内发号施令,鲁国几乎没有人再敢穿儒服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站在朝门外。鲁君立即召见了这个男子,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结果无论多复杂的问题男子都能够应答如流。”

“于是我对鲁君说:“鲁国这么大,但儒士只有一人,怎么能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