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正月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由于元日是新年的开端,因此全国的百姓对于这一天都十分重视,魏晋时期的宫廷中,每年的这天都会在宫中举办例行的朝会。这次朝会的内容并不是严肃的工作总结,而是一次盛大的宴会。
慕容冲和慕容德既有爵位又有官职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大清早的起来就往皇宫里面赶。
人们的聚会也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他们会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就起来,然后穿戴上新衣帽,向自己的家人拜贺。
在拜贺的同时,人们需要饮用椒柏酒和桃汤,不过在元日当天人们饮酒的顺序和平日里十分不同,是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进行的。
慕容冲和慕容德显然不会经历这些,因为他们要入朝参加皇宫宴会。
至于在府中的人慕容萧带着清河公主、慕容凤向长辈刘氏完成了这一仪式。
建康宫位于建康城中轴线北端,政府衙署分列于宫城之南的中轴线两侧,宫城之北设有广阔的苑囿,宫城及政府衙署所在地的东、南、西三面规划整齐划一的里坊。
不过这一时期的建康宫仍然不是最终形态。原建康宫城毁于苏峻之乱。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九月,战乱平息之后,晋成帝命令尚书右仆射王彬在苑城旧址上营建新的宫城。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谢安主持将建康宫彻底改建,此后两百余年直到陈朝灭亡,除了后宫园囿内的建设,建康宫的规制大致保持不变。
慕容冲与慕容德各乘仪制车驾,向皇宫而去。
正巧司马昱和谢安等人从车架上下来,司马昱招呼道:“辽东公、豫章侯近来可好,府中一切可习惯?”
司马昱说这句话时是看着慕容德的,毕竟你慕容冲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慕容德作揖道:“多谢相爷关怀,一切安好。”
慕容德作揖时慕容冲也跟着行礼,在慕容德身边仿佛是一个乖孩子。
即便如此慕容冲毕竟是郡公爵位,又是三品的散骑常侍。这在当时是仅次于宰相侍中的第二位的官职,地位高于给事中等其他官职。所以位置还是靠前的。
慕容德也不差,豫章侯的侯爵,三品的冠军将军。
在朝会开始的时候,会有乐队奏乐,然后百官进入朝堂,按照品级依次坐好。待皇帝在鼓乐声中进入之后,百官会依次进拜,之后是外国使臣的入贺。
慕容冲看了看上首龙骑上的皇帝,不由哀叹,按照历史今年皇帝就会被桓温所废,而他也就成为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
司马奕降封东海王。咸安二年(372年),降封海西县公。
不过皇帝也是委屈,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
于是乎桓温便指司马奕阳痿而不能生育子嗣,其男宠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在宫廷参侍,后宫所生三子可能并非皇帝亲子。于是逼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桓温:你阳痿!你的三个儿子不是你亲生的。
司马奕:你才阳痿……
桓温:你说了不算,我说你废了就是废了。
司马奕:……
慕容冲想起这有种想笑的冲动,桓温这理由。
外国使臣依次上殿朝贺高句丽、林邑……
在他们贺拜完毕之后,皇帝会进入后宫稍事休息,然后在酒菜准备完毕之后,皇帝会再次来到宫殿大厅,接受百官的献酒并与众人一同用膳。
椒柏酒和桃汤被人们用来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
当宫女端着食盘将椒柏酒和桃汤放在慕容冲案机前,来自后世的慕容冲肌肉记忆的朝宫女一笑表示感谢。
宫女却被这一笑愣住,小娃娃好好看呐!慕容冲轻咳一声那宫女方才回过神来,慌忙端着空食盘退下。
慕容冲看着碗中的椒柏酒和桃汤。椒柏酒,是用花椒叶和侧柏叶两味中药泡制而成的酒。
其中花椒叶被认为是玉衡星的精华,侧柏叶在当时则被当做预防百病的仙药。因此,把他们凑在一起泡酒饮用,也就寄托了人们祝福彼此年轻康健的愿望。
慕容冲苦笑一笑,要知道自己又喝酒阿姐会不会打自己。慕容冲仿佛看见清河公主俏脸生寒,眉头微皱,单手叉腰,一只手里还拿着戒尺。
算了,这椒柏酒是药酒不碍事的。
饮罢椒柏酒,接下来还要喝一下桃汤,桃汤是用桃枝,桃叶,桃茎熬煮而成,味道虽然不怎么样,却有驱邪避凶之意。
这两种和完后进入正题,北方的游牧民族喜欢吃肉食,而江南的人则喜欢吃鱼。
《博物志》中就有云:“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慕容冲刚穿越来的时候就吃过清河公主做的羊肉羹。
鲊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传统佳肴,魏晋南北朝时宫中尤为盛行。东晋名将谢玄于军务之余钓鱼,自制成鱼,寄给远方的妻子,遂被传为风流佳话。
宫女鱼贯而入不一会儿桌案上摆满了食物。鳢鱼脯、脍鱼莼羹……
江南的特点,水产鱼食居多。慕容冲看着这些食物还真不认识,管他呢,吃。
就是这个时期的调料瓶匮乏,见惯后世各种美食的慕容冲兴致缺缺。
即便如此,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即便调料瓶匮乏,但是有些做出来的鱼肉还真不差。
就比如鳢鱼脯和脍鱼莼羹。鳢鱼脯其肉白如雪,鲜味无与伦比,过饭下酒,极是珍贵之食。
脍鱼莼羹更是晋代上层贵族中的必备。这也是有典故的。晋代着名文学家陆机有次去拜访王武子,王武子是晋武帝的女婿。王武子指着面前摆的鲜羊奶酥,问陆机:“你的家乡江南有什么比得上这个的?”陆机回道:“千里莼羹,未下盐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