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5年,即后唐同光三年的三月癸巳日(初一),李存勖皇帝对扈从的诸军将士表现出了极大的慷慨与恩宠。他赏赐给将士们的给养十分优厚,数额从二十千到一千不等,根据各自的功劳和职位有所差别。这样的赏赐不仅体现了李存勖对将士们辛勤付出的认可,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忠诚与士气。
甲午日,振武军节度使、同时兼任洛京内外蕃汉马步使的朱守殷,向李存勖上奏了一件令人惊喜的事情。他禀报说,昨日在修缮月陂堤的过程中,竟在至德宫南意外发现了一枚玉玺。这枚玉玺被朱守殷小心翼翼地献上,李存勖见状,立即下诏让百官前来观看,并验证其上的文字。只见玉玺上刻有“李存勖行宝”四字,字体遒劲有力,方圆八寸,厚达二寸,背纽上雕刻着交龙图案,光泽晶莹,精妙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玉玺之外,朱守殷还在工地得到了四百六十六枚古文钱。其中,二十六枚上刻有“得一元宝”的字样,而另外四百四十枚则刻有“顺天元宝”。这些古文钱的出现,无疑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据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记载,同光三年时,洛京积善坊确实发现了这些古文钱,但史上并未明确记载是哪个朝代铸造的这些钱币。后来,人们查阅钱氏的《钱谱》,才得知原来是史思明在再次攻陷洛阳时,铸造了“得一钱”。然而,贼党们认为“得一”并不是个好名号,于是又改为“顺天”。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古文钱,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一段曲折的历史。
丙子日,是寒食节,李存勖与皇后一同前往近郊,遥祭代州的亲庙。他们怀着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虔诚地献上了祭品,祈愿家国平安、子孙昌盛。
庚子日,李存勖下诏决定在三月十七日车驾返回洛京。这一决定无疑让朝臣们和百姓们都感到十分期待和兴奋,因为李存勖的归来,意味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壬寅日,符习上奏说,修缮河堤的工程已经圆满完工。这一消息让李存勖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河堤的修缮不仅关乎百姓的生计和安全,也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戊申日,李存勖召见了郭崇韬,与他共叙旧情。李存勖感慨地说:“我想起在德胜寨时,霍彦威、段凝都是我的强敌。我们终日格斗,战声相闻,那时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哪里知道仅仅两年之间,他们就在我的屋檐下了。我虽然没有少康、光武那样的才能,但之所以能够一旦重兴基业,实在是因为有你们二三勋德同心辅佐的缘故。我有时候在梦中,都仿佛还在戚城,思念着过去挑战鏖战的日子。虽然劳累,但扬旌伐鼓,也还算能慰藉人心。那些残垒荒沟,依然历历在目。”
郭崇韬听后,深感李存勖的厚爱与信任,他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这里离澶州不远,陛下再次观看战地,更能体会王业的艰难。这不仅能让陛下铭记过去的辉煌与艰辛,也能激励将士们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己酉日,车驾从邺宫出发,踏上了返回德胜城的征程。一路上,李存勖与随行的臣子们谈笑风生,共话过去与未来。辛亥日,车驾终于抵达德胜城。李存勖登上城墙四望,指着战阵之处向宰相们详细讲解着过去的战斗情景和战略部署。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随后,李存勖渡过黄河观看废栅旧址,到达杨村寨,沿着河一路前行至戚城。在这里,他设酒宴作乐,与臣子们共庆胜利和团圆。酒宴上,李存勖举杯高呼:“愿我们的国家永远繁荣昌盛,愿我们的百姓永远安居乐业!”臣子们也纷纷举杯响应,现场气氛热烈而欢腾。
壬子日,淮南杨溥派遣使者前来朝贡。这一举动无疑体现了淮南对后唐的尊重和友好态度。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后唐与淮南之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就在这一天,东京副留守张宪却上奏了一件令人忧虑的事情。他禀报说,各营的家口有一千二百人逃亡,原因是粮食匮乏。这一消息让李存勖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他立即下令调查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粮食问题。
原来,当时宫苑使王允平、伶人景进为了讨好李存勖,广泛采选宫人,不分良家还是小巷,几乎选了一千余人。然而,车驾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宫人,于是就用牛车装载着他们一路前行。这一路上络绎不绝的牛车队伍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和混乱,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负担。
庚辰日,车驾终于从邺地返回洛京。辛酉日,李存勖下诏对本朝的都城设置进行了调整。他决定以雍州为西京、洛州为东都、并州为北都。同时宣布,近来以魏州为东京的做法不再继续执行,而应该依旧以洛京为东都;并将魏州改为邺都,与北都并列为次府。这一决定无疑进一步明确了后唐的都城设置和地位划分,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