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站在院子里,眼睛瞅着老郝家的人忙得热火朝天,那灶膛里的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锅里的热气腾腾地往外冒。
彪子呢,早跑去跟郝俊英套近乎了,他自己杵在那儿,浑身不自在,就像根多余的木头桩子。
有心上前搭把手吧,刚伸出去就被人家笑着给挡回来了,那笑容里分明写着 “不用你,快歇着”。
他百无聊赖地看着虎子和大灰在院里玩得撒欢儿,墙角那把大锤映入眼帘,他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婶子,给我拿个桶。” 张卫东一路小跑着进了堂屋,声音里透着股兴奋劲儿。
“干啥呀?饭马上就好了。” 婶子边在灶前忙活边回他。
“没事,闲着也是闲着,我去河沟子转转,弄个菜回来。有水岔子不?” 他满脸期待地问。
“家里那个破了个洞,一直没补呢。胶鞋行不?我去邻居家借一双。”
二楞娘说着,在围裙上抹了抹手,转身就出了屋子,那脚步匆忙又利落。
“用我跟你去不?” 彪子正从水缸里舀水呢,听到这话,满脸乐呵呵地问。
“不用,我一会儿就回来。” 张卫东扛起大锤,风风火火地就走了。
来到河岔子,天气冷了,好多小沟子的水都少得可怜。
下不了网,张卫东就想着用大锤震震,说不定能有收获。
他找了一处水刚没过脚面的水沟子,麻利地脱下鞋袜,换上借来的胶鞋。
“砰!”
大锤砸在大青石上,那声音在寂静的河岔子回荡。连着砸了几块大石头,翻开一看,啥都没有,张卫东心里直犯嘀咕:
“这可咋整?牛皮都吹出去了,要是空着手回去,不得让人笑掉大牙啊!
再不行,就只能去屯里的代销点买点吃的充数了。”
“八十!八十!”
砰!
又是一下,一块圆凳大小的扁平石头被他砸成了两半,几个小东西翻着白肚皮在水里漂了起来。
“有了有了!”张卫东兴奋地喊出声来。
是瞎嘎鱼!
脑袋下面两条黄须子晃晃悠悠的,在有的地方这种鱼也叫老头鱼。
他像找到了宝藏一样,连着砸了好几块石头,收获了小半盆。
接着,他又换了个小水泡子,手里的大锤挥舞得呜呜作响,震出不少小柳根,其他大鱼倒是震不着。
忙活了不到半个小时,张卫东估摸时间差不多了,拎着桶往老郝家走去。
桶里的鱼活蹦乱跳的,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裤脚。
“哎呀妈呀!饭都快做好了,我还寻思你干啥去了呢!再不来我都要去寻你了。”
彪子赶忙迎上来,一眼瞅见桶里的鱼,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高低得添个菜呀!” 张卫东得意地晃晃脑袋。
“东子,别整那么外道,快洗洗进屋,你看你这一身埋汰的。” 二楞娘笑眯眯地说道,眼神里满是慈爱。
几个女人蹲在地上收拾鱼,那手法娴熟得很。
她们用手指尖轻轻顺着小鱼的肚子一挤,内脏就出来了,一会儿就攒了一小盆。
做这小鱼必须用荤油和豆油的两掺,再放点简单的调料,点火一烧,不一会儿就熟了。
出锅的时候,滴上几滴香油,再撒上一把蒜沫,那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勾得人直流口水。
二楞娘招呼张卫东和彪子上座,笑着说:“家里也没啥好东西,凑合吃一顿,热闹热闹。”
“妈呀,小鸡炖蘑菇,还凑乎啊!” 彪子激动得满脸通红,眼睛都放光了。
这一看就是老郝家为了招待他俩现弄的,旁边还有小根蒜摊鸡蛋,再加上张卫东抓的小鱼。
小根蒜也叫大脑蹦,这时候趁着地还没完全上冻,各家的妇女都爱扛着小锄头去地边林子挖野菜。
地里没活的时候,一天挖一样儿,攒着留着冬天吃呢。
桌上还有几个凉拌的时鲜小野菜,中间放着热乎乎的小叶芹包的饺子。
别看野菜占了大半桌,但这招待规格可真是不低!
