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古都算是国内风水术师的朝拜之地,除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不太受人待见外,六大古都中两个地方则是非常受风水术师的慕名,就是西安和南京。
这两个城市中,有两处地方是风水阴阳界,特别是风水一脉中人必须要在有生之年去的地方。
就是南京的中山陵和西安的秦皇陵。
这两地虽然现今已被游客给堆满的如沙丁鱼罐头一般,但对风水术师来讲它们对于自己的涵义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游玩之地,而是必须得要去朝拜的。
风水界中曾有传言,有人在秦皇陵坐关三年不离一步,在他离去那一天抬脚一步入通阴。
也有人说在中山陵下,有人抬头观陵境界突飞猛进。
如此传说每隔些年就会传于风水阴阳界,虽然大多数人都不知真假,但这两个地方的意义却摆在那呢。
这两个地方的对风水一脉中人的重要性在哪呢?
中山陵埋葬的是一位领导,可有关这里的事呢没办法唠,因为历史太近,说的多了会有问题。
那下面就唠唠另一个地方秦皇陵。
秦皇陵是华夏始皇帝的陵墓所在地,这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寝据传说乃是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并且监控八年动用八十多万人才完成。
但抛开传说以外其实还有个内幕,是说始皇陵的建造李斯确实是设计和监工但只是陵墓的外观,但其实陵墓的选址和内部真正的设计和布局全是出自一代鬼才鬼谷子之手。
始皇陵,据讲其中蒙蔽天机之处甚多,风水大阵多如牛毛,说是一个陵墓,但完全可以被称之为风水阴阳圣地,乃是一本古往今来最立体最深奥的风水教科书。
以前曾有传,如果有人要是能把始皇陵的风水大阵全部参悟透了,那他就可以稳坐当今世上风水术师界的头把交椅了,因为鬼谷子当年建造始皇陵的时候,将毕生心血的绝大部分都倾入在此了。
你能参悟得了始皇陵的风水大阵和机关设计,也就相当于是得了鬼谷子三分之二的衣钵。
这三分之二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现今最顶尖的风水阴阳术师的一身本事,最多也就能抵得上鬼谷子当年修为的一两成罢了。
始皇陵的牛之处在哪呢?
外人看,是陵墓的恢弘设计和庞大的工程,被称为世界几大奇迹之一。
但在风水中人来看,始皇陵的牛之处在于,这个陵墓被发现几十年了,但直到现在却挖不了。
而在摸金校尉的古训之中也曾有此戒条,其中之一就是任何一代的摸金校尉有生之年都不允许入始皇陵一步。
现在还不挖始皇陵,官方给出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为了保存陵墓的完好,二是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做到在不破坏陵墓本身的情况下开挖。
民间关于不挖陵墓的版本有两个,首先是认为我们不能去打扰这位中国第一位皇帝的陵寝,其二呢是陵墓中密布水银,挖了的话始皇陵就得毁了。
但在风水阴阳界,所有大师都统一认为,始皇陵不能挖,其中蕴藏华夏之龙脉,风水大阵纵横交错,如果一旦挖了有可能会引动天道触碰到国之气运,引发动荡。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始皇陵都不能挖,所以一放就是几十年,只能由人在外部参观,其内列为禁地。
向缺在西安厮混了这么多天,一直在等一个去秦皇陵一观的机会,这个机会为啥要等呢,因为他不是去游玩而是去观秦皇陵的。
秦皇陵属帝王陵墓,阴气较重,所以最合适的机会要挑选一年之中的夏至这一天,也就是五月份的时候。
夏至是夏天的开始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乃是阳气最重的时期,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也是去秦皇陵的最佳时期。
在古董街卜算三卦之后向缺第二天一早就前往始皇陵所在地,西安临潼区城东五公里外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骊山背靠秦岭,秦岭山脉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渭水则是黄河的最大支流,鬼谷经曾言,秦岭贯穿南北渭水横流东西,华夏之地聚气与此。
向缺并没有从始皇陵正门进去,那是给闲杂人等游玩用的,他走的是始皇陵的侧面,独自一人背了个批发市场上买来的三十块钱旅行包,里面装着干粮和水,然后一大早就进了骊山。
从骊山一侧进来后他慢悠悠的漫步在山林间,步履轻松惬意,当初在终南山十二年,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古井观旁的山上山下溜达几圈来练气,山林对他来说算是非常熟悉的了,爬点山也累不到哪去。
从白天到晚上他都没有走多少山路,全加起来也就三十多公里,他是边走边望气,感悟下秦岭山脉。
白天的时候向缺没有感悟出秦岭山脉,山就是那个山,林也是那个林,和普通的山普通的林没什么区别。
晚上,夜宿山林。
向缺找了块空地,吃点东西喝了水后躺下半眯着眼睛。
睡到后半夜的时候,向缺爬起来打了个哈欠背靠在树上点了根烟。
午夜十二点,山林中寂静无声。
“太静了啊”向缺感慨了一声。
为啥静就感慨呢,因为在这种深山老林中后半夜是最容易招精怪的时候,这个点孤魂野鬼全都出来了,比如夜路走在山林里会碰见埋汰事,像鬼打墙,鬼吹风(有人在你耳边吹风)一类的就是。
特别是像秦岭山脉这样的地方,山脉附近农户众多,家人死后多数都不会火葬,而是找快好地方直接埋了,这样一来很容易有孤魂野怪散于林中。
不信你随便找座深山,肯定有不少的坟头,坟圈子,几百年来每一座深山老林里都不知道被埋了多少死人。
但向缺醒来后刻意收敛了下自身气息,却发现这里太静了,一个孤魂都没有蹦出来过。
“秦皇在此坐镇,各路妖魔谁敢捋其虎须啊”