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道士与家仆:古代传奇 > 第19章 学府兴学育贤才,礼义传承启新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章 学府兴学育贤才,礼义传承启新程

海上丝绸之路重归安宁后,大宋的繁荣如日中天。临安城的大街小巷充盈着勃勃生机,集市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人群熙熙攘攘。阿念的医馆愈发忙碌,每日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阿念在医馆内有条不紊地诊治病人,她的动作轻柔而娴熟。她身着一袭素白的长裙,腰间系着一条淡蓝色的丝带,丝带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她的面容宁静而专注,眼神中透着对病人的深切关怀。她轻声细语地叮嘱病人:“此药需按时服用,饮食务必清淡,切不可劳累过度。”

清玄在道观里继续钻研道家经典与世间哲理的融合之道。他所在的道观庭院中,松柏翠绿欲滴,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清玄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手中捧着一本古老的道经,微风拂过,翻动着书页。他的道袍随风轻轻飘动,他的神情平和而深邃,偶尔抬头望向天空,似乎在从那浩瀚苍穹中汲取灵感。

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朝廷的有识之士们意识到,要想大宋长治久安,必须大力培育贤才。于是,在京城建立了一座名为“崇文学府”的大型学府,旨在汇聚天下英才,传承儒家经典,弘扬礼义文化。

崇文学府的院长是一位名叫欧阳文渊的大儒。欧阳文渊年逾花甲,头发花白如雪,但精神矍铄。他的脸庞消瘦,却透着一股儒雅的气质。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他身着一袭深灰色的长袍,上面绣着简单而精致的云纹图案。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他一生的志向便是教书育人,将儒家的礼义道德传播开来。

为了选拔优秀的学子进入崇文学府,朝廷决定在各地举行科举选拔。消息一经传出,各地的学子们纷纷踊跃报名。在一个名叫黄州的地方,有一位名叫苏启文的年轻学子。苏启文眉清目秀,身材修长。他的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自幼聪慧过人,在当地的私塾里便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他听闻崇文学府的招生消息后,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入其中。

苏启文的家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却全力支持他求学。他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农夫,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中透着对儿子的期望。他对苏启文说:“儿啊,家中虽贫寒,但只要你有志向读书,为父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苏启文听了父亲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更加刻苦地学习。

科举选拔的日子终于来临。各地的考场气氛紧张而严肃。苏启文走进考场,他看到周围的考生们有的神情紧张,有的故作镇定。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考场上摆放着整齐的桌椅,桌上放着笔墨纸砚。苏启文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考官发放试卷。

试卷发下来后,苏启文仔细地阅读着题目。题目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个方面,对学子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要求极高。苏启文静下心来,开始作答。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漂亮。他引经据典,阐述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对治国理政的看法。

在京城的考场中,有一位名叫林羽的考生也在认真作答。林羽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家族在朝中颇有威望。林羽长得风度翩翩,他身着一袭锦缎长袍,上面绣着华丽的花纹。他的面容英俊,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傲气。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家中藏书丰富,他几乎读遍了家中的所有书籍。他对这次科举选拔志在必得,他想要在崇文学府中崭露头角,日后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随着科举选拔的结束,考官们开始认真审阅试卷。欧阳文渊亲自参与其中,他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份试卷,从众多的考生中挑选出最有潜力的学子。他看到苏启文的试卷时,不禁眼前一亮。苏启文的回答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虽然文采稍逊于一些世家子弟,但他的思想深度却让人惊叹。欧阳文渊在苏启文的试卷上批注了许多赞扬的话语。

而林羽的试卷也引起了考官们的注意。他的文采飞扬,用词华丽,对经典的引用恰到好处。但欧阳文渊也发现,林羽的回答中有些观点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

经过多日的审阅,入选崇文学府的学子名单终于确定。苏启文和林羽都成功入选。当苏启文得知自己被录取的消息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跑回家中,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他的父母也十分高兴,邻居们纷纷前来祝贺。苏启文的父亲高兴地说:“我儿果然不负所望,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林羽得知自己被录取后,只是微微扬起嘴角,他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他开始准备前往崇文学府的事宜,他挑选了最好的衣物和书籍,还带上了家中的几名仆人,他想要在学府中展现出自己的不凡。

崇文学府开学的那天,阳光明媚。学府的大门高大而威严,门楣上刻着“崇文学府”四个大字,字是由当朝最有名的书法家所写,笔法苍劲有力。学子们纷纷走进学府,他们的脸上带着兴奋和期待。

欧阳文渊站在学府的庭院中,欢迎着学子们的到来。他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对学子们说:“诸君今日踏入崇文学府,便是踏上了追寻儒家大道的征程。在此,你们要勤奋学习,传承礼义,日后为大宋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府的学习生活中,苏启文和林羽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苏启文一心扑在学习上,他每天早起晚睡,在藏书阁中翻阅各种古籍,与同窗们热烈地讨论学术问题。他的衣衫朴素,但他的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炽热追求。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便虚心请教。

而林羽虽然也在学习,但他更多的是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社交。他经常与一些出身世家的同窗们聚会,谈论的话题也多是诗词歌赋的技巧和官场的逸闻趣事。他的房间布置得十分华丽,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古玩和书籍,但他真正用心阅读的却很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府开始进行定期的学术考核。在一次关于“礼义与治国”的考核中,苏启文深入地阐述了礼义在规范社会秩序、引导民众道德方面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历史上的治国案例,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如何通过教育普及礼义观念,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的回答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而林羽在考核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他虽然也能说出一些礼义的基本概念,但在结合实际和提出创新观点方面显得十分薄弱。他的回答更多的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思考。

这次考核后,林羽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他看到苏启文的努力和成绩,心中感到惭愧。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虚度光阴,他决定改变自己。

林羽开始像苏启文一样刻苦学习。他减少了社交活动,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他向苏启文请教学习方法,苏启文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林羽的态度转变让老师们感到欣慰,他们看到了林羽的上进心。

在崇文学府的影响下,大宋各地也兴起了一股学习儒家文化的热潮。许多私塾纷纷效仿崇文学府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子的品德和实际思考能力。民间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礼义道德的践行。

阿念在临安城也感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变化。她发现前来医馆的病人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谦逊,社会风气变得更加和谐。清玄则在讲学中提到崇文学府的作用,他说:“学府兴学,犹如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宋子民前行的道路,这礼义的传承,将使大宋的根基更加稳固。”

随着崇文学府培养出的第一批学子毕业,他们纷纷走向不同的岗位。有的进入朝堂,成为了清正廉洁的官员;有的回到家乡,开办私塾,将所学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大宋在这些贤才的推动下,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