郝俊英给哥俩满上了杯中酒,张卫东一瞧,是北大仓酒。
这大东北唯一的酱香型白酒,酒质微黄,那酒液挂在杯壁上,缓缓流下,就像丝线一样,看着就醇厚。
“婶子,嫂子,你们都上桌啊,咋把我俩当外人了?”
张卫东一看,又和上次一样,女人们不上桌,就有些不乐意了。
“没事,俺们锅里还有呢,让二楞和俊英陪着你们。”
老太太也不接话,带着二楞媳妇和孩子就要出去。
在那个时候,不管是鲁省还是东北,只要桌上有酒,女人一般是不会上桌的。
为啥呢就怕人多嘴杂,啥样的人都有,男女坐一块儿吃吃喝喝,说不定就会出些乱七八糟的事儿。
你看现在,多少男女之间的事儿都是喝酒打牌、跳舞、同学聚会惹出来的。
酒后乱性,这成语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女人不上桌,这也是一种避讳和保护。
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可不能简单地用 “封建糟粕” 四个字就给打发了。
“别忙活了,我俩完了还有事,这酒就点到为止,婶子你们也一块吃。”
张卫东劝了好半天,老郝家又拼了张桌子,这才热热闹闹地动起了筷子。
老太太夹了一口菜,吧嗒吧嗒嘴,这才说道:
“其实俺们也是怕你们讲究。就说那下沟屯吧,也不是啥正经东北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
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云贵川、晋陕蒙五湖四海的。
东北这地方地域宽广,地广人稀,这的人也心胸宽广,不排外。
要不鲁省那么老远,为啥不往南方走呢?就是因为知道来这儿能活下去,没人撵。”
“婶子,要说原住民,那得是鄂伦春、鄂温克那些少数民族才是本地人。
大清那会入关以后,就把这儿设成了龙兴之地,一封就是一百多年。
咱啊,要算都算外地人,所以干脆都别讲究,您说呢?” 张卫东边吃边说,说得头头是道。
“成成成!你们年轻人就是有文化,那就说好了,以后都是一家人,都不讲究。
来,婶子敬你们一杯,今天的事儿多亏了你俩。”
二楞娘这么一说,老郝家一家人都端起了杯子,就连趴在那儿的郝二楞,也挣扎着起身。
“干啥呀,刚说了一家人,又这么外道儿,都在酒里了!”
彪子哈哈大笑,一仰头,一杯酒就下了肚。
酒过三巡,一大家子吃得那叫一个碗干钵净,欢声笑语在屋里回荡。
“天不早了,你俩西屋对付一宿呗!” 老太太拉着彪子二人,热情地挽留。
“不了,没多远,我俩溜达溜达消消食。” 张卫东摆摆手,院子里都是女眷,住着实在不方便。
走到院子里,二驴子扯着嗓子大喊:
“走了婶子!走了嫂子,我俩以后再来看你们。”
这一嗓子,在安静的夜里传得老远,也是为了让街坊四邻都知道,省得外人嚼舌根。
看着哥俩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二楞老娘拉着闺女郝俊英的手,笑眯眯地问:
“丫头,看上哪个了?娘替你把把关,这俩可都是好小伙子,打着灯笼都找不见。”
郝俊英的脸一下子就红透了,还好有夜色遮掩。
她嗔怪道:“哎呀,娘你说啥呢,我还小呢,再说了,哥的身子骨还没养好呢。”
“东子不错,出口成章,还是个初中生呢。
彪子人厚道,有把子力气,实心眼子。” 老太太自顾自地说着。
正说着呢,二楞媳妇慌里慌张从屋里追了出来。
“娘,我给虎子换衣服的时候,从他兜里摸出十块钱,我问他,他说是彪子给的。
你看看这事闹的,人家非亲非故的,帮了咱这么多!”
二楞娘和闺女郝俊英对视一眼,母女俩心里仿佛都有了答案。
那答案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就像一颗种子,在她们心里悄悄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