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八四五年八月的清晨微凉,工坊的空气里弥漫着木屑与油墨的气息。

工匠们围坐在工作台周围,抬头盯着高挂在墙上的天幕屏幕。

屏幕上,新闻播报员正声情并茂地讲述最新的国际局势。虾球师傅一边捻着胡须,一边专注地听着。

“法国又在美因河畔打压比利时的影响力,”播报员说道,“引发了德意志诸邦的不满。”

这话刚落,铁匠老陈就笑了:“总是这么折腾,不如想个法子,把这乱局做成什么纪念品卖给那些商旅,肯定热销。”

“听着,听着,”木匠小张挥了挥手,示意继续安静,“这儿还有消息:黑森-达姆施塔特昨夜爆发醉汉暴动。

一家酒馆被查封,愤怒的醉汉竟然把警察赶了出去,还冲撞了整个市区。”

“小张,这可给了咱们灵感啊,”裁缝阿梁抬头说,“要不咱做个反映这场暴动的雕刻品,肯定有人喜欢这些滑稽的场面。”

“滑稽?”画师小李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你不觉得这种场面很悲壮吗?醉汉们扞卫他们的权利,这是一场小民的抗争,充满力量感!”

虾球师傅笑了笑,摆摆手让众人安静。他将最后一则新闻听完,才开口道:“法国那边忙着对抗流感,两西西里在清剿革命者,美国人又在为废奴呐喊……

这些事看着好像离咱们远,其实都能变成咱们的财路。只是,得想好做什么。”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从醉汉暴动和流感的新闻入手制作一批手工艺品。

小张负责刻制一个醉汉游行场景的小雕塑;小李决定画一幅漫画,讽刺法国流感防控与突尼斯不信科学的对比;阿梁则动手设计了一套印有废奴小册子主题的刺绣手帕。

每个人分工明确,互相协助,忙碌了整整三天。

集市的热闹气氛将工匠们的成品推向了人流中。摊位前,醉汉暴动的小雕塑引来了不少围观者。

一位穿着华贵的商人摸了摸胡须,饶有兴趣地问:“这雕塑里的醉汉,真是那晚的模样?”

小张点点头,绘声绘色地描述那场暴动。“这可是大规模的行动,整个市区都乱成一团,绝对生动有趣!”

商人哈哈大笑,当即买下了一件:“真不错,带回去给我的朋友看看,咱们喝酒时就该这么有气势!”

然而,站在旁边的一位神情严肃的年轻学者却皱起了眉头:“这不就是拿别人的痛苦开玩笑吗?这些醉汉难道不值得同情?

或许,他们只是普通人对不公命运的反抗!”

“您是说他们值得纪念?”小李闻言,举起自己的漫画,“那这幅画才是真正的讽刺!您瞧,法国对流感束手无策,突尼斯竟还不信科学——这才是讽刺的本质!”

年轻学者略作沉吟,买下了漫画,却低声嘟囔:“但愿这些都能让人反思吧。”

刺绣手帕则吸引了几位热衷新奇事物的贵妇人。“废奴运动在美洲已经这么流行了吗?”一位夫人抚摸着手帕上的字样,好奇地问。

“是的,”阿梁抓住机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废奴的潮流,“这不仅是时尚,更是信念。”

贵妇人满意地笑了,买下了一套手帕。然而,一位跟随的女佣却低声评价:“主人哪懂这些字,不过是买回去炫耀罢了。”

一天下来,工匠们的摊位收获颇丰,却也听到了不少刁钻的评价。

有顾客认为醉汉雕塑是对悲剧的戏谑;有人批评流感漫画过于轻佻;甚至有人觉得刺绣手帕上严肃的废奴主题与工艺品的轻松属性格格不入。

晚上回到工坊,大家围坐一圈,议论纷纷。

“卖得不错,但真有人认真看这些东西的意义吗?”小张首先发问。

“意义?意义不就是我们赚了银子?”老陈哈哈一笑,拍了拍口袋。

“可咱们工匠也该追求点别的东西吧,”小李沉思着,“哪怕是通过手艺传递些信息,让人们真正去想。”

阿梁皱了皱眉:“但要是太认真,谁还买?咱们靠这个吃饭,总不能饿肚子吧。”

争论中,虾球师傅缓缓起身。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但目光里透着深思:“银子是重要,可咱们手艺人得记住一件事:

手里的活儿不光是为了糊口,也是为了留下点东西。东西能不能留下,就看它有没有说服人心的力量。”

屋里短暂地安静下来,随后又响起新一轮讨论。

工匠们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工坊外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也在默默倾听这些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

---

九月的微风带着些许凉意,工坊的日子却依旧热闹。

清晨的天幕屏幕上,新闻播报员语速飞快地讲述着近来的种种事件,每一句都像投进油锅的水滴,激起工匠们的热烈讨论。

“法国倒霉了!”木匠小张最先兴奋地喊道,“两西西里脱离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还围住了他们派去的外交团。

真是活该,法国人原本想恫吓人家,结果被怼得只能罢休。”

“听着像是一出精彩的戏,”裁缝阿梁咧嘴笑道,“咱们可以做点东西,把这事儿描绘得有趣点,肯定有人喜欢看法国人吃瘪。”

“慢着,还有尼德兰的消息,”画师小李指着屏幕补充道,“他们竟然在搜查上流社会,还对宗教皈依采取了零容忍政策,但同时又把渔业丰收的鱼分给贫民。

这国家可真是矛盾得紧,既像个暴君又像个慈父。”

铁匠老陈眯着眼笑:“尼德兰这些事更复杂,不如简化点,拿他们分享鱼的事做文章。鱼,象征丰收与团结嘛。”

“还有英国,”虾球师傅轻咳一声,大家立即安静下来,“他们霍乱扩散,却还在要求尊重信仰,显然觉得这两个事没冲突。

普鲁士和法国也没闲着,打得难分难解,倒是黑森-达姆施塔特那边允许自由学生联合会自由表达,看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观测彗星的萨丁尼亚也挺有意思啊,”小张忍不住插嘴,“居然幻想殖民彗星,还觉得能当卫星!”

一阵笑声之后,虾球师傅拍了拍手:“好了,各人心里有数没?从这些新闻里挑点有趣的题材,咱们继续干活!”

几天后,工匠们的成品完成了。木匠小张制作了一套木偶,重现两西西里外交团反围困法国使者的场景:

法国使者被围在中央,木偶表情夸张滑稽,手中还举着一面小白旗。

画师小李则创作了一幅描绘尼德兰渔民向贫民分鱼的插画,取名为《丰收与分享》,画面色彩鲜艳,渔民笑容朴实,贫民感激涕零。

裁缝阿梁设计了一款刺绣围巾,上面是一颗彗星拖着长尾,旁边用金线刺着萨丁尼亚王国的旗帜,配文是:“梦想的卫星,属于殖民者的天空。”

此外,还有几件以霍乱、自由学生联合会和北达科他州废奴为主题的作品,涵盖雕塑、图画和日用品,风格各异,工匠们都对自己的成果颇为满意。

市场的热闹喧嚣再次将工匠们的作品推向公众视野。木偶戏展示两西西里“反击”的摊位前挤满了观众。

一个带着孩子的贵族妇人看得入迷,不禁赞叹:“这真是太生动了,我可以把它带回去,让孩子们了解外交的艺术。”她毫不犹豫地掏出银币买下了一整套。

然而,一位从法国来的旅行者却冷着脸评论:“荒唐!这根本是侮辱法国的名誉。”

尽管他没有购买,但他愤愤的样子引得围观的人群发出笑声。

尼德兰渔民分鱼的插画吸引了几位学者模样的顾客。

“这幅画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其中一人若有所思地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这种分享精神,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粮价高涨的时候?”

另一人点头称是,几个人各自买了一幅。然而,一位路过的商人却嗤之以鼻:“画得再好看也改变不了事实——尼德兰搜查上流社会才是真正的要害!”

刺绣围巾因其绚丽的设计吸引了不少年轻女性。一位手持望远镜的少女轻轻抚摸着刺绣,说:“彗星的梦想真是浪漫,我要戴着它,去看夜空。”她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一条。

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冷笑道:“殖民彗星?这不过是萨丁尼亚的白日梦罢了。”

霍乱主题的雕塑因题材严肃而销量不佳,但有一位牧师却慎重地买下了它。“这是对信仰与瘟疫的深刻提醒,”他说,“我要把它放在教堂里,让更多人反思。”

傍晚,工匠们回到工坊,数着当天的收入,又开始讨论。

“这次赚得不少,但也听到了不少奇怪的评价,”小张咧嘴笑道,“我这木偶戏让人爱又让人恨,法国人气得脸都绿了。”

“刺绣围巾的销量不错,但很多人只是觉得它漂亮,没在意萨丁尼亚的野心,”阿梁有些失落地说。

“画作倒是引发了一些讨论,”小李说,“但我听到有人觉得,咱们是在美化尼德兰,忽视了他们搜查上流社会的暴力。”

虾球师傅捋着胡须,沉思片刻说道:“评价各有各的道理,这说明咱们的作品能引发思考。

不过记住,咱们做这些,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而是让更多人去关注这些事,去讨论。只要有人在乎,那就是成功。”

大家点了点头,各自思索着手艺与表达的平衡,而工坊的夜晚,也随之弥漫着思考的氛围。

---

十月的晨光洒进工坊,照亮了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墙上的天幕屏幕闪动着最新的新闻,一如既往地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今天的播报内容尤为热闹,每条消息似乎都能点燃工匠们的创作灵感。

“清国今年茶叶大丰收,但居然让茶农保留一部分自用,”木匠小张首先开口,“这倒是新鲜事儿,按说那些大户人家不会轻易松口的。”

裁缝阿梁笑了笑:“或许清国人明白,这样做能安抚茶农,让他们干得更有劲儿。”

“西班牙闹得更厉害,”铁匠老陈看着屏幕说,“他们不仅打压比利时在托斯卡纳的势力,还断了和英国的盟约。听起来像是撕破脸了。”

“还有朝鲜的事,”画师小李接过话头,“光州那边的家具匠居然陷入饥饿,这么高档的工艺人都穷成这样,实在让人唏嘘。”

“或许咱们可以用这个题材,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工匠,”

虾球师傅插话,“至于其他事,比如梅里纳拒绝军事顾问团,摩德纳镇压自由者,印度土邦阅兵式炫耀无上光荣,都是各国各自的热闹。

咱们得挑最有趣的动手。”

“有形大手在朝鲜又加了教育和行政支出,”阿梁感慨道,“但也没改善家具匠的日子,矛盾得紧。

倒是英国,在暹罗和奥兰治搞得挺好,把人家评价都拉到友好档了。”

“听着听着,怎么感觉工匠日子最苦,”小张叹气,“咱们自己不也得靠这些东西谋生?”

虾球师傅摸了摸胡子,语气中透出一丝坚定:“正因为这样,咱们的活儿得有点意义。动手吧,抓紧时间做出些有价值的东西。”

经过几天的忙碌,一批与时事相关的工艺品完成了。

小张设计了一套茶叶盒,每个盒子都刻有茶农采茶的场景,并附上几行手写的清国谚语,象征劳动与自留的美德。

阿梁制作了一款高档围巾,上面绣着光州家具匠的图案,配以“为匠者”的字样,意在提醒人们关注手工艺人的处境。

小李则完成了一幅漫画,讽刺西班牙和英国的决裂。

画中,两个穿着贵族服饰的西班牙人与英国人正在用刀叉“分割”一盘欧洲地图,但刀叉一碰,盘子竟然碎裂,两人互相指责的场景引来同伴们的笑声。

还有几件作品分别以印度阅兵式的庄严、自由作家被限制的无奈为主题,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复杂现状。

工坊摊位再次出现在热闹的市场上。茶叶盒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

一位来自东方的商人仔细端详后说道:“这茶叶盒的雕刻很细腻,清国谚语也写得很到位。我买几套,带回去一定能受欢迎。”

“这些茶叶盒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学者模样的人问。

小张微笑着答道:“这是劳动者的象征,也是自留与分享的智慧。茶叶是珍贵的,但茶农的生活同样值得珍视。”

围巾的摊位前,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工匠轻轻抚摸着布料,上面的光州家具匠图案让他动容:“这是对我们工匠的尊重啊。

虽然我买不起,但我真希望更多人能明白,匠人的手艺值钱,更值得被尊重。”

另一位贵妇人却不以为然:“这么沉重的题材,不适合围巾这种日常用品。人们买它,不就是为了搭配衣服吗?”

漫画作品的摊位前,争论声更是不断。一位外交官模样的顾客大笑着买下了一幅:

“这画得绝了!西班牙和英国的关系本来就脆弱,这幅画真是绝妙地抓住了他们的滑稽之处。”

然而,一位穿着华丽的英国绅士却冷哼一声:“这种讽刺未免太过分了,艺术也该有些分寸。”说完,他便转身离去,引得摊主们暗暗摇头。

晚上,工匠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工坊。

“今天卖得不少,可听这些人的话,总觉得滋味复杂,”小张说,“有人懂咱们的用心,也有人只是图新鲜,甚至有人批评咱们的选择。”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阿梁安慰道,“我们做的东西已经在传递一些讯息,这是好事。”

小李皱着眉头:“但我还是觉得,咱们的作品或许应该更有深度些,不只是引人发笑或吸引眼球。”

虾球师傅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深度不光靠内容,也靠传递方式。咱们的每件作品都代表了一种态度。

有人觉得浅薄,有人觉得深刻,这就是它们成功的地方。”

工坊里,讨论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默的思索。窗外夜色渐浓,而天幕上的星光,仿佛也在低语着这片土地上工匠们的心声。

---

十一月的工坊,空气中多了一丝冬日的寒意,但工匠们的热情丝毫未减。天幕屏幕上又滚动着新的消息,像往常一样,大家围聚在屏幕下,听得津津有味。

“清国的阅兵式,”木匠小张第一个开口,“这次竟然是以‘谦逊’和‘正义’为主题。真有意思,这样的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宣扬美德。”

“可惜这个主题可能不太适合我们,”裁缝阿梁摇了摇头,“谁会买跟阅兵相关的围巾?

不过,安哈尔特的事倒是个笑话,他们居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问题回应‘何不食肉糜’。”

画师小李不禁笑出声:“这是自找麻烦吧,这么轻飘飘的态度,能不挨骂?还有瑞典重读经典的讨论,他们觉得无聊也罢,

但我倒觉得可以用经典的主题设计些艺术品,既怀旧又深刻。”

“瑞典还有自由者起义的谈判,”铁匠老陈接道,“跟荷尔斯泰因的‘万国之春’那边有点呼应。

自由的浪潮看来要把整个欧洲都掀翻了。”

“西班牙那边的新闻也有意思,”小张补充道,“对失业者居然直接说活该,还打压英国在瑞典的影响力。

比利时更惨,被法国断了盟,真是成了孤家寡人。”

“英国的霍乱又来了,”虾球师傅低声说,“这种灾难的主题,总是让人无从下手。”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虾球师傅拍拍手:“行了!别光顾着感叹,挑点有趣的动手吧。这么多事,总有能变成工艺品的好题材。”

几天后,工坊里又忙碌了起来。木匠小张根据荷尔斯泰因的“万国之春”设计了一套自由主题的木雕,雕刻了一群手持旗帜、面带希望的年轻人,高举的旗帜上刻着“自由与团结”几个字。

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感与激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革命的浪潮。

裁缝阿梁则以清国阅兵为灵感,制作了一款“谦逊与正义”主题的刺绣披风。

披风设计简洁,上面绣着两个站立的抽象人形,一个低头表示谦逊,一个手持天平象征正义,颇具哲理意味。

画师小李创作了一幅讽刺安哈尔特“何不食肉糜”的插画。

画中,衣衫褴褛的农民捧着腐烂的马铃薯,抬头望着高坐在城堡阳台上的贵族,贵族手里举着一块鲜美的肉派,满脸笑容地俯视农民,画面既幽默又刺痛人心。

此外,还有几件作品分别涉及瑞典的重读经典、比利时的外交孤立和英国霍乱扩散的主题。每件作品都用独特的方式传递了工匠们对这些新闻的解读。

市场再次沸腾起来。自由主题的木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围在摊位前赞不绝口。

一位青年学生拿起一件雕刻,目光炯炯有神:“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信念。我要买下它,摆在我的书桌上,提醒自己为自由奋斗。”

然而,也有一位中年商人冷笑着走过:“自由?在市场里谈自由,真是讽刺。”

刺绣披风则吸引了不少有文化修养的顾客。一位儒雅的老先生摸着披风上的刺绣,满意地点头:“谦逊与正义,真是美德的体现。我愿意买一件,送给我的学生们。”

“这披风虽然好看,但太抽象了,”一位年轻女性遗憾地说,“要是花纹再复杂点,也许会更符合我的审美。”

插画摊位前,人群发出阵阵笑声。一位农夫模样的顾客看着插画,指着画中的贵族哈哈大笑:“这简直是安哈尔特的写照!我得把它带回村里,让大家看看。”

一位衣着华丽的绅士却摇头叹息:“艺术不该这么浅薄,应该传递更多的希望,而不是一味嘲讽。”

晚上,工匠们回到工坊,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一天的经历。

“木雕卖得不错,但我听到有些人说咱们是在贩卖理想,不切实际,”小张皱眉道,“自由的主题这么敏感,咱们是不是该更谨慎些?”

“刺绣披风也有类似的问题,”阿梁点头附和,“有人觉得太简单,有人觉得太复杂,这真是众口难调。”

“嘲讽的插画一直都是争议最大的,”小李叹了口气,“但我觉得,有人笑,有人骂,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

虾球师傅捻着胡子,沉思片刻,说道:“咱们的手艺,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

有人批评,是好事;有人赞赏,更是好事。最怕的,是没人理会。继续干下去,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工坊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工具碰撞的声音在冬夜中清晰可闻。工匠们的讨论虽未达成共识,但他们的双手和创意,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